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與雲夢山

雲夢山,位於宜君縣城東南約50公里處。

山以景秀。雲夢山群山環抱,峰巒起伏,七星巖洞,鬼斧神工,山泉溪流,雲霧飄浮,晨曦灑露,氣象萬千。春天,草木萌動,桃紅李白,山花爛漫;夏天,松柏吐翠,雲盤霧繞,呼雨欲來;秋天,霜潔楓紅,古色流韻;冬天,白雪皚皚,山舞銀蛇,松濤勁吼,一派北國風光。素有“雲夢仙境”之稱。相傳原始雲夢山就是:鮮花怒放,野果飄香;雞兔共舞,豬狼對唱,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鬼谷子與雲夢山

景以人名。傳說黃帝時,有一戶人家的女兒到後花園賞花,在一朵奇豔無比的鮮花上,發現一粒穀子,無意中竟把這粒穀子吞進肚裡,後生下了一個男孩。她的父親覺得有傷門風,惱羞成怒,將她毒打了一頓後逐出家門。他的女兒帶著剛出世的兒子,決心要將其撫養成人。於是她沿門乞討,歷盡千辛萬苦、百般磨難,來到了雲夢山。她見雲夢山風水相宜,景色秀麗,便隱居下來,潛心教子,其子勤學苦練,成了後世聞名的鬼谷子。

鬼谷子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姓鬼名穀子,真實姓名無從考證。在道教書籍中,他出現了姓名,姓王名詡,也作王禪,把他的生存年代,提前到晉平公時(前557一前532年)。還說他是太上老君(李耳)門生。《道藏目錄》雲:“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姓王,名詡。不知何許人。受道於老君。”相傳鬼谷子還是道教著名典籍《陰符經》的註釋者之一,是古代一位不爭名利的隱士高人。宜君縣雲夢山境內廣泛流傳有鬼谷子的傳說,說他是一位長袍鬚眉、風韻仙骨的長者,曾雲遊到此,見山勢險峻,靈氣剔透,雲霧升騰,遂命名雲夢山,並鑿石室而居。

鬼谷子在雲夢山修道授徒,開館講學,他一生教育的弟子眾多,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弟子,一個是蘇秦,一個是張儀。在《史記》中,蘇秦和張儀的列傳各有一句“事鬼谷先生”“習之於鬼谷先生”。這兩位弟子在群雄爭相稱霸的春秋戰國時,奔走於諸侯各國,尤其是蘇秦身挎六國相印,聯縱弱國,合力抗秦;張儀則身居秦國相位,輔秦國而制六國,最後統一天下。他們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另兩位是能征善戰的軍事家孫臏和龐涓。雖然龐涓嫉賢妒能斬斷了同出一師、同門弟子孫臏的雙足,但是最終被孫臏大敗,死於馬陵道旁的一棵大樹之下。兩位同窗好友演繹出了一曲震古爍今的軍事史詩《孫龐鬥智》。司馬遷筆下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竟然出自鬼谷子的門下,名傳千古。雲夢山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外交軍事學堂之一。

自春秋戰國時期到近代,雲夢山一直是寺院錯落,金碧輝煌,香火不絕,渾厚的鐘聲迴盪於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歲月長河中。海內外香客皆慕名謁拜,代代相傳。雲夢山始終籠罩著仙境、靈氣、神氣的神秘面紗,可惜在那空前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被毀於一旦,只留下殘磚破瓦。可那石巖上,鬼谷子坐禪的石洞依然猶在,向世人昭示著歷史的滄桑。

而今,雲夢山以其風光旖旎、遠離喧囂、幽谷靜謐、暑月無暑、富氧益肺、靜心頤神吸引著八方來客,在現代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下,是人們排解壓力、減緩節奏、養生怡神的好去處。“雲夢仙境”已列為“宜君八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