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 作者羅圻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山是英雄的山,天是豪邁的天,人是多情的人,六盤山、寧夏川、清水河、固原城,那山、那水使我夢牽魂繞;那情、那義使我追思難忘。

故地重遊,同學相逢,千言萬語,思潮洶湧:故地闊別十七載,人生已過不惑年,世事滄桑愛與恨,迷茫彷徨不知措,青春自負昨日夢,同學少年最是真。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1983年仲夏,在家父錯劃“右派”問題落實政策的四年後,我們全家遷居寧夏。辭別綿山、汾水,辭別同學、親友,來到了六盤山區的固原山城,十六歲的我自此初識鄉愁;七年後告別清水河回到汾河邊,十七年來,另有一種鄉愁又時常襲上心頭,歷經歲月滄桑,飽嘗人間冷暖,這種鄉愁猶如陳年汾酒越陳越醇。

曾記得,1984年“五一”期間,固原二中高二(3)班的一些同學相約騎自行車遊須彌山,我記得此行有劉平、喬寧平、李彥輝、喬曉安、崔廣平、柳文彬,可能還有“銀川女子”。

須彌山是佛教聖地,保存著北朝、隋唐的石窟藝術造像,它和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一樣,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明朝“須彌松濤”是固原的八景之一。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出固原,走北川,經三營西折,穿過黃驛堡,進入一道山谷,依山傍水而行。這一帶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目極之處是一個接一個的荒山禿嶺。據說這一帶原是有一大片森林的,清朝以後無節制的毀林墾荒,才漸漸地變成了今天這般模樣。

山谷中行駛了約十七、八里,一個急轉彎,須彌山已到,算來我們行進了一百一十多華里。須彌山猶如沙漠中的綠洲,四周是漫無邊際的黃土山,這裡卻突然變成了峭壁林立的紅石山。山巔古松挺拔,環山雜樹叢生,山下流水潺潺,從西向東,伸出幾支山峰,前後錯落,高聳雲際,山崖峭壁上佈滿蜂窩似的佛窟。

只可惜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使得我們這幫騎車而來,毫無防備的學生,只能望一眼須彌大佛的尊容,便不得不在大雨的間隙中折道而返,須彌山無盡的魅力只待以後領略了。

此行雖有遺憾,但也有意外收穫,剛進固原二中伊始,總有少數同學對我欺生,自此與同學一道出遊活動,使我徹底融入了新的集體,開始了與固原同學的真誠相處。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曾記得,1984年早冬,十月小陽春,固原這個季節不是甚冷,一個豔陽高照的週末下午,我和馬彥秀相約家住固原衛校和固原師專的李建東和韓孔剛,一起由中山大街北出,來到固原俗稱的北塬。固原北城牆保存最完好,當年“三邊總鎮”“九門提督”雄姿清晰可見,清水河由南而來,繞著固原城拐了個大彎在北塬西北角折向北方一路匯入黃河,從這大拐點處往東走向,一段秦長城依稀可辯,它宛如一條長龍,蜿蜒於六盤山的崇山峻嶺之中。秦皇、漢武曾駐足此地,這裡曾是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養馬基地,蒙恬、衛青北擊匈奴的戰馬不知有多少出自此地。憑弔遠古,感嘆今朝:人在神面前是偉大的,人在歷史和大自然面前又是渺小的,遵循自然規律,恢復生態平衡,固原山川何時再披綠裝,再現無限風光?

蒼野、古邑、秦長城,還有靜靜流淌的清水河,同學少年,攜手同遊,古今中外,山川地理,激情洋溢,談興甚濃。從我們這屆高中生開始高考加入了工業地理的內容,我們感覺這樣學習更貼進現實社會,更貼進現代化建設了,所以說學習是苦事,也是樂事,置身其中,苦中取樂,其樂無窮。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曾記得,1985年春節期間,我和李建東一起到劉平家拜年,劉平不在,我們卻受到劉平他媽的熱情款待,糖果、瓜子、油香、饊子,還有八寶蓋碗茶一樣又一樣的,一股勁往上端,使人有點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好一個慷慨好客之家。在固原這樣的人家很普遍,在姚繼宏家,在柳文彬家,在胡瑞康家,在劉登科的姑媽家,以及我的同事陳剛、李懷英家都受到過這樣盛情難卻的款待。

固原人不僅熱情好客,而且深明大義,有較強的互助意識和大家族意識,我的同學中有不少人為了求學寄宿親友,象登科在姑媽家,“阿丘”在大哥家,陳勇在姨夫那,盧志章住在父親的朋友那,情況各有不同,但我的觀察和感覺是不僅他們自己沒有寄人籬下的難堪,就是我們同學去了一樣受到熱情招待,因為固原人深深懂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幫人求學成事業,功德無量。

我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但在回族聚居的固原,我時常被當成老回回,因為鄙人鼻樑高、眼窩深、加上絡腮連鬢胡,頗有西北穆斯林的外貌特徵,為此我不僅不覺得難堪,反倒有一種說不清的自豪,細細思量是固原回漢人民和睦相處,互敬團結的時代佳話將我深深感染。

