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空海運貨代難道都要擠破頭去搞跨境電商物流?

傳統空海運貨代難道都要擠破頭去搞跨境電商物流?

今天來了一個許久不見的做傳統空運的朋友。他們搞了一個小國家的郵政小包代理。做了三年時間,每天大約幾千票吧。還搞了個小倉庫、養了幾個人的一個小團隊。

每天幾千票怎麼賺錢呢?國內的操作成本、出口報關、航班、目的港清關等每個環節都有最低消費。耗費的物力人力,還有時間成本算進來,明顯是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正比。

大約在三年前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當時也是從做傳統空運起家,偶然機會拿了一個歐洲某國郵政在國內的代理操作和銷售權。

為了搞這個業務,他把傳統的空運業務幾乎丟到一邊了。一門心思搞大倉庫、買安檢機,招了一大幫操作進來。典型的重資產投入加勞動密集型作業。

沒搞到多久,結果郵政直接來中國開發業務了,放的代理越來越多,操作成本隨著貨量的上漲日益增加。持續投入越來越大,還很有可能給別人做了嫁衣。

最終我朋友還是選擇把倉庫關掉了。

做傳統的空海運代理模式的貨代,之前的模式大多都是隻需要一個辦公室就OK,倉儲、提貨以及部分操作環節都可以外包。其本身的模式是比較輕的。大部分的資金佔用主要是給船公司和航空公司的押金以及賬期週轉所需的現金流。

而今如果你要從傳統貨代轉型過來搞跨境電商物流。無外乎就是郵包、專線、快遞這些,這些業務形態表面上看起來不就是租個倉庫、養一幫人手的活兒麼?

可實際上做下來才發現。原來這裡面的水也很深。做傳統的空海運代理模式我們姑且可以把它理解為to B的業務形態。因為都是以大宗貨物為主。可是小包、專線、快遞等業務形態幾乎都是to C。

to C的業務是個精細化的活兒。涉及的操作流程繁瑣、計費模式多樣、重量誤差控制嚴格。還得需要一套完善的系統作為支撐。而且還得持續升級優化,迭代創新。目的港的清關模式、稅金、妥投率、退件處理等等都得考慮在內。

再反觀傳統的空海運代理模式,基本上從貨物入監管區、打單、報關、交單等環節一旦固定下來之後,後續就是一個標準的SOP,而且這個SOP基本上很長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傳統的空海運代理模式更多比拼的是長期積累和維護起來的上游資源。更傾向於向上去耕耘。而快遞、小包、專線等業務形態更多的是與市場終端客戶接觸。比拼的是攬收網點以及產品的設計能力和整體可控性。

許多的新型電商物流企業其實對於物流基本功是不夠紮實的,在這方面需要多向傳統的空海運代理學習。而許多傳統的空海運代理對於電商客戶的需求其實並不十分明確,在這一點上需要向新型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看齊。

沒必要所有的傳統空海運代理都要一門心思去轉型搞跨境物流。也不是所有的專線、小包類的跨境物流企業都必須向空海運幹線上游去親自涉入。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大家彼此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何嘗不是一種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