作爲當時才能不亞於謝安的名士,王猛爲什麼選擇了苻堅而不是其他政權?

稀有靈犀

周恩來總理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

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這裡的“捫蝨傾談”,說的就是前秦著名謀士、偉大政治家王猛的故事。

王猛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出色的人物,在政權林立的時代,他為什麼選擇前秦的苻堅,而不是東晉或其他政權呢?要說清此事,得先了解一下其生活的時代背景。

1、王猛生活之時代背景

王猛出生於公元325年,他生活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代。東晉政權偏居江南,羯人的後趙政權雄踞中原,東北有慕容鮮卑之前燕政權,西南有氐人之成漢政權,西北有漢人之前涼政權,北方有拓跋鮮卑之代政權。

公元349年(王猛二十五歲),後趙政權在皇帝石虎死後迅速衰亡。慕容氏之前燕政權乘虛而入,入主關東;氐人領袖苻健則在關西建立前秦政權。在北方大亂的同時,東晉國力稍有提振,特別是桓溫滅蜀,收復千里河山,實為東晉開國以來最偉大之事業。在北方大亂與桓溫滅蜀兩大因素刺激下,東晉國內北伐呼聲高漲。

公元354年,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兵分三路北伐前秦,欲一鼓作氣收復關中。桓溫一路挺進,殺到長安城東的灞上,與秦軍對峙。桓溫指望能得到關中豪傑的響應,然而,三秦豪傑卻多采取觀望態度,靜觀其變,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當桓溫困惑之際,軍營前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便是王猛。

2、捫蝨傾談,王猛登上歷史舞臺

王猛,原是北海郡人,學識淵博,為人風流倜儻,胸懷大志。但他卻混得很不好,沒遇到賞識他的英雄,大家以為他就是會吹牛的人罷了,打心眼裡瞧不起。當時天下大亂,王猛隱居於華山,他雖有樂毅、諸葛亮之才,怎奈不逢燕昭王、劉備這樣的明君。

直到桓溫入關中,王猛認為機會來了。

桓溫憑藉滅蜀一役名震天下,乃是東晉一號英雄人物,此人會是自己可以竭忠盡力的主公麼?王猛決定親自前往拜見桓溫,他的穿著非常簡單樸素,只是一件粗布衣,一看就知是潦倒窮酸的書生。

見到桓溫後,王猛沒有因為地位的懸殊而怯場,他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抓蝨子,一付旁若無人的模樣。作為東晉軍界一哥,桓溫見過的人多了去了,但像王猛這麼自信的書生,他卻是第一回看到,心裡頗感吒異,便問:“我奉天子之詔,統率精兵十萬為百姓消滅秦之賊寇,然而三秦豪傑卻沒人前來歸附,這是為什麼呢?”

王猛不假思索便答說:“將軍不遠千里,深入敵境,長安已是近在咫尺,您卻沒有渡過灞水長驅直入。別人看不清將軍的意圖,所以還在觀望,沒有前來歸附。”

一句話,令桓溫撥雲見日。桓溫打不贏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三秦的豪傑呢?若是沒有攻克長安、滅掉前秦的決心,誰會來為你效死呢?桓溫固然算得上是晉國響噹噹的人物,但距離真正的英雄人物還是有點差距。這個差距,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氣與一往無前的精神,他還缺了點。

捫蝨而談的王猛令桓溫有些慚愧,一時間無以應答,沉默良久後才說:“江東沒有人可與你相比。”於是以王猛為軍諮祭酒,即首席軍師。

錯失進攻良機的桓溫終於被前秦擊敗,在白鹿原一戰損失一萬多人,被迫撤退。在撤退時,桓溫沒有忘記王猛,任命他為高官督護,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謝絕高官厚祿,不願意前往東晉。

為什麼呢?王猛有自己的考慮。

桓溫在東晉已是人中之傑,但在王猛眼中,他還不是曹操、劉備這樣的英雄人物。桓溫有壯志雄心,這點是不可否認的,但作為統帥,他有致命的弱點:缺乏死戰的勇氣。以伐蜀之戰為例,伐蜀之勝利,實有僥倖的因素,當時桓溫作戰不利,已經打起退堂鼓,只是傳令兵弄錯了,本該鳴金收兵,誤擊鼓前行,結果稀裡糊塗反敗為勝。然而,這種運氣可一不可再。在關中之戰中,桓溫再度暴露出優柔寡斷的作風,致使晉軍錯失攻取長安的良機,三秦豪傑因而採取觀望態度,不肯來附。

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遠,要輔佐就要輔佐能一統天下的英雄豪傑,桓溫顯然還不夠份量。

王猛還要等待,等待命中的貴人。

3、輔佐苻堅,共謀大業

王猛留在前秦,成了呂婆樓的座上嘉賓。呂婆樓是前秦重要官員,當過侍中、左大將軍、尚書等,他對王猛的學識、智謀大為佩服,以為奇才。

這時,前秦政壇風雲變幻。前秦天王苻健去世後,苻生繼位。此人乃是是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皇帝之一,六親不認,殺人隨心所欲。八個託孤大臣,全部被他宰掉,遑論他人。人人自危的時代,只有一種保全性命的方法:幹掉嗜血皇帝!

