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13歲,她被性侵,卻以為那是愛情;48歲,她再拾記憶,才如夢初醒。這部關於兒童性侵的電影,不濫情、不賣慘,卻讓每個人心跳加速,呼吸困難。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往往殺傷力巨大。

因為其中蘊含著親歷者的傷痛,電影無異於重新揭開受害者的傷疤,讓人窺視血肉模糊的瘡口。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信箋故事》,就是真人真事改編,由詹妮弗·福克斯自編自導,講述了她被老師性侵的經歷。

詹妮弗是一位紀錄片導演,也是一位大學老師。今年48歲,訂婚三年,依舊未婚。

一天,她收到了母親寄來的包裹,裡面是她小時候寫的故事。翻看這些發黃的紙張,她的記憶回到15歲的夏天。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15歲,在夏令營,詹妮弗遇到了兩位讓她著迷的人——馬術教練簡,田徑教練比爾。

簡氣質優雅,詹妮弗認為,“每個人都會愛上她”。

比爾則是個離異的男人,高大帥氣又體貼幽默。

簡和比爾,彼此相愛,靈魂契合。在詹妮弗看來,一切都像童話般美好,“我是如此幸運,可以見證他們的愛情。”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經過整個暑假的相處,詹妮弗與兩位教練成為了朋友。

暑假結束後,他們約定,彼此之間沒有秘密,通過書信保持往來。

信中,他們無話不說,詹妮弗講述著對父母的不滿,和成長的煩惱。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詹妮弗成長於一個猶太大家庭,她的兄弟姐妹時刻都在爭吵。父親永遠在忙工作,母親永遠衝孩子們大吼大叫。

在家裡,詹妮弗感覺孤獨。但是與簡和比利在一起,她能找到歸屬感。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而兩位成年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比利花言巧語,“我們可以組建一個有愛的大家庭,對彼此絕對忠誠與信任,絕不欺騙彼此”。而這正是年幼的詹妮弗嚮往的“烏托邦”。

有一次,簡帶著詹妮弗來比利家玩,臨走時,詹妮弗卻被單獨留下過夜。

當晚,在比利一步一步的誘導下,詹妮弗脫下了衣服,兩人發生了性關係。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詹妮弗正處於青春期,對一切未知充滿好奇,對愛情充滿幻想,對家庭充滿渴望。在幼小的她看來,她與比利是戀愛關係。

直到有一天,比利向詹妮弗提出“四人行”的邀請。

詹妮弗出現了強烈的嘔吐反應,她終於再也無法欺騙自己,徹底拒絕了比利,從此再也沒有見過他。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詹妮弗成年後,早已將這件事埋在心底。如果不是母親舊事重提,她根本不會重新想起。可是,記憶會騙人。

首先,詹妮弗調查後發現,這件事發生之時,她並非15歲,而是13歲。

她也並非是樂觀開朗的美少女,而是一個略帶嬰兒肥的小女孩。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其次,詹妮弗一直認為,自己在與比利談戀愛。她始終把比利當成自己的初戀。

但事實卻是,兩個成年人利用了兒童的無知,裝作朋友靠近她,進行誘導性侵。這種偽裝下的傷害,比直接傷害更加無恥。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最後,小詹妮弗認為,自己主動提出分手,拋棄了比利。比利一定是愛她的,所以才會痛哭流涕。

可是,長大後詹妮弗才發現,和她一樣的受害者還有很多。比利的“小女朋友”,遠遠不止她一個。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成年人總是會修改殘酷的現實,編織美好的假象,為了更好地活下去,自己騙自己,詹妮弗就是如此。

自我欺騙,是受害者的自我麻醉。

導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障礙,使成年詹妮弗與年少詹妮弗直接對話。

詹妮弗第一次在比利家過夜之後,成年詹妮弗問13歲的自己:為什麼你要答應留下來。

13歲的她答道: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要向別人證明自己足夠成熟。

詹妮弗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主要是因為母親毫不在意她的感受,拒絕了她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請求。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她的反擊,完全出於青少年對原生家庭的逆反心理,也是青春期的常見現象。

其實,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許多悲劇,都源於家庭內部的嚴苛和缺愛。父母肆意決定孩子的選擇,忽略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的反感與厭惡。

若是父母與孩子多加溝通,很多悲劇可以避免。

詹妮弗因為缺乏與父母的溝通,只好自己承受與消化這段經歷。她拒絕承認自己是個受害者。她反覆給自己洗腦,自己經歷的不過是一段特殊的戀愛經歷,13歲蘿莉和40歲大叔的戀愛故事。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自我欺騙,也是受害者的自我放逐。

潛意識裡,她知道自己受到了傷害。看似已經忘記這段經歷,但卻從未擺脫這段往事的影響。

從青春期起,詹妮弗就開始不斷與男人鬼混,還謊稱是“時代的進步”;現在快50歲了依然恐懼結婚,談了多年的男友也只是徘徊在訂婚階段;

她近乎沒有享受過性愛的樂趣,對於高潮的唯一感受,還是來源於學生的講述。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更糟糕的是,她不再相信身邊的人。不管是苦苦詢問這件事的母親,還是想要幫助她報警的男朋友,都被她拒之門外。

後來,成年詹妮弗去找比利,比利一臉詫異,他不記得她了。比利在多個大學田徑隊工作,還被授予了傑出公民獎,混得風生水起。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真是諷刺,施暴者逍遙法外,安然無事,還擁有極高的社會聲譽,生活快樂而富足;

而被害者卻因為內心的傷痛,在自己並不知曉的情況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用自我編織的謊言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生活。

對於被害者來說,這一生都因此改變了。

近幾年,以性侵為題材的電影,我們看過不少。去年的《嘉年華》,就是一部聚焦兒童性侵的國產電影。

本片卻與《嘉年華》《熔爐》等此類電影不同。

本片採用了第一人稱,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卻保持了難得的冷靜和理智,沒有做情緒上的煽動,反覆回溯被性侵的過往,讓我們瞭解最初的真實,體會受害者的心理創傷。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其實,電影中的事情,並不遙遠,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看完本片,邪君想到了臺灣作家林奕含。她根據自身的受害經歷,創作了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小說講述了一個殘酷的故事。在13歲的年紀,女主角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最終發瘋。

而生活中,林奕含也因為這段經歷,患上重度抑鬱症,不堪重負後上吊自殺。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在兒童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居多,包括親戚、鄰居、父母的朋友、學校老師,受害者通常沒有受到暴力和脅迫,這讓防範難度加大。即便很多受兒童受到傷害,也不敢告訴父母。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談性色變”是愚蠢的,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家庭教育,永遠是保護孩子遠離傷害的第一堡壘。

也希望未成年能明白,大人和兒童之間,絕對,不存在真愛。

對於那些伸向兒童的魔爪,邪君只想說一句,去死吧!

性侵兒童的混蛋,都該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