舊時,固原城,內外城,內城居漢人,外城關里老回回,解放後,得益於黨的民族政策深得民心,回漢人民長期雜居,相互交流,互相影響,和睦相處,親如一家,這種民族大團結氣氛到了漢人的春節和穆斯林的開齋節時表現的尤為突出。過春節,回民兄弟拿著油香稞子、油炸饊子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禮品給漢人拜年;遇到“開齋節”、“古爾邦節”漢人也提著紅棗、紅糖等禮品到回民兄弟家做客以表祝福。禮尚往來,禮輕義重,可貴的是那份真誠的祝福,祝福民族團結,祝福幸福生活,祝福豐收喜悅,祝福固原明天更美好。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1985年9月,我告別六盤山,離開固原城,就讀於位於銀川市的寧夏財經學校,來到了素有“塞上江南”美譽的寧夏平原。

曾記得,1987年的5月間,在寧夏警校上學的劉志科在中衛縣實習,我和胡瑞康,本還有韓孔剛相約乘週末去中衛,臨行“阿丘”(韓孔剛)因故未前往。5月23日雨夜,我和瑞康乘“531”次列車由銀川到中衛,第二天先在高廟和中衛縣城遊覽一番,因買不到去沙坡頭的火車票,依然決定騎自行車去,對騎自行車旅行我一向是提倡者和積極分子。

出了中衛城,沿著西去的公路奮力騎車疾進,引黃灌渠的渠沿上沙棗樹鬱鬱蔥蔥;公路旁、田地間白楊樹挺拔俊秀;他們都是忠於職守的衛士,譜寫著“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讚歌。道路兩旁綠油油的麥田,一尺多高的麥苗正在插旗;水汪汪的稻田,剛插秧不久,一片片嫩綠,雨後的田野到處瀰漫著塞上江南的氣息。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在火車到達沙坡頭不大而又別緻的小站時,我和瑞康也到達目的地了。包蘭鐵路東北——西南走向,到此就是寧夏平原的西端了,再往西就是黃沙滾滾的騰格里大沙漠了。遠眺賀蘭山之餘脈——香山,高峻挺拔,猶如茫茫沙海中一條青色巨龍,騰躍著奔向遠方;俯瞰大河自天而來,滾滾東去,塑造著塞外米鄉,滋潤著寧夏山川;更興嘆中華兒女的首創,網格鎖黃龍,綠樹護鐵路,往日古絲綢之路上的黃河皮筏、沙海駝鈴只供遊人盡興,取而代之的是奔馳不息的長龍——現代化的“東風”列車。

蒼天——莽原,高山——長河,沙漠——綠洲,相互對襯,瞬間聚焦,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構成了巨幅立體畫,不僅給人以心靈震撼,美的享受,更給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沙漠能夠變綠洲。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曾記得,與胡瑞康由沙坡頭回到寧夏財校後的第二天,下午體育課不上,我們宿舍五人一行騎四輛自行車,去追尋西夏文明的遺址——西夏王陵。

沿著去平吉堡的公路行駛,再朝賀蘭山麓方向走,過西乾渠——寧夏灌區的主渠道之一,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穹空、蒼山、曠野,一座座古烽火臺似的大土堆,很容易使人脫口而出:“天蒼蒼,野茫茫”。

這樣的環境本身就有一種豪邁、強悍的氛圍,在這裡回顧西夏王朝的興衰,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西夏九個皇帝的墓陵,只可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繼承者遵其遺願,一把火,燒了所有能燒的一切建築和文獻典藉,破壞了這座可以代表西夏文明的寶庫,然而,歷經千年風雨,僅從這殘存的遺蹟仍可折射出當年燦爛的西夏文化。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西夏王陵與賀蘭山空軍基地相鄰,這一天一個意外的收穫是,又回到了我們1986年參加高考登分工作的所在地,蘭州軍區賀蘭山空軍基地招待所。那段生活緊張、充實而有意義。當時我所在的工作組正好負責固原地區,所以馬芳、崔曉霞、田淑媛、胡瑞康、馬超等同學高考成功的喜訊我是第一時間、第一人得知的,他們志願表上的分數都是我填寫的,為同學服務,為同學高興,為同學祝福,這一切是巧合,更是必然,因為我們都是努力上進的學子。

曾記得,1989年春節剛過,一場大雪不期而遇,雪過天晴,驕美的陽光普照隴原,整個世界銀裝素裹,山城固原童話般的浪漫。因天寒地凍,雪實路滑,我騎自行車小心謹慎地行進在政府東街,突然聽到一聲呼叫“羅圻”,稍一分神,我人仰馬翻,狼狽不堪,連人帶車摔倒在馬路上。原來焦鳳霞在她單位公安局門口,見我騎車而來,也許出於驚喜,也許出於故意,隨著呼叫音落,我一副慘相,她看著我先是站在馬路邊前仰後合,笑個不停,還風趣地說:“春節已過,不用再磕頭了”,然後快步走上前關切地詢問我幹什麼去?姚繼宏在固原地區醫院住院,我往返於醫院與他家間送飯。為同學送飯奔波也好,被同學呼叫狼狽也罷,我都樂意接受,因為這背後有著濃濃的同學情意。

