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翡翠原石在出產地緬甸及雲南一帶通常被稱為玉石。翡翠原石除原生的山岩玉(岩石玉)之外,幾乎所有玉石(礫石玉)都被皮殼包裹著,讓人難見其真容。因此,只有將其解剖,才能瞭解到翡翠原石的基本

構成及相關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從原石的解剖面看,翡翠玉料從表到裡由皮殼、霧、玉肉三部分構成。不同玉石類型的構成則有所不同。次生礫石玉的構成最為完整,也最具代表性,也是產量最多、價值最大但同時又是最具賭性的翡

翠原石。其中的水石,因其皮殼遭受磨蝕而變得不夠完整,其代表性也就有限。而原生型的翡翠毛料(即原生山岩玉)一般沒有皮殼沒有霧,只有玉肉,僅局部表面有少許風化現象。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第一節:玉皮

皮殼是包裹在翡翠原石表面的一種次生礦物層,其形猶如蛋殼,故而稱之為皮殼或皮。它是翡翠礫石在地表環境中遭受風化及埋藏作用時,因翡翠礫石表面的硬玉礦物發生水解而生成的一些次

生礦物組合(三水鋁石、埃洛石、柯綠泥石等)。很顯然,皮殼的礦物成分與玉肉的礦物(硬玉)是截然不同的,因而所表現出的特性也就明顯不同。翡翠有很多種皮殼類型,可以根據皮殼顏色的不同以及礦物顆

粒的粗細不同將其劃分為各種不同顏色的砂皮殼、泥砂皮殼、泥皮殼、蠟皮殼等;也可以根據皮殼的形象特徵劃分出數十種類型,如老象皮殼、洋芋皮殼、石灰皮殼等。總的來說,不同翡翠的皮殼有顏色不

同、粗細薄厚不等之別。這些不同點主要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與翡翠在內生階段所固有的特徵有關;二是與翡翠在表生階段所處的地質環境和地質條件有關。也就是說,不同特性的翡翠在不同的地質環

境和條件下所形成的皮殼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了翡翠皮殼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翡翠皮殼的這種差異性則可通過其礦物成分、顏色、顆粒的大小及其相互結合的緊密程度等反映出來。皮殼既然是由原生的翡翠

(玉肉)演變而來那它必然會存儲著反映原有翡翠特徵的相關信息於是人們就可以根據皮殼的不同特徵來揭示出不同翡翠的各種內在特性。因此,皮殼是揭示翡翠內在秘密的重要元素,深入研究翡翠皮殼就成

了每位賭石者所必須做好的功課。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第二節:霧

霧是分佈在翡翠皮殼與玉肉之間的一種外來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充填於翡翠礦物顆粒的間隙中其形狀猶如霧一般,故而稱之為霧。從剖面上看,霧緊貼皮殼而呈同心環帶狀分佈,其

寬窄各不相同。霧的分類多以顏色來區分,主要分為紅霧、黃霧、白霧、黑霧及各種過渡類型;也可以形象特徵來區分,如牛血霧、蜂蜜霧等。霧是在表生水環境中形成的,是由水介質中的鐵離子等元素呈

膠體或真溶液的形式向翡翠內部滲透而形成的次生鐵礦物沉積。霧的滲透能力與水環境及介質中的離子濃度有關,但更主要的是與翡翠結構的緻密程度有關。翡翠的結構(質地)越是緻密,鐵離子就越難以滲

入,所形成的霧就會越少越薄,甚至很不明顯。也就是說,霧與翡翠種質的好壞有一定的關聯性。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根據霧的有無及霧的顏色、霧帶的寬窄以及霧與肉的接觸關係等等來判斷翡翠種

質的好與壞。因此對霧的深入瞭解,於賭石者來說也非常重要。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第三節:玉肉

翡翠的肉是指存在於皮殼之內的新鮮內瓤,也就是翡翠原石裡邊沒有發生蝕變的部位。玉肉是翡翠的主體,是翡翠的核心價值所在,翡翠的所有精彩盡顯其中,人們對翡翠的所有研究都是衝著翡翠的肉

而來的。玉肉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地子”,它是構成玉肉的基礎;另外是有顏色的部分,包括綠色、紫色、藍花等各種色彩。地子的好壞主要以其“種”的好壞來判斷,色的好壞不僅與色的深淺、濃淡有

關,而且與其種質、水頭的好壞有密切聯繫。地子與色的關係猶如土地與莊稼的關係,地子是土地,色是土地上的莊稼。地肥了,莊稼

才會好。同樣的道理,只有好的地子才能將翡翠的色襯托得漂亮。每件翡翠都是有地子的,這如同到處都有土地一樣,而且是必須有的。色是生長在土地上的植物,當然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沒有定數

的。其實,翡翠就是地子與色組成的共同體,兩者之間的相互搭配可以千變萬化,這就造成了翡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不同的翡翠會有不同的地子或不同的色。

第一章 翡翠原石解剖及構成三要素——玉皮、玉霧、玉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