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館都是華人?跨國移民研究新特徵:跨區域文明對話多 華人創業熱

餐館都是華人?跨國移民研究新特徵:跨區域文明對話多 華人創業熱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的跨國移民與人口流動。6月23—24日,“全球相遇:跨國流動視角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近百位中外學者與會,在多學科視角下對海外華人和在華外國人的歷史與現實展開深入研討。

  • 探索跨國流動研究範式

近年來,國內外學界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跨國移民與人口流動展開了日益深入的研究,突破了既有的理論範式和研究方法,一系列新的議題、觀點和概念應運而生。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表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出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一些西方國家刻意挑起的貿易戰更是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普遍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界有責任推出新的理論、觀點、聲音,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發展重回正確軌道,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麻國慶表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輻射區,從我國華南、西南到東南亞的環南中國海區域經過歷史上的族群交流和社會交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認識這樣的複雜社會系統,需要採用整合區域社會結構、族群歷史脈絡和文化變遷過程的系統性觀察方式。跨區域社會體系的研究要以區域物流、人流、信息流複雜交織所帶來的跨地域文化交流為切入點,同時還要關注構建跨體系社會的時間和空間過程。

跨邊界研究是近年來國際社會學界和人類學界關注的熱點,雲南民族大學教授瀋海梅介紹了相關研究進展。她認為,國家邊界絕不僅僅代表封閉與阻隔,同時也是文化與經濟對話互動的場域。當前,跨邊界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包括世界體系理論、社會動力理論,以及邊地、國家、次國家理論,乃至邊境人類學的學科發展;國內學術界則更為關注孟中印緬走廊的歷史與人口跨境流動、中國及周邊國家間的跨境婚姻、動物的跨境等與中國相關的議題。

  • 關注移民生活新特徵

據聯合國最新數據,2017年全球移民總量達2.58億人,比1999年增加了69%,佔全球總人口的3.4%。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提出,中國雖然不是典型的移民國家,但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了龐大的移民及其後裔群體,海外華僑華人達6000多萬人,分佈在198個國家和地區。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不僅是移民來源國和過境國,也逐漸成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中國境內的國際移民數量近年來不斷增加,其中包括被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勞動力需求增加、實際工資上漲吸引而來的國際勞動力,以及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

來華從事商貿活動的非洲商人,是中國境內國際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亞當斯·博多姆通過調研在廣州的非洲商人的生存方式、社會生活、日常待遇,以及他們對中國城市和當地市民的影響,認為在華非洲人具有非同一般的韌性和抗逆能力,他們與本地生活的融合搭建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橋樑。

對在華外國人開展深入研究的同時,國內外學界關於海外華人的研究也富有成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敏表示,當代美國華人移民創業模式正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她表示,傳統華人移民創業多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餐館、雜貨店、洗衣店等,創業地點多選在唐人街等移民群體集中的區域。

如今,情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計算機、金融、教育、醫療、法律等資本密集型或知識型產業,成為華人移民自主創業的新選擇,華人移民創業已逐漸融入美國經濟發展的主流,甚至成為驅動力。中國經濟騰飛是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華人移民在中美兩個國家同時擁有更多的創業空間和市場,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創業動力。

此次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