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脈衝被認為是旋轉的中子星,但是中子星並不全是脈衝星。因為要成為脈衝星,需要受到一定速度的脈衝才能夠判斷其是脈衝星。其實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一種產物,在恆星演化到末期的時候,強大的重力崩潰使得超新星爆炸,中子星也成為了爆炸之後的少數終點之一。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中子星是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的條件,在其快要消亡時坍縮形成的一種處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一種星體。它的密度和地球上的物質的密度相比,都要大出幾百倍。

白矮星的巨大密度已經讓人驚歎不已,但是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的密度還要大得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子星是除黑洞以外的宇宙當中力度最大的星體。所以中子星和黑洞一樣,是20世紀人類在大密度星體探索當中的重大成果。也為現代天文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研究者就發現了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一樣,一百萬杯水的密度才能夠達到中子星的密度,如果我們把地球壓縮成中子星那樣的密度,那麼地球的直徑將只剩下22米。

中子星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中子星和白矮星一樣都是恆星後期演化的結果,它的形成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完成的。只是能夠最終形成中子星的恆星的質量要更大,根據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當一顆老年恆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十歲或者幾十倍的時候,這顆老年恆星就有可能在最後變成一顆中子星。而那些質量小於八個太陽的恆星,最後就只能成為一顆白矮星。當然中子星和白矮星的區別不僅僅在於它們的質量差異更在於這兩種星體上的物質存在狀態有很大的不同。

中子星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通常來說,白矮星的密度相對於中子星之外的恆星密度也比較大,但是這個密度的值還在正常物質結構能達到的最大範圍內。也就是說,在白矮星體當中,電子、原子、原子等這些物質的結構都還是完整的。但是在中子星體當中,由於壓力過大,電子的會被強行壓縮到原子核當中,和質子在一起中和成為中子,這樣使得原子變成了僅由中子組成的一種物質,而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了它進一步壓縮改變物質結構。所以我們說整個中子星其實就是由許許多多緊挨的原子核組成的,也可以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是一樣的。

中子星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除此之外中子星的質量也非常大,巨大的引力讓光線呈拋物線掙脫就是中子星質量大所導致的結果。恆星演化的最終狀態並不是中子星,中子星還會進一步演化。由於中子星的溫度非常高,因此在演化的過程當中會迅速消耗能量,中子星只好通過減慢自轉來消耗角動量來維持一定的光度,當中子星將角動量的人要消耗完以後,我們便會看到一個不發光的黑矮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