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覽|《外交評論》2018-4推薦:從海洋的自然屬性探究南海問題

 

期刊速覽|《外交評論》2018-4推薦:從海洋的自然屬性探究南海問題

外交評論  雙月刊第35卷2018年第4期(總第171期) 7月5日出版

1 航行自由問題與中美南海矛盾

———從海洋的自然屬性出發

………………………………… 朱 劍

25 應對南海危機:東盟“自我修復”的措施及限度

…… 劉若楠

54 路徑依賴、關鍵節點與北極理事會的制度變遷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

……………………………… 王晨光

81 國際海底區域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制度的新發展

———《“區域”內礦產資源開採規章草案》評析

…… 王 超

106 透明度原則的制度化及其影響:以全球氣候治理為例

………………………………………………………………… 董 亮

132 遷館耶路撒冷:國內政治與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議程設置

………………………………………………………………… 刁大明


  • 航行自由問題與中美南海矛盾

———從海洋的自然屬性出發

朱 劍

朱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上海200042)

  摘 要 航行自由構成了中美南海矛盾的一大重要議題, 而海洋強國和沿海國家之間的歧異被認為可以解釋中美在航行自由問題上的分歧,然而,僅以兩類國家之間的歧異來探討這一主題, 可能無法把握二者存在的共識以及國家內部的分歧, 並由此對二者在航行自由問題上的真正矛盾作出錯誤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忽視了海洋本身所可能衍生出來的邏輯, 而正是這種邏輯塑造了兩類國家在自由海洋問題上的相關認知及可行選擇, 並限定了二者在航行自由問題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近海的海洋空間開放這一問題上。海洋強國為了確保其干涉地區事務的能力, 強調要維護近海海洋空間的開放。而沿海國家擔心來自海上的威脅, 因此主張封閉近海海洋空間。

  關鍵詞 航行自由 自由海洋 封閉海洋 南海爭端 中美關係

  • 應對南海危機: 東盟“自我修復”的措施及限度

劉若楠

劉若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北京100029)

本文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CXTD8G05)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東盟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地區組織,長期以來,其在地區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域內外大國的普遍接受。近年來,大國競爭加劇導致成員國戰略分化以及內部領導核心弱化,東盟在應對南海危機時力不從心,在地區秩序中的中心地位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內外危機並存的情況下,成員國有需求和能力協調在地區重大安全議題上的立場, 促進東盟這一共同外交資產的保值增值。與此同時,在地區層次,包容性與非零和的大國競爭、大國在焦點議題上的間歇性和分散性對立等特點,客觀上也為東盟通過內部斡旋、雙邊協調和共同體建設等方式進行“自我修復”提供了空間和時間。儘管東盟國家“自我修復”的努力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各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 但是類似的行動可以弱化成員國之間戰略分化所帶來的國際政治結果,或者至少在短期內使其表現得不那麼顯著,為這一組織在地區秩序中繼續發揮關鍵作用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 東盟 南海危機 穿梭外交 雙邊協調 共同體建設

  • 路徑依賴、關鍵節點與北極理事會的制度變遷

———基於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

王晨光

王晨光,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暨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武漢430072)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參與極地治理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4JZD032)、“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國家重大專項課題“極地國家政策研究”(項目編號:CHINARE2016G04G05G05)成果。文章初稿曾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十屆全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學術論壇”宣讀,感謝田野、劉豐、節大磊等老師提出的批評和建議。同時也感謝《外交評論》編輯部老師及中國海洋大學孫凱教授給予的寶貴意見。文中錯漏由筆者負責。

摘 要 北極理事會是北極治理中最重要的區域性機制安排,歷史制度主義為我們認識其發展變遷的制度邏輯提供了理論視角.作為北極理事會的“前身”,《北極環境保護戰略》(AEPS)是在冷戰結束的背景下,北極八國為彌補既有制度的不足、更好地應對北極環境問題而創設的。AEPS的制度設計雖不完美,但在時間序列上佔據優勢,並在北極治理中不斷自我強化,因而使北極理事會對其產生了“路徑依賴”。2007年,“插旗事件”成為改變北極局勢的“關鍵節點”,北極理事會也在北極八國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突破。然而,鑑於巨大的“沉沒成本”以及防止出現“裂口效應”,八國還是將其限定在《渥太華宣言》的框架之內。未來一個時期,北極理事會仍難打破“路徑依賴”,但會延續機制化、開放性的變革方向,需予以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 北極理事會 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歷史制度主義 制度變遷 路徑依賴 關鍵節點

  • 國際海底區域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制度的新發展

———《“區域”內礦產資源開採規章草案》評析

王 超

王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摘 要 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為了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承包者在勘探開發“區域”資源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實現“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面對“區域”礦產資源商業開發階段即將到來的新形勢,為了確保“區域”海洋環境免受開發活動可能造成的有害影響,國際海底管理局正在抓緊制定“區域”內礦產資源開採規章。在2017年8月第23屆會議上,管理局審議並公佈了《“區域”內礦產資源開採規章草案》,相較於管理局已發佈的三個勘探規章,《開採規章草案》在“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提出了有效保護“區域”海洋環境的基本原則,發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制度,明確了承包者在開發活動中的海洋環境保護義務和擔保國應承擔的擔保責任。當然,該草案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啟動門檻、有關環境標準和監管制度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中國作為在“區域”內擁有三種資源、四塊勘探礦區的國家,應努力發揮在管理局中的作用,積極參與“區域”內礦產資源開採規章的制定進程,並進一步完善國內深海法律體系,為“區域”資源的商業開發做好國內準備。

  關鍵詞 國際海底區域 海洋環境保護 資源開發 開採規章草案 國際海底管理局

  • 透明度原則的制度化及其影響:以全球氣候治理為例

董 亮

董亮,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37)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高翔、陳志瑞兩位老師中肯而富有建設性的指點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文中疏漏由筆者自負。

  摘 要 透明度原則作為國際組織規範興起於20世紀,並廣泛融入國際議程,嵌入諸多國際制度之中。透明度被視為劃分國際責任、提升國際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政策工具。透明度制度化的功能包括信息提供、行動授權、改進制度設計、進行國別比較,並對履約不力的國家施加壓力或制裁等內容。透明度原則與可問責原則的結合共同構成治理的合法性,這種以信息披露為內核的全球治理方式受到廣泛推崇。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它不僅成為支撐《巴黎協定》的核心機制,而且成為建構與執行後續規則的基礎,也將有助於提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參與度。透明度原則的制度化已經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驅動因素,能夠積極推動全球進程朝“自下而上”模式轉型。同時,透明度的制度化過程也存在被過度議程化與政治化的可能,其實際作用有被誇大的傾向,並就此引發一系列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利益的潛在問題。

  關鍵詞 全球氣候治理 國際制度 透明度 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遷館耶路撒冷: 國內政治與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議程設置

刁大明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 要 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可謂美國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又一次具有鮮明風格的對外決策,引發了全世界的關切。這一徹底執行1995年《耶路撒冷使館法》的“遷館決定”,不僅反映了特朗普政府調整中東戰略的必然選擇,還顯現出強化美國國內關鍵選民群體支持的動機,更是在“府會一致”情況下順勢而為的政治行動。根據對該決定在歷史與現實等層面的剖析可以看出,最大化利用國內政治框架和政治生態、以修正或否認現狀為威脅迫使相關方妥協,以“落日法”條款強化主動權、在同步平行的多議題之間進行聯動交易,已構成當前特朗普政府設置對外政策議程的一個總體趨勢。

關鍵詞 特朗普政府 耶路撒冷使館法 中東戰略 國內政治 對外政策議程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