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走「騰百萬」但萬達做網際網路之心不死

敗走“騰百萬”但萬達做互聯網之心不死

萬達是一個偏商業和零售的企業,在互聯網方面有更強的需求,所以萬達的互聯網轉型還會繼續進行。

文:王倩

ID:BMR2004

萬達集團做互聯網之心不死。

2018年5月30日,萬達、騰訊、高朋宣佈合資成立網絡科技公司,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模式。根據萬達官方給出的數據,合資公司的股權分配為:萬達商管集團佔股51%、騰訊佔股42.48%、高朋佔股6.52%。

新的網絡科技公司沒有延續以往萬達電商的定位。根據萬達官方給出的介紹,萬達、騰訊、高朋的合作,目的是整合三家優勢資源,一方面對萬達商業中心線下場景進行全面數字化升級,打造智慧廣場、智慧門店,緊密連接商業中心、商戶和消費者,形成“超級導購”“超級店長”“超級會員”三位一體體系,提升商業中心效能和消費體驗。同時積極探索新消費領域潛在的升級空間和巨大市場,共同營造新消費大生態。

這是萬達決心做互聯網之後再一次的定位調整。

寄望“騰萬”

改寫萬達電商命運的希望,寄予到了這家新的網絡科技公司上,目前尚未確定新的公司名稱,《商學院》記者就萬達、騰訊、高朋合資的新公司進一步情況向萬達方面採訪,萬達新聞發言人並未明確回應該公司的相關進展,只是告訴《商學院》記者,新的公司在上海,具體情況近期會有發佈,時間待定。騰訊方面則表示一切以萬達當天發的公告為準。

據悉,新公司的董事長由萬達商管集團總裁齊界擔任,CEO由騰訊推薦、高朋CEO高峽擔任。據瞭解,新成立的網絡科技公司將注入萬達網科公司原飛凡等部分業務,騰訊將投入線上流量等優質資源及高朋融入電子發票等業務。

高朋是騰訊投資成員企業,是中國電子發票行業生態的佈局者和構建者。因為高朋最大的股東是騰訊,因而這次的合作,更多地看做為萬達與騰訊的合作。這並非是萬達第一次與騰訊合作,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沒有了百度。

按照萬達方面所強調的,通過此次合作反哺萬達廣場,通過微信等獲得巨大線上流量,智慧升級萬達廣場,建立強大會員體系,提升企業整體價值;對於騰訊,可以獲得海量線下流量和豐富場景,實現流量和技術落地,加快“智慧零售”戰略推進;對於高朋,可以獲得巨大業務流量,提升行業領導地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轉型力度都在加大,尤其是“互聯網+”的概念會比較多,對於騰訊來講,強調的是“互聯網+”,對於萬達來講,是“房地產+互聯網”,兩個方向合作形成一個共同的合作機會。

“萬達財大氣粗的優勢,可以讓萬達與騰訊有一個同等地位的合作。”嚴躍進說,“所以借外部騰訊的資源來進行是有一個積極作用的。”

根據萬達所給出的最新定義,這一版本的新網科公司更像是之前多個版本的綜合體。比如之前“騰百萬”解散之後,萬達的飛凡網推出的“精品導購服務”,以及尚未解散時推出的“會員體系”等等。

而此次新定義的“超級導購”與之前的“導購服務”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為了將流量從線上引入線下門店,引導用戶重新迴歸線下門店消費。

嚴躍進認為,萬達與騰訊合作,應該會形成一些新的合作機會,比如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另外關於移動支付、直播平臺等等,這些與年輕人相吻合的事物,他們能否與互聯網真正結合。 同時更新商圈,打折優惠結合在一起,都有利於後續培育更加好的網絡概念。”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新消費趨勢的出現。“部分網科的項目以前做得並不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源於現在這個市場的消費是很不確定,部分的消費從網上又開始回到線下零售。”嚴躍進說。

在經歷一波三折的轉型之後,騰訊、高朋與萬達的這次合作,能真正改寫萬達互聯網轉型的命運麼?嚴躍進認為,實體門店又開始活躍,並不一定依賴於網上,萬達線下業務資源整合也需要依賴於把旅行社、文化旅遊等商業或者其他內容的整合。這背後有資源統籌能力的考量,其背後都有相應問題和難度,所以萬達需要去加強後續資源統籌的能力。

定位多變的萬達電商

新公司的成立意味著原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的瓦解。原有的萬達網絡科技集團以裁員告終,這也宣告以“飛凡電商”為主的萬達電商體系成為過去式。這是萬達在電商征途上又一次碰壁。

