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有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叼羊是中國新疆民間有一種傳統的馬上游戲。

據說,這種遊戲最早是從阿爾泰一帶發展起來的。如今,所有的哈薩克族牧民,仍然把它繼承了下來。哈薩克民族的牧民們居住在西部廣闊的草原上。牧民們長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和惡劣的天氣、兇猛的禽獸鬥爭,保護自己的牛羊群。若遇上暴風雪或野獸,羊群容易走散。這時,他們躍馬趕來,把走散的百十斤重羊,俯身提上馬背,馱回羊群。久而久之,這種叼羊技藝演變為精彩絕倫的叼羊大賽。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古語云: “胡兒一鞭去如飛”,說的就是哈薩克人祖先叼羊活動。叼羊,不只是一項扣人心絃的馬上游戲,而且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是一種勇氣、力量、智慧、騎術的較量。叼羊的優勝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優勝者是自豪的、光榮的,大家紛紛給他披紅掛花,進行嘉獎。他們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叼羊比賽一般在秋天舉行。羊肥馬壯,歡慶豐收。比賽前,宰殺山羊,割去頭蹄,再把羊浸泡水中或在羊肚裡灌水,使羊堅韌,不易扯爛。叼羊這天,廣大牧民,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站成一個大圈,進行圍觀。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比賽前,路騎手英姿颯爽,排成兩隊,雄赳赳,氣昂昂,等待主持人發令。主持人把羊放在指定位置,一聲槍響,比賽正式開始,甲乙兩隊共同向羊飛馳而去。領先的騎手迅速地把馬鞭咬在口中,雙手丟開鞍韁,躍身抓住羊屍,飛箭般衝出人圍,摧馬向著目標處奔馳,其餘的騎手則快馬加鞭,急起直追,觀眾們歡呼雀躍,吶喊助威。後來者,緊追上去,抓住羊屍一端,使勁進行爭奪,時而幾人相持,難解難分,時而一人搶去,摔掉了對手。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就這樣你爭來,我奪去,眾多的騎手在交鋒,英武的駿馬在助威,互不示弱,各不相讓。同隊隊員互相掩護,極力向終點奔馳,雙方騎手們各施技巧,衝群叼奪、掩護馱遁、圍追堵截、拼命搶奪、講究戰略戰術。一邊叼,一邊跑,直到把羯羊屍體上的皮毛剝盡。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碧藍天空下,茫茫雪原上,賽手們騎在馬背,你爭我搶,如離弦之箭,風馳電掣,將一場激烈的叼羊比賽演繹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緊張!激烈!刺激!精彩!場面更迭變幻,觀眾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最後叼到手的騎手,提著羊屍,環繞目的地一週,再飛馬;回到人圍中來,將羊屍放到原處,才算真正的勝利者。然而這種勝利,是以力量和速度得來的,牧民們無不拍手叫好,心悅誠服。

民族常識|哈薩克族叼羊活動

但是,整個活動並沒有結束,叼羊的勝利者,還要把叼來的羊屍,隨意從別人家的氈房頂上扔進去,這時,氈房的主人就認為是莫大的吉兆、皆大的歡喜,便組織全家人宰羊煮肉,此羊肉被稱為“幸福肉。”這家人熱情招待前來恭賀的所有客人,待客人們吃飽之後,又開始唱歌、跳舞,進行通宵達旦的娛樂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