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國更愛中國!一名夢想成爲中國公民的美國人

核心提示:港媒稱,申請中國綠卡的高標準和嚴格控制令中國綠卡成為全世界也許最難獲得的綠卡,鑑於這一點,布倫特·W獲得永久居民身份是值得稱道的。

參考消息網6月26日報道 港媒稱,上個月,布倫特·W實現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拿到了引以為傲的中國“綠卡”,這象徵著他作為中國永久居民和在中國永久生活和工作的身份。報道稱,這也讓他步入實現終極目標的軌道:成為一名中國公民。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23日報道,這位名叫“布倫特·W”的美國人8年前從佛羅里達州來到中國,成為一家香港網絡公司的首席代表。

報道稱,現在,他和妻子幸福地生活在廣東東莞,他2010年在東莞遇到了現在的妻子,一年後結婚。

布倫特·W說,如果能得到中國公民身份,他放棄美國國籍毫無問題。他說:“我並不憎恨或討厭美國,我只是更愛中國和中國公民。”由於他從事網絡打擊金融欺詐的工作,他沒有透露自己的全名。

報道稱,申請中國綠卡的高標準和嚴格控制令中國綠卡成為全世界也許最難獲得的綠卡,鑑於這一點,布倫特·W獲得永久居民身份是值得稱道的。

報道還稱,自中國2004年引入綠卡制度起,之後10年中只有7356名外國人獲得了永久居留權。

即使近年來有一些放寬的舉措,但得到中國綠卡仍是一個高難度的任務。

2016年,中國授予了1576名外國人永久居留權,比此前一年增長了163%。

報道稱,在政府部門下屬機構和國家重大實驗室擔任高級別職位的外國人有資格申請中國綠卡。

在內地西部或貧困地區投資至少50萬美元、在內地中部地區投資100萬美元、在中國其他地區投資200萬美元的個人可以申請綠卡。

綠卡申請也面向與中國公民結婚5年的外國人。

作為最後這一類人,布倫特·W說自己申請綠卡是有道理的,因為每年更新他的工作簽證很耗時間。

“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公民,”54歲的布倫特·W說,“當地警官告訴我要成為一名中國公民,我首先需要得到綠卡。”

布倫特·W說,他熱愛在東莞的工作和生活。

報道稱,他喜歡與全國各地的人們接觸,並品嚐當地餐館中的各種美食。他說:“我特別喜歡湖南菜,事實上我很喜歡超級辣的食物。”

雖然他只會一點中文,但他設法交到了很多中國朋友。每年,他都會和當地人一起參加端午節的龍舟比賽。

他說:“總體來說,雖然美國人一般來說都很好,但我發現中國人更加善良。”

他說:“我有幾次迷了路,但總有人——儘管語言溝通方面有些困難——至少試圖幫我找到正確的方向。”

現在有了綠卡,布倫特·W說他準備明年申請中國公民的身份。他還打算同妻子一起繼續幫助中國貧困兒童並周遊中國。

相比美國更愛中國!一名夢想成為中國公民的美國人

這是從東莞大嶺山森林公園茶山頂上俯瞰東莞厚街鎮(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6月24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傳媒關注單元頒獎現場,最受關注年度新人獎的結果正在宣佈。

聽到自己獲獎的消息,坐在臺下的馬布裡驚訝地張大了嘴。在這部名為《我是馬布裡》的電影中,馬布裡扮演了“自己”——一名來中國打籃球的美國人。評委說,作為球星的馬布裡巧妙地演繹了北京形象與中國夢。

來中國打球7年多,馬布裡給中國球迷帶來不少歡樂。而他在2015年拿到中國“綠卡”——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殊榮”,更是成為他中國之行最佳褒獎。

由於門檻高、審批長、作用小,難以獲得的中國“綠卡”一度只存在於“傳說”之中。隨著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華投資、工作、生活,“中國綠卡”的需求量正在提升。

日前,中國政府印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原本的“居留證”升級為“居留身份證”。改變的不只是名稱,“可識驗”和“便利化”是此次改革的關鍵詞,目的是推動永久居留外國人在華資格待遇落實,讓中國“綠卡”的含金量更高。

身份升級 功能強大

“拿到中國綠卡,感覺自己和中國人一樣了。”日前,廣州市舉辦2017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首發儀式,在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中國代表處工作的劉維寧“啖了頭湯”。他說,有了“綠卡”,不用再去排長隊辦簽證了。

