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公共外交實踐如何創新 專家談新時代公共外交能力建設

研討會|公共外交實踐如何創新 專家談新時代公共外交能力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張君榮)6月30日,第四屆公共外交論壇暨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數十位學者,就如何創新公共外交理論、推進新時代公共外交實踐,進行了深入研討。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高飛認為,公共外交在塑造國際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權力政治邏輯有所迴歸,為公共外交實踐和研究同時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一項艱鉅的系統工程,更是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民間外交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玉看來,如何向世界介紹日新月異的中國,讓世界理解“中國夢”對中國人的真正含義,使中國故事讓世界聽得懂、聽得進,是公共外交實踐和研究需要切實把握的問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於宏源認為,外交是構成國家間關係的重要部分,官方外交在其中往往起主導作用。公共外交手段更為靈活,與官方外交相配合,通過不拘泥於形式的平等協商和交流來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中國通過公共外交主動汲取民間智慧、發動民間力量、調動民眾積極性,以此來促進國家外交目標的實現。當前,中國民間外交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框架,其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勝軍認為,當前,外交主體延展到了普通民眾和民間組織,外交場合也不再固定,而是延伸到網絡社交乃至“人對人”的交往之中。公共外交實踐如何創新,成為重中之重。對此,應當調動民間資源和力量進入公共外交領域,在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跨地區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公共外交作用,實現民心相通。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志洲認為,從事公共外交工作有一些素質要求,如對對象國的深度瞭解、一定的專業知識素養、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認知、對國際規範的掌握與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等。此外,也需要文化自信。

“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就必須全力提升對全球環境的塑造力,而公共外交就是一個較新的影響力運載工具。”就公共外交機制創新問題,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畢研韜認為,需要重塑傳播機制,更新傳播理念,建立高公信力的多元傳播渠道,確立科學的對外傳播指導原則。

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跨文化公共傳播能力的建設與評估也越來越重要。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秘書長周鑫宇認為,在此背景下,要注重公共外交的三個功能:一是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這是公共外交的結構性功能;二是安全、利益、聲譽,這是公共外交的政治作用;三是援助、合作、溝通,這是公共外交的政治手段。

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陳雪飛認為,我們可以借用拉斯韋爾的五要素理論,梳理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框架。其中第五個要素“取得什麼效果”處在最後一位,但並非不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公共外交“能量”的認知,影響了外交資源的“配給”,甚至影響了這一議題的研究動力。但效果的模糊性、評估的費時費力性、學者關注的有限性等,給效果評估帶來了諸多挑戰。為什麼進行效果評估、評估什麼以及如何進行評估,成為公共外交領域學者的重要課題。

此次研討會由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主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合辦。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