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很多都市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相似的田园梦:

在风光秀丽的山村,包下一间小院,疏避人群,晴耕雨读,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俗事烦扰,空气总是清新,天总是很蓝……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生活想想就好了,毕竟还得挣钱养家,不能太与世隔绝。但我想告诉你,已经有人在过着这样的日子,而且仍和城市保持着紧密联系。

这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与此有关的书:《半农半X的生活》。也许它无法完全圆了我们的田园梦,但其中的理念主张,或许会让你换个角度看待生活。

他叫盐见直纪,原本是日本京都一家邮购公司的员工。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1999年,33岁的他带着妻女和父亲,返回故乡京都府绫部市,包下4亩农田,一半多用来耕种稻米,剩下的则栽种番薯和豆类。

他的耕作方式略显原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三月育苗,四月除草,五月犁田插秧。全家齐心协力劳动,等到九月十月收稻晒稻后,还要举行小小的仪式庆祝丰收。

一家四口人的口粮、蔬菜,全部出自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甚至酿造米酒的糯米也是自己种的。

这种自耕自食的日子,是不是很让人羡慕?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盐见直纪的稻田,水稻的种植,除草和采收都是手工工作

你肯定会问,自己种田,吃饱肚子是没问题,可是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怎么负担日常的消费呢?

这一点,盐见直纪当然考虑到了。

一方面,他们全家践行“减法”生活原则,把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降到最低。比如,不买微波炉,使用水壶而不买瓶装水,而对吸尘器、厨具这些长期必用的东西,都选购高价位高品质的耐用款。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返乡后,为了环保,出行一般都是依靠自行车

另一方面,盐见直纪除了做农活,还在家乡当地的对外宣传机构任职,管理网页资讯、制作电子刊物,吸引都市人前来交流、定居。这份工作的报酬,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样一来,盐见直纪既不像全天在格子间闷头苦干的上班族,也不像完全清心寡欲与世隔绝的隐居者。

他把这种自耕自食,同时从事有薪工作的生活方式,命名为“半农半X”。

为什么要提倡“半农半X”呢?

夏目漱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则天去私”,意即摒除人类私心,回归到公平的天地之心,也就是顺从自然的人生观。

虽然这个境界教人望尘莫及,但假使在我短短的人生中,也有个最高思想的话,那就是“半农半X”了吧!

现今社会面临着种种问题,包括环境(各种污染、温室效应)、食物(安全性、粮食自给率)、心灵(人生意义的丧失、物质享乐主义)、教育(科学、感性、生存力)、医疗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病、高龄社会的看护),以及社会不安定(经济萎缩、失业)等等。如果有人问我,该如何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去,那么,我会回答:“半农半X的生活将会是最理想的。”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以自己为主角的新生活

一九九五年,“半农半X”的理念开始酝酿成形:顺从天意经营简单的生活,并将上天赋予的才能活用于社会。

从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自给自足的粮食,用简单的生活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从事自己热爱的理想工作,更积极地与社会保持联系。顺从天意的生活,指的是脱离大量的生产、输送、消费与废弃,觉知到循环式社会形态的重要性;而天赋则代表了每个人所拥有的特质、专长与才华。

如果能在自己喜爱的、理想的工作上,增添造福他人、使双方幸福的公益价值,那将会更加美好。

我所居住的京都府绫部市,呈现着各种“半农半X”的人生形态:热爱电影的字幕翻译人员,运用自己的语言专长教导地方上的孩子英文;从事创作的艺术工作者,以多彩多姿的作品为地方带来一片新气象;而关心环境问题的人,则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

纵使个人的力量微薄,也要不断地摸索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使个人与社会协调、整合,共创更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在各位所居住的城镇里,只要用心寻找,一定也会发现有许多人正过着以自己为主角的新生活。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两大条件需同时具备

我逐渐确信,为了在这艰困的时代永续地生存下去,“小规模的农业”与活用于社会的天赋——“X”是必须同时具备的两大条件。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写过一句话:“心灵出海航行时,新的语言将是乘风破浪的木筏。”出海航行需要新的语言及新的观念。当务之急便是创造新观念,改变旧的意识、行为、生活方式与人生之道。

例如数年前,农山渔村文化协会所发行的“退休归农”(增刊现代农业杂志特刊的标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还有源自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新思潮、日本所推广的“地产地消”观念,都是划向二十一世纪大海的木筏,为许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也凝聚成一股打造新社会形态的力量。

“半农半X”将创造出永续可能、魅力无穷的多元社会,也是送给后代子孙作为人生贺礼的“付出文化”。

在“各展所长的社会”当中,我相信人人都有可能以顺从天意、永续型的简单生活为基础,活用天赋为社会做贡献;一面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一面实践个人的社会使命。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我的人生有了改变的可能

“半农半X”这个新词,是我航行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小竹筏。我直觉地认为,或许有人正在某处等着这竹筏经过呢。

“半农半X”的理念经过许多人的灌溉,正逐渐成长、茁壮。对于它能否成为未来潮流的关键词,我则是乐观其成。

无论是谁,每个人都一定拥有自己独特的“X”。

我们虽面临着堆积如山的难题,但是,只要懂得知足,为共同利益一起发挥个人的“X”,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打造这世代的幸福未来,也一定可以为下一代创造出多样化、永续循环的社会。

而实现永续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小规模的农家生活,展现每个人的“X(志向)”。

我祈盼,透过每个人“X”的统合共创,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理想社会很快就会到来。

相信随着交通与互联网的发展,新的生活可能性将越来越多。

在我国,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开始着手“自救”的人越来越多。在农业为最大污染源的当下,只有当了解农业之后,我们才能对环境问题有完整的认识。而当自己动手从事农耕(哪怕是阳台上的农耕)之后,也才会明白所有一切食物和用品的来之不易,才会感恩自然的馈赠,才会明白简约生活的真谛,而不是以奢侈浪费、无节制的购买和大量产生垃圾为荣。

当需要的物品减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满足心灵的需求;而心灵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减少物质上的欲望,这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哈佛学长LEO:不上班的时候,这样生活太美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半农半X的生活呢?

☞ 不一定全部时间都在乡下度过才能实现“半农半X”

盐见所在的绫部,就有许多来自城市的人在这里种水稻,他们并不是全职的农夫,而只是在闲暇时间来到这里耕作,相当于中国大陆日益盛行的“开心农场”或者“市民农园”的种水稻版本。

☞ 在一片租种的土地都没有之前,也可以从手工制作的食物开始

盐见先生回忆说,自己在开始“半农半X”的最初,就曾经学习动手制作大酱和梅干等等传统食物——在真正下地耕种之前,他认为,最初的重要一步就是增加“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做出来的东西”。他建议说,如果没有土地,我们甚至完全可以从阳台开始,来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

☞ 不必立即辞去现有的工作。

“X”,虽说是要做自己喜欢、也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但也不必就立即辞去现有的工作。盐见先生建议,“X”可以是从周末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志愿工作开始。甚至不必要拘泥于做自己的“X”,而是也可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X”。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相遇,遇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体验;接下来更多的事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 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才可以实现

在现在大规模食品工业发达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才可以实现的。“半农半X”的理念提醒着我们,不能把所有“吃”的选择都交给大型食品加工厂或快餐店,而是要发现自己制作食物的能力。

这本《半农半X的生活》,与其说是生活方式的教科书,不如说是先进价值观念的布道手册。它的思想主张即便已诞生近二十年,却依然超前,依然领先时代。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现在去实践半农半X,但看完它的主张和理念,无论你会真正去思考自己的天职使命,还是尽量减少资源消耗过减法日子,都意味着你离更好的生活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