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施治便祕(分型與治療建議)

中醫認為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秘”、“大便秘澀”、“大便難”、“脾約”、“寒積”等等。現代中醫內科著作中,多將便秘分為實秘與虛秘二大類,實秘分為腸胃積熱、氣機鬱滯、陰寒積滯三型;虛秘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型。

1、腸胃積熱型便秘

症狀:大便乾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乾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暢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方中大黃、枳實、厚朴通腑瀉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以滋陰生津;若兼鬱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後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鱗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若熱勢較甚,痞滿燥實堅者,可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另外尚可辨證選用當歸龍薈丸、黃龍湯、涼隔散等。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2、氣機鬱滯型便秘

症狀: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失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食少納呆,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

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可加厚朴、香附、柴胡以助理氣之功。若氣鬱日久,鬱而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若七情鬱結,憂鬱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解鬱;若跌僕損傷,腹部術後,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之類活血化瘀。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3、陰寒積滯型便秘

症狀: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呢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裡散寒,通便止痛。

方藥:溫脾湯合半硫丸

方中附子溫裡散寒,大黃蕩除積滯,細辛散寒止痛。可加枳實、厚朴、木香助瀉下之力,加乾薑、小茴香增散寒之功。若心腹絞痛,口噤暴厥屬大寒積聚者,可用三物備急丸攻逐寒積。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1、氣虛型便秘

症狀:糞質並不乾硬,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便難排出,汗出氣短,便後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氣潤腸。

方藥:黃芪湯。方中黃芪補脾肺之氣,火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虛較甚,可加人參、白朮;若氣虛下陷脫肛者,用補中益氣揚;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若日久腎氣不足者,可用大補元煎。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2、血虛型便秘

症狀:大便乾結,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治法:養血潤燥。

方藥:潤腸丸。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暢通便,枳殼引氣下行。可以加玄參、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若血虛內熱,可加知母、胡黃連等以清虛熱;若陰血已復,大便仍乾燥者,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3、陰虛型便秘

症狀: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通便。

方藥:增液湯。方中玄參、麥冬、生地滋陰生津。可加芍藥、玉竹、石斛助養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蔞仁增潤腸之效。若胃陰不足,口乾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膝痠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若陰虧燥結,熱盛傷津者,可用增液承氣湯增水行舟。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4、陽虛型便秘

症狀:大便幹或不幹,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晄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則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通便。

方藥:濟川煎。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

若老人虛冷便秘,可用半硫丸;若脾陽不足,陰寒冷積,可用溫脾湯;若腎陽不足,尚可用腎氣丸。還可辨證選用理中丸、四神丸、右歸丸等。

中醫辯證施治便秘(分型與治療建議)

三、便秘預後

若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瘡,並影響脾胃的細化功能,甚至濁氣上逆,變證叢生。年老體弱、產後病後體虛便秘,多為氣血不足,陰寒凝聚,治療宜緩緩圖之,難求速效。總之,便秘若積極治療,並結合飲食、情志、運動等調護,多能在短期內康復。

四、便秘的預防與調理

對於習慣性便秘,應保持心情舒暢,增加體力活動,注重飲食調節,並按時登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