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要發脾氣的前兆,貪快、貪求的心要調伏

浮躁是要發脾氣的前兆,貪快、貪求的心要調伏

我曾經聽一位中學的校長感嘆地說,“有些教育變成了急功近利、捨本逐末。”那就沒有務本了。什麼是本?德是本。什麼是末?知識、能力、才幹是末。德才兼備,才為德所用,知識為德所用。製造出殺人武器的,不聰明嗎?沒有才能嗎?但是他沒有德這個本。

《資治通鑑》告訴我們,“德者,才之帥也”,德行是主帥,它駕馭我們的能力。結果現在沒有德了,學歷高,講的話會傷害自己的妻子 ;做的事,會讓領導肝腸寸斷。現在很多當幹部的,是這個領導一手栽培起來的,結果他為了謀自己的利,把組織裡面一半的人統統帶走。他的言語跟能力高不高?高。可是他無德,他不懂得什麼叫忠。

一個人修身是根本,修身從哪裡下手?“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一浮躁,就容易動怒,一動怒,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自己墮落了,有可能去利益任何人嗎?自害害人。

浮躁是要發脾氣的前兆,所以要耐得住性子,貪快、貪求的心要調伏。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假如有這種心境,保證你活八十歲、一百歲沒有問題。你要什麼都著急,快快快,吃飯;快快快,幹事;快快快,坐車 ;快快快,等死。我不是詛咒大家,人越急躁心臟跳得越快,一個人一生心臟跳的次數是有限的。本來應該活九十歲,六十歲就完了,因為跳得太快。本來是活六十歲的,但是氣定神閒,很有修養,所有的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說,來,先喝杯咖啡或者茶。

成大事的人不可煩,不可亂,要定得住。所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這確實是真正修學的過來人給我們的提醒。

其實“務本”最好體會的,就是《大學》開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是人生終極的目標、志向。所以讀古書的人真的讀進去,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假如沒有這個心,讀三十年叫白讀了,因為沒有入心,他把它當知識研究,甚至還帶功利。“哎呀,我好好讀,拿個碩士、拿個博士,以後還可以去領高薪。”真正學進去了,必然是要時時為天下著想,時時從本分下功夫,時時守自己的念頭。

因為“內聖外王”,“內”要契入聖賢的存心,“外王”,最重要的是表率,是家庭的表率、團體的表率、國家天下的表率。而這個“內聖”,“主敬存誠”非常重要,守好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