而在北京工作、拿到新版“綠卡”的範偉書說,自己終於可以綁定在線支付工具,騎共享單車了,而且在“綠卡”10年有效期內不用再辦理簽證延期。

新版的中國“綠卡”,不僅名字變了,其樣式和作用也與中國人的“居民身份證”越來越接近。居留身份證內嵌入了芯片,可以通過二代居民身份證閱讀機識別,方便持證人在華工作和生活。中國“綠卡”正在成為在華長期居留的外國人的“標配”。

未來,除了刷身份證坐高鐵外,在華永久居留的外國人在購房、去銀行辦理金融業務、申領駕照、住宿登記等方面都可依法享受中國公民同等待遇,在中國境內工作的也可依法享有社保和公積金等。

新版的外國人“身份證”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在成都,新政實施10多天,就有200多名外籍人士諮詢情況;在廣州,奧地利人司馬高德拿到“綠卡”後,身邊有不少外國朋友“羨慕嫉妒恨”,紛紛向他取經;在北京,和睦家醫療CEO及創始人李碧菁高興地發了朋友圈說,很高興自己成為中國“永久居民”。

從無到有 不斷優化

中國“綠卡”的雛形,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1964年,國務院發佈《外國人入境、出境、過境、居留、旅行管理條例》,解決了外國人在中國定居的身份問題。

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首次明確了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的分類。1年後,中國第一個外籍廠長、原湖北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德國專家格里西先生成為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

加入世貿組織3年後,中國於2004年出臺《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首次採用國際通行做法,實施永久居留證制度,中國“綠卡”制度終於有了實施細則。曾經在延安與中國人民共同迎來抗戰勝利的美國農業專家寒春,是獲得中國“綠卡”的第一人。

儘管有了“綠卡”制度,但由於審批門檻高、審批時間長,想獲得一張中國“綠卡”,堪比“蜀道之難”。從1990年到2015年,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從37萬人增至97萬人,年均增長2.4%,其中只有不到1萬人有中國“綠卡”。

美籍教授柯道友回憶道,為了辦理中國“綠卡”,他花了3年時間,提供了100多頁資料:美國博士學位認證、清華教授證明函、中國駐美大使館確認信……從民政局、大使館、公安部到派出所、居委會,他往返美國多次,蓋了近百個章,才終於在2010年拿到“綠卡”。

近兩年,中國開始簡化“綠卡”制度:2015年6月,中國擴大申請在華永久居留的外國人的工作單位範圍;2016年2月,《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印發,中國發放“綠卡”數量迅速增長,馬布裡、“歐元之父”蒙代爾等人正是在這期間獲得“綠卡”。

數據顯示,2016年,公安部批准1576人獲得中國“綠卡”,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163%。截至2016年,中國“綠卡”獲得者人數已經破萬。

專家認為,中國近年來的一系列“綠卡”實施政策的改革,對中國人才強國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推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國福說,隨著“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需要大量人員的國際流動,而人員流動的較高層次就是獲得永久居留權。因此,在國家發展和相關政策背景下,永久居留政策也就相應的進一步放寬。

增量擴圍 招攬人才

2015年,馬布裡獲得中國“綠卡”時,曾發微博稱,“能成為中國首都的一部分是一份真正的榮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獲得一張中國的“綠卡”更像是一種“榮譽”。

根據“綠卡”審批辦法,中國“綠卡”分投資、技術、親屬團聚和特殊貢獻4大類。而馬布裡獲得綠卡的類別就屬於特殊貢獻類。2014年的一份統計顯示,在中國“綠卡”的獲得者中,最少的類別是投資類人員及其家屬,共94人,並且以回國投資的外籍華人為主;任職類人員及其家屬共763人獲得“綠卡”;特殊貢獻人員及其家屬1612人獲得“綠卡”。

有資格申請“綠卡”的4類申請通道包括:在中國直接投資200萬元以上、連續3年投資穩定且納稅記錄良好;在中國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等職務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連續任職滿4年,4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於3年且納稅記錄良好的;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親屬團聚。

針對外籍華人,正在徵求各方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草案)》,專門開設了新的申請通道,明確“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或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且有4年以上工作經驗;或在中國境內連續居留6年、每年實際居住不少於6個月,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外籍華人”,均可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而為吸引更多優秀外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還根據實際情況,推出了一系列各有側重的政策措施。如外籍人才積分制、外籍華人優惠政策、納稅達標渠道、就業居留向永久居留轉換等。此外,在中關村、上海自貿區、廣東自貿區工作的高層次人才,都有“搭乘”“綠卡直通車”,申請永久居留的機會。