問題是,朝廷重臣、王公貴族都快被殺光了,誰有能力站出來除掉苻生呢?

有且只有一個人選:東海王苻堅。

且不說苻堅想不想奪權,單是想保也得破釜沉舟,一拼到底。不過,要想發動政變,一定要有宮中內應,苻堅想到自己的好友、時任尚書的呂婆樓。呂婆樓苦笑道:“我就是刀環之下隨時可能斃命之人,不足以辦大事。不過,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不世之智謀,殿下應該向他請教。”

呂婆樓說的不世之才,正是王猛!

公元357年農曆五月,苻堅與王猛第一次見面,這堪稱是歷史性的會晤。一個是前秦帝國的親王,一個是一貧如洗的布衣,身份地位懸殊,然而一見如故,極為投緣。王猛侃侃而談,從前秦局勢談到天下大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苻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心情激動,認為自己得到一個堪比諸葛亮的奇才。

這次會面的歷史意義,不亞於劉備與諸葛亮的會面,對後來的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

王猛最終選擇苻堅為輔佐對象,而不是桓溫;選擇了前秦,而不是東晉,為什麼呢?

這裡就必須講到苻堅的為人。

很多讀者對苻堅有不好的印象,因為他出現在歷史課本的“淝水之戰”章節時,給人感覺是個又狂妄又蠢的人。在苻堅晚年,王猛去世後,他是幹了不少傻事,但從他的前半生來看,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君主。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佛系皇帝”,在兩晉南北朝的諸帝中,他是以仁慈大度而聞名的。

王猛看中苻堅什麼呢?

史書是這樣寫苻堅:“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學多能,交結英豪。”當時氐人對教育不太重視,所以苻堅小的時候,家裡也沒請老師教他。不想他八歲時,竟然自己提出要拜師學習經典。祖父苻洪聽了大為吒異,欣喜道:“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就是說,你身為戎狄,以前世世代代只知道喝酒,現在卻要學習文化,好事好事啊。苻堅學習是非常刻苦,因而博學多能。

苻堅是很魅力的人,他的長相與眾不同,苻洪這樣說:“此兒姿貌瓖偉,質性過人,非常相也。”同時代的徐統說他:“有霸王之相”,“骨相不恆,後當大貴”一眼看過去,就知道不是尋常人等。看相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是有道理的,所謂“相由心生”,內心世界是會體現在外貌上的。比如說,有些人你看過去,就知道是個堅毅的人,就好象腦門上刻著堅毅兩個字。

還有一點很重要:苻堅是潛力股。他跟桓溫不一樣,桓溫只是權臣,不能讓王猛有充分發揮才能的空間。而苻堅是親王,只要他推翻了苻生,就是前秦的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讓王猛一展平生之志。王猛的理想是偉大的,志向是高遠的。

在王猛的協助下,苻堅成功發動政變,殺掉變態皇帝苻生。在君臣兩人通力合作之下,前秦從一個小政權一步步邁向超級強國。後來《晉書》雖然是站在東晉的立場,仍高度讚美苻堅的成就:“遵明王之德教,闡先聖之儒風,撫育黎元,憂勤庶政。”這不僅是苻堅之成就,更是王猛之成就。

我在想,王猛之所以不去東晉,還有一個原因:東晉崇尚華而不實的玄學,朝廷用人,不是看人的本事,而是看他是不是口吐蓮花,玉樹臨風,這種浮華的政治氛圍之下,就算王猛去了,能做什麼呢?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王猛就好比一個求職者,其實他最開始選擇的老闆並不是符堅,因為在當時符堅還名不見經傳,我們求職肯定是選擇名氣大的公司,或者實力雄厚的企業。而在當時說到名氣,那就是非東晉莫屬,我們中國人都講究法統,無疑東晉代表正統性。而且東晉佔領整個江南,當時江南比較太平,國內經濟發展的不錯。所以當時王猛是有意加入到東晉的。