曾記得,1989年元宵節,我們家所在的政府街張燈結綵,文化館又舉行多種娛樂活動,故在夜幕降臨後,固原城數萬之眾似乎都湧向政府街而來。

我是個不喜歡湊熱鬧的人,本意要在財貿處與李守銀一道看電視,是不計劃出來觀燈賞月的,但是楊連碧來了,我就要陪他觀賞山城節日的夜景了。連碧生長在大灣鄉,就是在銀川上學,司法學校也地處偏僻之處,工作後又長年累月地呆黑城勞改農場,難得進城一回呀,何況今日是元宵夜。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我們遊覽了整個政府街,並鬧中取靜夜遊小西湖公園,登高觀賞固原山城節日的夜景,倒也別有一番情趣,朦朧的月光下,遠處山巒隱隱可見;近處的建築燈火燦燦;長街上的人流湧來湧去,小朋友們提著彩燈興高采烈,青年人歡聲笑語,老人們也面帶喜悅的表情;五顏六色的焰火此伏彼起,震耳的鞭炮聲響個不停,雪後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花炮煙味,好一派節日氣氛在隴原山城迴盪不息。

景觀美,有其自然之美,也有其觀景者的心態之美。固原,尤其是冬季的固原,若登高環視四周,固原城及其周圍盡收眼底,不過目能所及一個“灰”字概括,灰濛濛的天,灰濛濛的山,將一座灰土的山城包裹,所以論其現實的景觀,其自然之美若和西子湖、黃山峰對照根本無法相比。

然而,在固原待久了,與固原人處長了,若再略知固原不俗的歷史和美好的未來,你會慢慢覺得固原是美的,美在歷史厚重,美在堅韌不拔,美在淳樸善良,美在樂觀豁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家、大家,家族、民族;居舍、鄰里,家鄉桑梓、萬里疆土,這一路昇華的情感,不正是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有著百年屈辱記憶的東方巨人實現偉大復興所需要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嗎?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故事不多,宛如平常訴說,上下求索,過去未來共斟酌。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曾記得,使我感慨萬千、思緒飛揚……

六盤之巔,目極無邊,指點江山,激情飛揚,恰同學少年彷彿就在昨天。蕭關故地,歲月無情,光陰似箭,人生苦短。在我做著絢麗色美夢的時候,四十一個金色的春秋已悄然走過;當我摸著黑壓壓的胡茬醒來的時候,時間老人在詢問:雄心安在?事業何成?我無言以對,我慚愧地低下了頭……

當萬丈朝霞迎來黎明的時候,馬路邊有歡快的中學生,樹林間有朗朗的讀書聲,我彷彿看到了昨天的我,我彷彿聽到了催徵的鼓,年華虛度已太多,不能再蹉跎!

從小我就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志向,長大了漸漸才懂得自己缺乏安邦、治國的才幹,在夢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面前是怨天尤人,彷徨消沉呢?還是審視自己,合理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呢?我的選擇是後者,因為“位卑未敢忘憂國”在我的心靈深處早已烙下深深的印記。

信念不滅,只爭朝夕,莫要自卑我們的平凡,是星星就要閃光;莫要嘆息道路的艱難,堅定地走下去就會擁有明天。

那山、那水、那情——故地重遊寧夏之行

這一信條不僅給我以鼓舞和鞭策,而且這些年來還給我予無窮的動力。在家鄉人事局我先後從事過綜合計劃、財務會計、職稱管理等不同崗位的工作,十七年來,變換的是工作崗位,不變的是普通科員的身份,和始終飽滿的工作熱情,踏實的工作作風,爭創一流的工作幹勁。多年來,在人事部門的爭先創優中,我所負責的工作始終位於晉中市的前列。然而點滴成績無足掛齒,未來更需要孜孜書寫,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願做螺絲釘,甘當鋪路石,只要為人民,願獻光和熱。

平凡之中見精神,於無聲處有深情,平凡不等於平庸,位卑不等於無為,是星星就要閃光,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道路漫長,歲月悠悠,不朽的是熱血,燃燒的是信念。

山水依舊昨日夢,經霜楓葉情更濃。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怎能不叫我心潮澎湃,以詩抒懷:

家在悠悠的汾河岸邊,

家在風嘯的塞外高原。

遠在他鄉的慈嚴,

盼望著兒歸身旁,

盼望著冰心相伴。

收穫的金色秋天,

醉人的杏花村酒香,

遊子情懷高遠,

遊子歸心似箭。

歸來兮,歸來兮,

黃河豪情古塞天,

六盤呂梁在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