專家指出,改革後的中國“綠卡”,在功能上實現國際化、便捷化,既考慮外籍人才的整體特性,又兼顧外籍華人的特殊性,在認定方式上,既注重延續吸收以前人才認定的優點,又注重積極採用市場化(如工資、稅收等)的認定手段和方式。

前置申請 更好引才

匯豐集團2014年的《外派人員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僅次於瑞士、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業內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可能迎來“進大於出”的人才歷史拐點,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的人才迴流國。在此過程中,中國“綠卡”如何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綠卡”政策的不斷突破,中國“綠卡”的申請將更加簡便易行,外籍人才來華工作、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中國吸引外籍人才的競爭力也會越來越強。

不過,儘管中國發放“綠卡”數量成倍增長,但依然無法填補人才“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差距帶來的“移民赤字”。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說,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到中國尋找就業和創業機會的外國人才越來越多,在中國居住的外國人數量快速增長,中國政府的“千人計劃”實施後,帶動了“海歸”回國創新創業高潮,更加劇了“綠卡”的需求量。因此,需儘快打破人才流動壁壘。

王輝耀說,目前,中國“綠卡”還是採用“追認式”,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幾年後表現良好才能獲得“綠卡”。但發達國家是以本國綠卡來主動吸引其他國家人才。因此,他建議在海外增設永久居留申請點,進一步前置“綠卡”申請時間。允許有意來華髮展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直接在海外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免去先來中國住滿一定期限的要求,真正發揮中國“綠卡”引才作用。

央廣網杭州6月16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通訊員陳宜)6月16日,浙江省公安廳在杭州舉辦《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浙江啟用首發儀式,即新版中國“綠卡”。

在頒發新證現場,浙江省公安廳等部門領導為外國友人頒發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共有來自澳大利亞、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的7名外籍人士獲得新版中國“綠卡”,其中有3位還是一家人,他們在浙江有的是教書育人、有的是投資經商、有的是與家人團聚,對今天參加首發儀式獲得新版的中國“綠卡”感到非常激動。

和舊版相比,新版“中國綠卡”首先更改了名稱,從以前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更名為《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這一變化,體現對外籍人的“身份”的認同;其次,在功能上,與舊版“綠卡”相比,新版中國“綠卡”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參照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技術標準,在證件中嵌入集成電路芯片,可通過證件閱讀機具識別讀取證件信息;二是明確將其作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永久居留的身份證件,並可在辦理金融、教育、醫療、交通、住宿、通信、工作、稅收和社會保險、財產登記、訴訟等事務時作為身份證件單獨使用。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提高對在華永久居留外國人的服務水平,提升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的使用便利性,增強永久居留外國人的獲得感、認同感與歸屬感。

記者瞭解到,浙江省自2004年實行《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以來,迄今已有529名外籍人士在浙江獲得永久居留證。據介紹,《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仍可以繼續使用,持證人也可以申請換髮新證。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電 (付強)近日,公安部印發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便利化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標誌著“中國綠卡”便利化改革正式啟動。

據瞭解,改革措施包括強化身份認證、在證件中內嵌芯片存儲證件簽發管理信息、實現持卡人信息部門間共享、提高“中國綠卡”知曉度及加強相關部門、行業業務培訓等。

據悉,上述改革任務將於2017年第二季度完成。屆時,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件的實用效能將大幅提升,新增的機讀核驗功能也將進一步便利持證人在華工作和生活。

近年來,越來越多擁有海外工作經驗和全球視野的外籍人才來華就業。據統計,2016年來中國大陸工作的外國人員達90餘萬人次;有1576人獲准在華永久居留,較2015年增長163%。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陳奕平認為,《方案》涵蓋多項創新內容,如服務與管理並重的制度體系、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轉換、市場導向與退出機制、國家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家庭團聚與社會融入等,是國家為更好服務來華人才而持續進行有益嘗試的重要成果,標誌中國人才引進政策日趨完善。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教授遊國龍則指出,《方案》高度契合來華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實際需求,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呼聲的重視。

“過去總有人說‘中國綠卡’名不符實,原因之一在於持卡辦理某些行政事務時便利度不足”。多年致力於促進中澳兩國人才培養的悉尼大學終身教授馮大淦說,《方案》在服務層面更趨細化,並從技術角度提供切實保障,無疑將使“中國綠卡”的“成色”更濃,對海外人才更具吸引力。

