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至1976年我國爲什麼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試制度?

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供各地參照執行。《報告》指出,經過三年來的“文化大革命”,兩校已經具備了招生條件,因此,計劃於1970年下半年開始招生。《報告》還規定了招生條件: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報告》規定的招生辦法為: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分配原則為:學習期滿後,原則上回原單位、原地區工作,也要有一部分根據國家需要統一分配。

1970年至1976年我國為什麼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試製度?

1970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署名文章《大家都來關心高校招生》,進一步闡發了以上《報告》所提出的招生設想。文章指出: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整個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在學校這個陣地上,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首先集中地表現在招生上。文章還說:“過去,在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統治下,高校在招生中,大搞‘分數掛帥’,鼓吹‘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是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工農兵一針見血地說:‘分數線,分數線,工農兵的封鎖線。’這次高校招生,要用毛澤東思想統帥招生工作的全過程,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放手發動群眾,實行群眾路線,採取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辦法,真正把工農兵和上山下鄉以及回鄉知識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推選出來。”

1970年至1976年我國為什麼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試製度?

1970年8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一篇介紹江西省教育革命的文章,認為:“舊招生制度是‘高分錄取’,‘不分階級’。‘一張考卷定終身,工人農民莫進門’。這種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題、打分、說了算的招生考試製度,必須徹底廢除。”《人民日報》發表的同濟大學“五七”公社的文章還說:“招生工作,是教育革命的一個重要部分,實質上是一場社會革命。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還是由少數人包辦代替?這是招生工作中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

可見,所謂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兩點:一是停止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的傳統做法,代之以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中招生;二是取消考試製度,以“群眾推薦”,“領導審批”為準則。

1970年至1976年我國為什麼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試製度?

這種辦法招進來的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是高中,有的連小學文化程度都不如,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搞“群眾推薦”,許多高中生不能直接升大學,被迫中斷學業,違背了青少年系統接受現代文化知識的規律和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1970年至1976年我國為什麼取消了高校招生考試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