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李白故里 甘肅秦安

隴西,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如天下李氏出隴西,就只一個足可以讓隴西千古留名了。那隴西與隴西成紀是怎麼回事呢?

一、隴西得名

古代“隴”與“壟”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乘勢起於隴畝之中。”這裡的隴就是田埂的意思。

古代人們看到橫亙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山脈如同田埂一樣,就把它們稱之為隴山。《辭海》中說:隴山是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又稱隴坂,在陝西省隴縣西,南北走向,延綿約120公里,是渭漢平原和隴西高原的分界。

這個隴山在甘肅古代地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人們將隴東、隴南、隴西稱為三隴之地,後來又變成了甘肅的簡稱。它們的命名同隴山密切相關。古人自然而然將隴山以東劃為隴東,隴山以西為隴西。而今天的隴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區為隴南。所以甘肅也有三隴之地的說法。到了後來,人們將黃河以東、隴山以西的地區又統稱為“隴右”。

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隴西最早應該是一個區域的廣泛稱呼,並不是特指某一具體的地方。

二、隴西郡的由來與消失

隴西郡,是一箇中國古代的郡級行政區劃,其範圍歷史上有顯著變化,大致在今天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

隴西作為行政區劃,從現有史料來看,應該始於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治狄道(今臨洮縣),領7縣:狄道、獂道(今隴西縣東南)、下辨(今成縣西)、臨洮(今岷縣)、西縣(今天水市西南)、上邽(今天水市區)、冀縣(今甘谷縣東)。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佔有隴西郡。漢武帝時,分16縣置天水郡,隴西有11縣,53964戶、236824人。11縣是:狄道、臨洮(今岷縣)、西縣(今禮縣鹽官鎮)、上邽(今天水市區西南)、安故(今臨洮縣南)、襄武(今隴西縣東南)、首陽(今渭源縣東北)、大夏(今廣河縣西北)、羌道(今宕昌縣西南)、 氐道(今禮縣西北)、予道(今岷縣西南白龍江上游)。屬涼州。

東漢隴西郡,治狄道縣,仍領11縣,原領狄道、臨洮、襄武、首陽、安故、大夏、氐道7縣,析襄武縣新置障縣(今漳縣西南),由金城郡劃人袍罕、白石2縣;撤銷予道,另置河關縣(今積石山縣)。屬涼州,但人口銳減到5628戶、29637人。

三國魏時,隴西郡治遷到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但所轄縣數進一步減少,領襄武、狄道、臨洮、障縣、首陽、安故、大夏、氐道、河關9縣。屬秦州。

到西晉時只有四縣:襄武、狄道(今臨洮縣)、臨洮(今岷縣)、首陽(今渭源縣東北),三千戶。屬秦州。

十六國前趙、後趙時,隴西郡仍領四縣,仍屬秦州。前秦改屬河州。領三縣。後涼屬涼州。後秦屬雍州。

西秦復屬秦州。

北魏屬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隴西郡領襄武、渭源2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復置隴西郡,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領襄武、隴西、障縣(今漳縣)、長川(今秦安縣東北)、渭源5縣。

唐武德元年(616)廢郡改置渭州。天寶元年改渭州又為隴西郡。仍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領襄武、隴西(今武山縣西北)、彰縣(今漳縣)、渭源4縣。屬隴右道。乾元元年(758年),唐朝最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知道,隴西郡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立行政區劃以來,到乾元元年(758年),唐朝最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隴西郡這一行政區劃名稱斷斷續續存在了近千年時間,因此,在歷史上很多名人的籍貫落在隴西名下。如漢飛將軍李廣,隴西成紀人。

三、隴西成紀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1973年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遺址

查閱中國古代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名人生在隴西成紀或祖籍隴西成紀,那隴西成紀指哪裡呢?

有學者指出,隴西成紀是個歷史文化概念,因為,據《漢書•地理》記載,最早設置的漢成紀屬於天水郡,而隴西郡沒有成紀縣。她的起源與流變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與伏羲文化有直接的關係。

 所謂成紀,起初是一個遼闊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箇中心,就是大地灣遺址。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稱為“文化成紀”;到了秦漢時期,漢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縣治,而這時期,成紀這個名詞又從文化的概念變在實體性的地方治所,這個治所屬於隴西郡,既歷史上常說的“隴西成紀”;第三個時期,成紀易名期。

在前文中,我們以羅列出了隴西郡的歷史建制資料,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天水郡的有關資料。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郡地置天水郡,治平襄縣(今通渭縣平襄鎮),領平襄、冀縣(今甘谷縣東)、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 獂道(今隴西縣東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開(今天水市北道區南)、綿諸(今清水縣西南)、隴縣(今張家川縣)、街泉(今莊浪縣東南)、戎邑道(今清水縣北)、略陽道(今秦安縣東北)、清水、阿陽(今靜寧縣西南)、勇士(今榆中縣東北)、蘭幹(今隴西縣東北)、奉捷16縣。屬涼州。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改治冀縣,領11縣,原領冀縣、幹襄、成紀、望垣、隴縣、略陽、阿陽、勇士8縣,由隴西郡劃入西縣、上邽2縣,新置顯親縣(今秦安縣西北)。

三國魏複名天水郡,為秦州治。仍治冀縣(今甘谷縣東),領冀縣、顯新(顯親縣更名)、成紀、西縣、上邽、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6縣。

