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用最高分,考上了現在最衰的專業

每到報志願的時候總有“選專業,還是選學校之爭”,到今年選城市也加入到PK之中。講起來真是各有各的理,洋洋灑灑都能像寫論文一樣。其實細究起來,專業-學校-城市分別對應著從明確到模糊,到更加模糊的目標。

所以槓姐覺得,如果對自己未來有清晰的規劃,知道想做什麼、該做什麼,當然首先要選專業。否則畢業之後再轉換頻道總要面對時間精力的消耗,何況有些專業門檻比較高,想轉換也不那麼容易。

當然,如果高考夠優秀,專業-學校-城市一把抓,只有自己挑的份兒那就沒什麼可煩惱的了。哎,真的嗎?其實也不一定,關鍵是你怎麼知道選的專業就對呢?

最近槓姐的同學群裡發生了一件讓大家吃驚的事,有位同學跳槽了。在這個不跳槽比跳槽更像新聞的年代,大家驚訝的就是他之前穩定了那麼多年,為什麼突然選擇改變?

說起來這哥們可是我高中班裡的才子,高考拿了全市文科第一名,上名校進入當時最熱門的“新聞傳播專業”。畢業就被全國數一數二的出版社錄取,按部就班地幹下去到現在可以渴望一下副社長的位子了。

“當上副社長又如何呢?我當年是用最高分,選了一個現在最衰的專業。”同學面對我的八卦,給出這個嘆氣的答案。傳統行業不斷萎縮,多年不漲或者只有微漲的工資水平,在這個社會里眼看著就被拉下了一大截,更別提未來的前景。變與不變並沒有選擇,只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罷了。

10年前我用最高分,考上了現在最衰的專業

畢業最初幾年,作為社會新人同學之間差別不會太大;然後有的人升職了,有的人要晚一點才能做到資深,除了個別優秀的人大部分會做到中層;收入最大的差別其實是行業帶來的。快速發展中的行業不僅漲薪快、收入高,而且機會也特別多。

有時候真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站的地方沒有起風。所以現在計算機和金融專業都很熱門,明顯就是奔著收入高去的,只是等到學成畢業,等到漫長的職業生涯過半,這些行業還能保持優勢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回想一下金飯碗的演變,我們試著找出點兒規律。

在八九十年代,出租車司機是特別讓人羨慕的職業。其他行業的平均收入還是三位數時,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能賺到兩三千塊錢,如果摺合到現在應該算月入10萬的水平。

後來出租車牌照和承包費被炒上了天,賺錢的是出租車公司而不再是司機,又造成了打車難的問題,直到現在網絡約車流行,“跑出租”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也沒有任何紅利。

那個年代還流行萬元戶,做點小生意比任何“正經”工作都賺錢。社會上有句話,叫: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10年前我用最高分,考上了現在最衰的專業

這麼多年過去了,小商販大約是現在最辛苦的行業,工作時間長、利潤低,而且還沒有保障,常常被拆遷、被清理。

到了2000年什麼工作最好呢?槓姐我可有經驗,那時候沒有什麼比去外企更驕傲的啦!我還在民企拼死累活地月賺3000,外企的同學按部就班拿1萬,還有在投行做翻譯的,年入70萬,簡直過著偶像劇般的生活。

時間荏苒,到了2013年的時候就有做互聯網創業的朋友抱怨啦,一年工作經驗的新人沒有萬兒八千就招不來吶!這讓工作了十幾年的我,嫉妒得做夢都想學會敲代碼。

然後就出現什麼“月入5萬,過著月入5000生活”的都市傳說,程序員不僅工作吃香,還成為很多年輕妹子的優先選擇。

有人做過測算,一個行業成為風口,大約會有十年的黃金期,收入水平上漲很快,明顯高於普通行業;然後就進入十年的白銀期,收入水平仍然有競爭力,只是上漲緩慢了,和其他行業慢慢接近;最後會進入青銅期,像任何成熟行業那樣,幹起來又累又苦逼,還有點看不清前景。

選擇專業的時候,如果是那些處於黃金期的熱門專業,等到畢業參加工作可能很快就會進入白銀期,到了三十五-四十歲,行業再從白銀期進入青銅期,年齡與行業老化相疊加,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

10年前我用最高分,考上了現在最衰的專業

❖那怎麼判斷下一個熱門行業呢?

首先已經成熟的傳統行業肯定是不行的。其次,一個新的行業處於風口時,看起來總是不那麼靠譜。

因為前景不明從事的人就不會太多。等到行業爆發,機會多人才少就會帶來超預期的紅利,然後大量人開始湧入,但因為知識和經驗都需要積累,短期不能滿足行業需求,還會持續帶來收入增長。

作為過來人,成年人特別喜歡給年輕人指導,告訴他們什麼專業好找工作,什麼專業靠譜穩定。但這都是根據過時的經驗,可以說現在就看出好的行業,未來一定不會那麼好。

但是話說回來,人生這麼長,任何一個行業的紅利都不能支撐我們走完職業生涯。什麼賺錢幹什麼在現實中沒那麼好操作,比如搞原子彈的可以放下專業去賣茶葉蛋,可賣茶葉蛋的又如何去搞原子彈呢?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不管幹什麼,在自己的領域做到優秀才能真正實現價值。很多踩上行業風口的人不是能預知熱點,而是多年堅持等來的成功。選擇專業的時候,與其挑選熱門專業,不如想想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興趣是堅持並且做到最好的唯一理由。

槓姐語錄:昨日的答案不適用於今日的問題,正如今天的方法不能解決明天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