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考卷的中科院院士帶隊刷新世界紀錄

編輯/王梅梅 統籌/陳威】近日,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6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3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

此前,潘建偉團隊就保持著關於量子的兩項世界紀錄。前段時間,其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了關於量子的專題講座。有趣的是,大白新聞(微信ID:dabaixinwen)發現,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材料,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情況。

上了高考卷的中科院院士帶隊刷新世界紀錄

潘建偉 資料圖

潘建偉團隊刷新世界紀錄

多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和糾纏態製備是發展可擴展量子信息技術,特別是量子計算的最核心指標。量子計算的速度隨著實驗可操縱的糾纏比特數目的增加而指數級提升。然而,要實現多個量子比特的糾纏,需要進行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態製備和獨立量子比特之間相互作用的精確調控。而量子比特數目的增加,使得操縱帶來的噪聲、串擾和錯誤也隨之增加。這對量子體系的設計、加工和調控要求極高,對量子糾纏和量子計算的發展構成了巨大挑戰。

多粒子糾纏的操縱作為量子計算不可逾越的技術制高點,一直是國際角逐的焦點。2016年底,潘建偉團隊同時實現了10個光子比特和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並一直保持著這兩個世界紀錄。通過多年的不懈探索和技術攻關,研究組成功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超糾纏態的實驗製備和嚴格多體純糾纏的驗證,創造了所有物理體系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該成果可進一步應用於大尺度、高效率量子信息技術,表明我國繼續在國際上引領多體糾纏的研究。

潘建偉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專題講座

前不久,在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潘建偉表示,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且量子通信不是唯一應用。

“屆時,量子計算可為人工智能、密碼分析、氣象預報、石油勘探、基因分析、藥物設計等所需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並可揭示量子相變、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等複雜物理機制。”潘建偉說。

不僅如此,利用高精度的量子信息處理技術,還可對時間、位置、重力等物理信息實現超越經典技術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大幅度提升衛星導航、激光制導、水下定位、醫學檢測和引力波探測等的準確性和精度。

潘建偉預測,“第一次量子革命已經在20世紀對我們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預期,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

此外,在6月27日的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閉幕式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又一次作了量子主題學習講座。

潘建偉院士及其研究上了今年高考語文卷

今年高考期間,語文科目(全國卷I)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材料,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情況。

在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材料一摘編自2017年8月10日的《人民日報》,稿件由記者吳月輝採寫,新聞報道標題為《“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主要介紹了潘建偉團隊承擔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完成全部既定科學目標,側重介紹我國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顯中國速度與中國創造。

正因為他對量子物理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才有了後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上天、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貫通、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等一系列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墨子號”成果,還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央視新聞、安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