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籌地產」黃益平:中國經濟正在從經濟奇蹟走向常規發展

6月5日,由經濟觀察報社主辦的第十五屆(2018)中國藍籌地產年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在大會現場做了主題演講。

「中國藍籌地產」黃益平:中國經濟正在從經濟奇蹟走向常規發展

“2018年正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黃益平坦言,假如以全球經濟危機的2008年作為一個分界線,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格局正好出現一個大反轉。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金融格局的基本特點主要是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失衡非常嚴重,但金融體系相對穩定。而2018年中國經濟幾乎出現180度的大反轉,增長在不斷減速,但經濟結構已經變得平衡,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成為最擔心的問題。

在黃益平看來,這主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有關,很核心的一個原因在於前30年中國執行的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一方面產品市場完全放開,另一方面對要素市場進行普遍的干預。政府通過對土地、勞動力、資本和能源市場的干預,特別是人為地壓低要素成本同時在要素配置中偏好大型國企,相當於構建了一個變相的收入再分配機制:中國的居民持續地補貼中國的企業,包括投資者、出口商和生產者。黃益平認為,這個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誇大了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放大了經濟奇蹟。

黃益平認為,中國經濟新時代的一個內容,就是從過去的經濟奇蹟走向常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有四個方面的改變可能會出現:一是增長速度不斷地會持續放緩;二是收入分配可能會改善;三是產業升級會顯著的加速,出現一些新經濟;四是經濟結構會變得更加平衡。

中國GDP增速從2010年的超過10%,一路下降到2017年的低於7%,黃益平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新舊產業之間的博弈。過去因為低成本優勢突出,中國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製造業。但隨著成本的高速上升,產業升級換代必須加速,中國需要建立一系列新產業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這種新經濟不僅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產業,也包括一些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而房地產行業也同樣有這樣一個特徵,如果只是用過去傳統方式靠房地產投資保增長,它可能是舊經濟的一部分。但如果房地產的發展能夠支持新型的城鎮化、新消費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它就有可能是新經濟的一個部分。

雖然技術的不斷改變促使很多經濟領域正在發生變化,但黃益平指出,中國目前的生產力並沒有明顯上升,生產效率並沒有提高。黃益平用邊際資本產出率這個指數進行解讀,所謂邊際資本產出率,是指每生產一個單位的GDP需要多少個單位的新增加資本投入。按照黃益平提供的數據,這個指數在2007年的時候是3.5,到2016年的時候是6.3。黃益平說,這個數字的上升意味著三個事情,一是資本產出回報率在下降,效率在下降;二是再要通過支持投資來保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三是投資回報在持續下降。這個指數如果一直往前走,對經濟增長的前景很悲觀。

與此同時,黃益平還表示,這個指數往上走還意味著中國目前面對的金融問題——“風險性三角”。“風險性三角”是指政策空間收縮、生產率下降以及槓桿率上升,它揭示出中國今天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不斷上升。

黃益平稱,過去五六年金融風險在不同領域之間遊走,從一開始的股票市場,到債券市場、理財產品、信託市場、互聯網金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再到後來的匯率市場。

出現這樣的情形,黃益平給出了四方面的解讀。首先是經濟增長持續減速導致微觀層面的資產負債表不斷惡化。

其次,政策空間不斷收縮的背景下,過往政府的隱性擔保已經不可能持續。政府最近提出要防範處置系統性風險,其中一個舉措是釋放局部風險點,比如近期信用債市場違約可能在上升,越來越多的產品會出現違約,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會破產、倒閉,要有思想準備,但這樣的風險點釋放恰恰是支持中國下一輪整體的金融保持相對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第三,中國市場上的流動性比較多,錢很多但是能投資的資產不多,最後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資金在不同的領域之間遊走,很容易在某個領域聚集,一旦形成泡沫風險,資金又會撤出來轉向另一個領域——這也是目前為止,支持中國房地產市場繁榮包括房地產價格上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四,在當前的金融實踐中,一方面混業經營,交叉業務變得越來越活躍,另一方面很多創新的金融業務正在不斷地發展,過去的金融分業監管框架製造了很多漏洞,導致很多問題。比如一些跨界、跨行業的業務或新興業務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監管,最後變成一個風險源。從去年7月份開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成立國務院金融發展與穩定委員會,今年兩會中國又對金融監管框架做了一些調整。

「中國藍籌地產」黃益平:中國經濟正在從經濟奇蹟走向常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