西晉天水郡,移治上邽縣,領上邽、始昌(廢西縣後另置,今禮縣東北)、新陽(今天水市北道區西北)、顯新(今秦安縣西北)、成紀(今秦安縣境)、冀縣(後廢)6縣。

十六國前趙天水郡領3縣,仍為秦州治所。後趙、前秦,西秦因之。大夏僅領清水一城。

北魏時,天水郡仍治上邽縣,領上邽、顯新、平泉、當亭四縣。仍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領上封、黃瓜2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入秦州。大業五年,(607年),廢州置郡,改秦州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區),領上邽、秦嶺(今天水市北道區)、成紀(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東北)、清水、冀城(今甘谷縣東)6縣。

唐武德元年(616),改為秦州,天寶元年復天水郡,併為隴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紀縣(今天水市區),領成紀、上邽(今秦安縣西北)、隴城(今秦安縣)、清水、伏羌(今甘谷縣東)、長道(今禮縣東北)6縣。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復存在了。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成紀之說早於成紀建制,即成紀這一名稱早於成紀縣,並且最早的成紀縣屬天水郡,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縣境內,而非隴西郡。那為什麼古人將籍貫加以隴西成紀的稱呼,而不是天水成紀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簡單,隴西得名早於天水,隴西設郡治早於天水設郡治。那時的隴西不只是一個郡的稱呼了,而是相當於一個省名了,是一大塊地區的統稱,而史學家習慣上將成紀或成紀縣冠以隴西名下就很正常了。

今天的隴西縣並非古之隴西郡,隴西郡最早的之所在今臨洮縣,三國魏時,隴西郡治遷到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至此隴西郡才到了今天的隴西縣境內,而古之成紀縣也不在隴西郡範圍,在天水郡轄區,“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四、成紀之爭的感嘆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知道,成紀應早於成紀建制,而最早的成紀縣屬天水郡,在今天水市秦安縣境內。

下面我們專列成紀縣有關史料記載。

《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

《元和郡縣圖志》雲:“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

《甘肅新通志》雲:“成紀故城在縣(秦安)北三十里。”

《帝王世紀》雲:“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秦安志》雲:“自皰犧開闢已為成紀地。”

《水經注》雲:“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來會(瓦亭水),世謂之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皋皰犧所生之處,漢以屬天水郡。”

依《水經注》所言,知成紀縣故址位於長離水(瓦離水)的西岸、成紀水的南岸一帶,這裡正是漢成紀縣故址所在地。故楊守敬雲:“此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水經注疏》)。《金史•地理志》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一安皇帝甲》:“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乾歸群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眾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將梁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幹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眾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乾歸使人紿延雲:乾歸眾潰,奔成紀。”

元代宋朝遺民胡三省《新校資治通鑑注》註明:“成紀,今鞏昌路總帥府秦州。”據上而論,《嘉慶重修一統志》雲:“成紀故城在今秦州秦安縣北”,而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則證明了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通過上述史料羅列分析可知,成紀自設縣之始,就一直在天水秦安和天水市區,史學家早有定論和考究,說得清清楚楚。但上世紀末,卻突然出現了一個所謂的靜寧成紀說,硬生生的把成紀縣說是靜寧。

據說是因為靜寧縣治平鄉發現了一個漢代陶壺,刻有成紀容三升的字樣,就是這樣一個重大發現,揭開了成紀之爭的序幕。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許多史籍把漢成紀縣的治地都記載在今甘肅秦安縣北,有的具體指出在今秦安縣城北三十里。現在看來,這些記載都是很正確的。《辭源》從1939年版至1992年修訂版7次印行,都對秦安解釋曰:“本漢成紀縣也。”對漢成紀縣解釋曰:“故城在今甘肅秦安縣北。”並細釋曰:“故城在今甘肅秦安縣北。參閱《讀史方輿紀要》五七《鞏昌府》《成紀廢縣》”。《中文大詞典》成紀條釋曰:“成紀,古地名,伏羲氏生於此。漢置成紀縣,故城在今甘肅秦安縣北。”1979年出版的《辭海》釋曰:“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而1999出版的新版《辭海》釋曰:“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李白,自稱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然謂漢至後魏之成紀在靜寧西南,實臆說也。即使成紀居北,亦當距秦安治五六十里耳,何止入靜寧之南境。”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女媧故里 祭祀女媧

在清代以前,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從未有過靜寧成紀一說,而現在的靜寧成紀之說是站不住腳的,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靜寧就是最早的故成紀,如果僅因為靜寧出土了一件漢代陶器,因其上有“成紀容三升”的字跡,再將一段古代城址放在一起就說靜寧是古城紀城,實在實屬荒謬。

容器是物體,就像錢幣一樣,是會流通的。按照靜寧當地學者的話說,靜寧成紀故成在靜寧至少存在了八百年,那為什麼靜寧歷代地方誌,當時的官方史書典籍為什麼沒有半句記載呢?而恰恰歷史天水、秦安地方誌,歷代官方典籍史書卻明明確確說成紀在天水,或秦安縣北小坑川等。因此說所謂的靜寧成紀之說是不妥當的,這和當今時下的文化利益息息相關,不得不深思我們有些文化、歷史學者的節操和知識觀。

在此,我只想問一句:為什麼有流傳千年的民俗風情禮儀存在、有八千年的大地灣遺址文明存在、有歷代文字史料典籍記載存在、有千年伏羲祭祀習俗存在,有些人卻視而不見,只能看見自己身邊的一半件陶器和殘斷城垣呢?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隴西與隴西成紀簡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