萬達對電商的執著,時間要追溯到2012年。彼時萬達開始了電商之路。當時,O2O還是一個時髦的詞語,萬達將自己的電商之路定位於“O2O”。時任萬達電商CEO的龔義濤,用了接近2年的時間勾勒出萬達電商“O2O”的模型。

通過用互聯網和電商的方法、技術來優化線下,達到資產增值,這是萬達電商的雛形。後來龔義濤辭職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萬達電商對萬達線下來講是一個增量關係,而非競爭關係。

2014年8月,萬達牽手百度、騰訊成立新的電商公司,創建飛凡網。萬達持股70%,騰訊和百度各持股15%,人稱“騰百萬”,彼時萬達的目標是通過“飛凡網”,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資源。

飛凡網成立之後,由董策接任CEO一職。然而董策也沒有將飛凡網帶入互聯網的正軌,一年後,董策由於個人原因離職。董策時期的飛凡網定義為線下廣場的智能化與線上平臺的對接。此時的飛凡網希望能夠將萬達原有商業地產的會員體系打通,需要打通入駐門店的貨品、交易、會員等系統,這需要時間的沉澱以及龐大的積累,同時也需要不斷的試錯。

2016年2月,李進嶺接替董策成為飛凡網CEO。此時的飛凡網定位再次做了調整。王健林認為,傳統企業互聯網化和互聯網企業做線下是一場競速賽,是看誰先跑贏的遊戲,所以會員增長速度和能夠調動的線下零售資源成為重中之重。

因而,飛凡網悄然改變了定位,從原來的O2O,轉變為為購物中心提供互聯網化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賦能B端商超及品牌商家,使能C端消費者”的“實體+互聯網”場景服務運營商。王健林2016年的業績報告中提到,飛凡網活躍用戶達1.5億人,飛凡通會員8284萬人。這一數據看上去並不小。

然而,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用戶一旦進入萬達廣場,連接萬達廣場的WiFi,即可成為飛凡會員,無需註冊。在2016年萬達年會上,王健林表示,2017年飛凡將進行首輪私募,募資100億元,並計劃在2018年實現盈利,2020年實現上市。

現實是,2016年8月,萬達發佈聲明,稱三方未實現投資性合作,飛凡網一直由萬達出資,騰訊和百度未實際投入任何資金,“騰百萬”宣佈解散。2017年2月,李進嶺也被曝離職。

敗走萬達網科

“騰百萬”解散後,萬達集團迅速從萬達金融集團拆分出“萬達網科集團”,王健林親自指派,由曲德君任萬科網絡集團總裁,旗下的飛凡信息公司、快錢支付公司、徵信公司等歸於萬達網絡科技集團。萬達將這次的動作定義為“第四次轉型”。

在此次轉型之後,繼續延續使用飛凡網的萬達網科,再次調整飛凡網的定位,聚焦提升場景體驗,引導用戶迴歸實體商店。根據萬達官方對於飛凡的介紹,飛凡準備通過由個性化精選、全場景體驗、圈子化社交組成的“美好生活三要素”,為對場景體驗和服務要求較高的品質生活人群提供極致消費體驗。

萬達此次對飛凡網的定位,更加符合“新零售”的概念。應該說,這一版本的飛凡網,加入了萬達集團對於“新零售”的理解。但是萬達網科並沒有按照王健林當初設想的路線,走上上市道路。

萬達希望通過飛凡網建立自己的會員機制,通過自己的快錢支付,建立一個商業閉環。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萬達雖然通過萬達廣場等商業積累了強大的線下品牌資源,但是這些資源都有自己的會員機制,並且在支付方面,都有自己成熟的支付機制,比如微信和支付寶。

一個數據更加直觀。據萬達集團公佈的2017年業績顯示,在萬達的四大集團中,網科集團年收入58.6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90.1%,僅佔萬達集團總收入的2.58%,在萬達所有業務中排名倒數第一。

在互聯網轉型上,萬達從來都不吝惜錢財,重金投入是萬達做互聯網的重要特徵。

“轉型互聯網,萬達應該說一直沒有太成功,在跟阿里巴巴打賭後進行了戰略調整,但是對網絡轉型這塊兒,基因並不成熟。”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萬達還是一個偏商業和零售的企業,一些商業廣場或許是資源整合,但在互聯網方面有更強的需求,所以萬達的互聯網轉型還會繼續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