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G20報告:中國近十年AI技術專利申請總量居首

6月25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科睿唯安在北京聯合發佈了《G20國家科技競爭格局之辯》系列報告,報告分為總體篇及人工智能專題篇,聚焦G20國家的科研產出規模、學術影響力、領域分佈、國際合作、規劃佈局等科技發展態勢,研究各國總體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表現力和技術創新力,揭示了中國在G20國家科技競爭格局中所處的地位及面臨的挑戰。

中科院G20報告:中國近十年AI技術專利申請總量居首

在其中的人工智能專題報告中,通過基於Web of Science數據庫以及網絡開放數據和資料,發佈方從國家戰略佈局、基礎支撐、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發展角度揭示G20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格局。

報告具體分析結論包括:

1、各國政府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領域佈局,以遞進式、持續性的專項戰略或規劃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2、在研發人力資源和基礎研究經費方面,已經形成了“美國一家獨大,英國、印度和加拿大等緊隨其後,中國尚有明顯差距”的競爭局面,相較美國,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儲備、學術研究、產業研發力量、經費資助仍有較大差距

比如在人工智能科研項目和資助方面,從2015年到2017年,美國的人工智能項目數量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共有1568項,而緊列其後的中國和歐盟,分別為601項和370項;在資助經費上,歐盟以6.78億美元領先其他國家,美國為6.27億美元,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共計投入0.42億美元,位列歐盟、美國和英國之後。

而在資助方向上,世界各國都圍繞深度學習及神經網絡基礎理論、算法和應用進行展開,擴展到各個應用領域如醫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不同點在於歐美國家在發展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的同時,非常注重法律、道德和倫理對人工智能的約束問題

3、美國的人工智能總體科技實力位居G20國家首位,中國緊隨其後且增速明顯,尤其是近五年的論文影響力和技術研發實力已超過美國。此外,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德國和加拿大等國也有著不俗的科研表現力。

具體表現上,在基礎研究實力(基於期刊論文分析)以及前沿研究實力(基於會議論文分析)兩個方面,美國近10年的論文產出數量均居G20國家首位,但在技術研發實力方面(基於專利分析),中國近十年的專利申請總量居G20國家首位,只是專利授權量低於美國和日本,位列第3位。

4、在人工智能的四個分支領域(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美國的科技實力均位居G20國家首位,中國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三個領域的科技實力僅次於美國且增速明顯,部分科研影響力指標已經超過美國,但科研成果的總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另外,語音處理領域的實力相對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國等較弱,處於G20國家中上游。

5、G20國家在醫療、交通、教育和金融行業的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產出了多類型、多場景的B2B、B2C產品,其中,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等更是在“人工智能+行業”上開展了深耕佈局,產品或實踐可以覆蓋從商業應用到公眾生活的多個環節。

比如,G20國家的“人工智能+行業”實踐實現了智能交易、智能理財、智能醫生、無人駕駛、智能學習助手等多場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步引發傳統產業變革、切實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

對於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報告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整體規模在G20國家中已處於上游水平,但同時,在人工智能基礎支撐和科學技術發展等方面,中國與G20國家中的美國、英國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中國在人才儲備、學術研究和產業研發力量尚欠火候;科研成果和技術研發成果的總體質量有待提高等。

針對這些不足,報告同時也提出了四點發展建議:

1、推進人工智能各項戰略規劃的快速穩健實施和落地,形成火車頭效應。

2、加快人工智能專業型人才和通用型人才培養,構建體系化隊伍。

3、加大對人工智能學術及產業力量的扶持力度,打造發展的中流砥柱。

4、提升人工智能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成果的質量,維持良好的研究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