憑藉“語言通、行情懂”等優勢,海外華人歷來是中國引才引智的重點組成部分,因而也將成為《方案》重點受益群體之一。

馮大淦表示,中國綜合國力近年來顯著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日益凸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這些都為外籍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而《方案》則再一次讓世界見識到中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決心與行動。

“無論是上海自貿試驗區還是雄安新區都需要大量人才,參與其中不僅能成就一番事業,還能成為一段偉大歷史的見證者”。馮大淦呼籲海外華人乘勢而上,一方面積極探索自身事業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尋求雙贏,另一方面繼續發揮“融通中外”優勢,在所在國宣傳中國引才引智利好政策。

遊國龍曾參與福建省人才引進計劃的制定。在與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外籍人才的接觸中,他深切感受到中國引才政策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遊國龍認為,《方案》僅僅是個開始,一系列配套措施有望持續出臺,力促中國創新創業“土壤”更加優渥。“海外華人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更不應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完)

央視網消息:據上海人民政府網站消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外籍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如今有了更為方便快捷的渠道。記者4月12日從浦東新區人保局獲悉,外籍人才認定標準和認定流程日前獲公安部批准,這意味著,從即日起,外籍人才可憑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出具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推薦函》,到市出入境管理局申請辦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其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隨同申請。

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被稱為“中國綠卡”,為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公安部此前推出出入境政策“新十條”。其中第一條明確,“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經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或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如今人才認定標準和認定流程出爐,意味著此項改革舉措正式落地。即日起,上海自貿試驗區區域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可向其所在自貿片區管理局提出申請,推薦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

外籍高層次人才的認定標準具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知名獎項獲得者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包括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克拉福德獎、圖靈獎、普里茨克建築獎等國際知名獎項獲得者或提名者;中國政府“友誼獎”、“國際科技合作獎”等國家級對外表彰獎項獲得者;中央“千人計劃”、“外專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傑出技術人才計劃”入選者等。除此之外,浦東新區“百人計劃”入選者、浦東新區“500首席科學家”計劃當選者等重大人才計劃入選者也納入該類標準。

第二類是外籍知名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外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主要完成人等。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的負責人(副主任及以上)也可以提出申請。

第三類是企業創新創業外籍高層次人才。這類人才主要體現上海自貿區特色和需求,納入了自貿區內鼓勵發展的不同類型企業人才,特別是重點金融、航運、貿易機構、總部型企業和“四新”企業,及其他具有特殊專長和高超技能併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緊缺急需的外籍人才。

浦東新區人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上海自貿區永久居留政策開放力度非常大,相信該政策的落地實施,將為海外人才到浦東工作、創新創業提供便捷化的快速通道,也為海外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對提高上海自貿區開放度和國際人才集聚度,促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我在拉薩出生長大,現在在拉薩做尼泊爾工藝品生意,我的八九個兄弟也在這邊成了家。”22日,尼籍常住拉薩僑民貢確達傑緊緊拿著剛發到手裡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說。他手中的這張中國“綠卡”,意味著不僅解決了醫療保險的問題,而且到中國內地旅遊也十分方便。

拉薩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隊長羅傑介紹,此次頒發了公安部近階段分批次審批下發的118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發放數量之多前所未有。

羅傑說,目前在拉薩市定居的外國籍僑民大多數為出生長大在拉薩、繼承父母一方國籍以及作為拉薩市居民親屬存在。通過深入調查瞭解,大多數外國籍僑民面臨出入境、證件延期、醫療、購房、就業、子女教育等區別於中國公民待遇的困難,其中醫療是呼聲最高的問題。經過多方協調溝通,《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下發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51歲的達娃在尼泊爾駐拉薩總領事館工作,出生在拉薩,長大在拉薩,“我父親是尼泊爾籍藏胞,母親是尼泊爾人,在藏生活了這麼多年,醫療保險是困擾我們最大的問題,以前去醫院看病醫藥費都是自己承擔,現在拿到居留證,我們能享有跟很多中國公民一樣的待遇,醫療保險能報銷80%的醫藥費。”

拉薩市公安局副局長鄧俊表示,《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發放是對外國籍常住拉薩僑民的身份認同,也是進一步鞏固中外關係的紐帶。不僅如此,《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發放也為常住拉薩的外國人來藏生活、工作、學習、經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