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們是炒貨的,衆人卻依然趨之若鶩

炒貨,主要指不是自己起貨(下單生產)的服裝批發。零售商賣的貨自己下單生產的極少,大都是炒貨,但平常所說的炒貨很少涉及零售這塊。平時說得較多的是:廣州沙河的貨炒到十三行,從十三行炒到白馬,從白馬炒到全國各地;海寧的貨炒到深圳,又從深圳炒到東北;深圳的貨炒到香港,又從香港炒到廣州……

也有將尾貨炒成新款的。比如說,2010年7月,十三行的批發商處理某款夏裙300件,原價48元/件,以8元/件的價格處理給昌崗尾貨市場的商戶。到了2011年3月,十三行的另一個批發商,到昌崗路炒貨,以18元/件的價格採購該款夏裙300件.到十三行批30元/件。

炒貨是服裝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服裝產業鏈的特殊性的產物。

知道他們是炒貨的,眾人卻依然趨之若鶩

廣州沙河這種低端服裝的市場,也有不少炒貨商戶。他們的貨源來自廣州周邊的服裝加工聚集地,諸如褲子生產基地廣西玉林,睡衣生產基地廣東普寧等。

服裝市場的炒貨無奇不有。不僅僅是十三行炒沙河等低瑞市場的貨,沙河市場也有人炒十三行的貨來賣。所謂的早市,給很多人的印象是貨便宜,但像沙河的早市,也有人從沙河裡面的市場,甚至十三行市場炒貨來賣。

十三行新中國大廈寫字樓炒檔口的貨,換嘜和吊牌以及包裝袋之後,一件轉手賺十幾元幾十元的毛利早已不是新鮮事。

炒貨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到批發市場進貨回去之後再批發,利潤空間不大,對價格較為敏感,拿到炒貨,風險相對大一些,對他們來說,識別炒貨,拿到一手貨源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零售商利潤空間大,如果貸好大都能賣個好價錢,所以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上家炒貨賺取了多少差價,而是自己以合適的價錢拿到合適的貨品,再以合適的價格賣出去。

即很多店主,明知道上家炒貨,但還是喜歡到人家那裡拿貸。主要原因無非如此:

·上家的貨好,店主賣他的貨賣得很好。

·店主在市場上無法找到他的上家,也只好在他家拿貨。

·店主即使能在其他市場找到更便宜的同款衣服:但東一家西一家的,且款式沒上家全,還不如直接找這個上家拿貨更省事。何況,跑不同的市場,要耗費時間和增加開支。

知道他們是炒貨的,眾人卻依然趨之若鶩

新中國大廈3樓有一個檔口,鄰近的檔口老闆都知道他家是炒沙河市場的貨。大家還打聽到這檔口是一對老夫婦經營的,但是他倆從來都不到檔口,檔口全交給小妹打理。所以,大家都沒有見過他們。老夫婦這麼做的目的,就是不讓同一個市場的同行在沙河市場認出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炒貨的上家。那些在老夫婦家上貨的店主,有的也知道他們是炒貨的,但依然趨之若鶩。有些貨,如果不搶,就很快沒有。兩三年來,這對老夫婦的生意,在這一層樓,算是比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