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是农村最重要的礼仪!河南乡村丧葬文化民俗之二

也耕也读也采薇

2018-07-0623:24

在河南中南部农村,福寿兼备的老人去世谓之喜丧。喜丧要件有三,一是家族后辈人丁兴旺,二是高寿而终至少古稀,三是自然死亡非大病而去。这与《清稗类钞》中“喜丧”的“全福全寿全终”描述基本相符。 以我的观察,近年老家喜丧的操办可粗略分为如下阶段:咽气之前的准备、咽气之后火化之前的准备、守灵和火化、丧宴和响器表演、出殡和入土、葬后事务处理。

这也许是农村最重要的礼仪!河南乡村丧葬文化民俗之二

这也许是农村最重要的礼仪!河南乡村丧葬文化民俗之二

一、咽气之前的准备

自然而去的老人咽气之前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食日渐稀少、呼吸困难,有经验的乡亲和医生看到这些苗头就会善意提醒主家晚辈准备料理后事。这时候,主家长子一般就会召集在家的家族后辈开个小会,商量一下,一是叫人:各家把各家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孩子叫回来争取再见老人一面,二是备东西,购买鞭炮、送老衣、黄纸、毛笔、墨水等。

二、咽气之后的准备

老人一旦咽气要迅速为其净身并穿上寿衣,有的说法是要趁老人未完全咽气前就要换上寿衣,这样老人和子孙会更有福。但何时穿寿衣等所有重要的决定都要征求老人娘家人的意见,以娘家人的意见为准。 咽气的同时主家要迅速燃放鞭炮,村里乡亲听到鞭炮声就知道那谁家的哪个老人“老了”。主家迅速把大门及各房门春节贴的春联扯去,换上黄纸对联。长子随即着孝带去村里挨家挨户磕头,进院里对着该家祖上牌位瞌头,若天早没开门的话就在该家大门外瞌,此大致为“我家老人去世了,操办丧事需仰仗乡邻乡亲帮忙”。再去几里或十几里外的“娘家人”家里,把他们请过来,大致商量下如何操办后事,而后通知所有有亲戚老人“老了”的讯息。

三、守灵和火化

这也许是农村最重要的礼仪!河南乡村丧葬文化民俗之二

为老人穿上寿衣后就将其从床上移到堂屋,席前设灵桌灵位,灵桌上摆放刀头、全鸡和果盘,灵位前左右分置白色蜡烛,即为长明灯。灵桌前放“老盆”,并放锥子或剪刀,每个晚辈在老盆底部钻一个眼,钻的眼越多越好,证明老人家晚辈人丁兴旺、功德圆满。牌位正前方设香炉,立三柱香,香烟袅袅而去飘向天堂,香未灭时要及时蓄香,晚辈还要隔段时间烧些纸钱,不论时间多晚,灵位前必须有晚辈通宵守候,此即为守灵。在外工作的晚辈多能在老人未火化前赶到,一进院就会眼带泪光,进而赴到老人灵前哭泣,守灵的亲人会陪哭并及时递上纸钱,为老人烧些纸,对过于悲痛者进行搀扶劝阻,如“这是喜丧,不宜过度哭泣”、“还有很多事要办,身体为要”等等。 火化之前要备齐手续,先去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开具“死亡证明”,持“死亡证明”和户口簿或身份证办理火化。最近几年随着火化的普及老家衍生出了新的职业-丧葬经纪人,这类人靠着灵活的头脑和老家老百姓不愿多和有关部门打交道的心理开展工作,左右逢源。比如传说中一个叫“中华”的经纪人,十里八村谁家“老人”了他第一个捕捉到信息,只待主家一个电话邀请,他便开着面包车飞速赶到,“你看想花多少钱?要简单的火化还是贵点的?”,拿出笔列出长长的单子,与主家沟通你这办了没有那买了没有,总之一条龙服务,只要你将户口簿交给他并讲好价位,他就协助你顺利地完成火化乃至整个丧葬。火化需要跟县殡仪馆预约时间,殡仪馆用中巴车接送。运送、化妆、告别仪式、鲜花等费用加起来1500到2500元,但能开具发票的只有约1200元。

这也许是农村最重要的礼仪!河南乡村丧葬文化民俗之二

四、丧宴及响器表演

丧宴主要是出殡的当天操办,但前一两天都在为丧宴做准备。前些年,挨家挨户借桌椅板凳、馍筐、蒸笼,上街赶集买回大包小包的菜和鸡鸭鱼肉。现在不一样了,桌椅板凳盘子碗包括菜都由厨子老司儿一股脑自带拉来,主家只需事前跟厨师沟通好操办的档次和桌数,事后逐项算账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