恰在此時,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桓溫北伐勢如破竹打到了關中。王猛前往晉見,但是通過一番交談,熟讀經史子集的王猛意識到,桓溫是難以成就大氣候。所以他並沒有跟隨桓溫南下,事實上最後真是如王猛所料那樣。

王猛隨後繼續歸隱,直到前秦崛起,縱觀當時紛亂的各國,真的可以說符堅是個少有的仁主,符堅這個人的生平就不用我廢話,他繼任後大刀闊斧支持漢化,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前秦在他手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國家迅速崛起,所以從王猛選擇符堅,也能看出王猛確實會看人。王猛假如符堅陣營,使得符堅最後一統華北,消滅當時中原霸主慕容燕國,吞併周圍大大小小無數個割據政權。各自說符堅和王猛是黃金搭檔,當時三分天下,前秦佔據其二。假如王猛不早逝,天下終究會歸前秦,也許前秦就會繼強漢後第二個大一統的朝代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大家好!我是懂得一點職場又瞭解一點歷史的麵條君!

最近關於問答上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英雄人物的討論非常火!

而在眾多的帝王之中曾經有一個人離統一中國非常近,可以說就是一步之遙瞭然而一場大敗不但使他丟了國更是丟了命。這個人就是前秦昭宣帝苻堅。

他的揚起離不開一位超級智囊王猛的幫助。

那麼問題來了,當中國境內那麼多政權王猛為什麼選擇了最野蠻部族之一氏族的苻堅政權呢?

我們來看看當時中國南北兩方並立的政權分別有哪些:

當時的五胡中,羯族政權已經滅亡,鮮卑族在東邊有剛打下幾十畝地就喜歡當皇帝的慕容家,南邊有各派明爭暗鬥的東晉政權,西邊是關中地區的秦政權。至於其它偏遠地方的小政權王猛這樣的牛人是看不上的

他的經天之才需要用在有識人之明的君主手中,其實剛開始他並沒有看上關中地區的異族秦政權。他第一次出場是在東晉大軍事家桓溫北伐的時候。

公元354年的某一天,那是一個溫暖的下午、也許是早上!一代雄主桓溫駐軍於長安附近的霸上一位衣著簡樸卻有名士派頭的人指名要見大將軍桓溫。

於是桓溫在捏著擺鼻子的狀態下見到一位邊抓蝨子邊談論天下大事的猛男王猛。

王猛在看到東晉軍隊狀況和桓溫態度之後立刻指出了桓溫此次所謂“北伐”不是為了恢復舊時晉國江山而是為了提高個人聲望而已。並且他預感到桓溫的地位不會長久。於是他拒絕了桓溫代表的東晉朝庭的邀請又回到了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起來。以待天時再出山。

這一等就是三年,而在這三年之中桓溫果然如預想中的那樣並沒有取得東晉的話事權而含恨之終還留下了一個成語遺臭萬年。

而在關中地區的秦政權裡苻堅也幹了一件大事,這個叔伯家的旁姓子孫幹掉了正枝的苻生政權。成為秦政權真正的主人。也許是這份魄力讓隱居中的王猛看到了一個雄主的出現。於是他使了小手段讓自己和苻堅相見之後也進行了一次深談。

如果說低級的員工是屬於被老闆選擇的弱勢地位那麼高級的CEO則是在選擇讓自己工作的開心的老闆。很明顯苻堅很符合王猛對老闆的要求。

聽話!放權!

我們從苻堅身上像是看到了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的影子。都是非正常即位都非常尊重自己謀主甚至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授業恩師。

王老師很感動也很欣慰!自己能有這樣的學生兼君主,於是他在為前秦政權工作十入年期間選拔廉明,講求實效,政績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同時在軍事上在防禦東晉進攻的同時順手滅掉和降服了幾隻不聽話的少數民族政權。取得當時中國北方的暫時統一。

然而這就像一個人突然吃得太多如果不消化乾淨就隨便亂動那樣會鬧肚子一樣,前秦這個大雜匯政權如果沒有清理乾淨自身存在民族矛盾是不可能冒然的向南方相對統一的東晉政權發動進攻。否則這剛吃撐的北方政權會像氣球一樣瀑的四分五裂。這個道理王猛懂!所以他在前秦統一北方之後開始清理內部各個前政權的貴族利益。只是可惜這位王老師沒有能完成自己統一中國的夢想就離開了。

臨死前反覆叮囑不要進攻東晉!可是當時正在盛年的苻堅不理解為什麼王老師不讓自己去實現老師未盡的遺願。苻堅決定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實現它

於是才有了淝水之戰才有了八公山上的草木皆兵!

也許這個道理在苻堅猖狂逃命時才理解老師當年為什麼不讓自己進攻東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