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種地、彈棉花隱姓埋名長達8年,只爲得到清朝寶藏

從歷險刺激的盜墓題材影視作品中我們往往被它的宏偉氣勢、詭秘莫測、珠光寶氣所吸引折服。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清東陵在1928年和1945年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兩次財產損失最嚴重、規模最龐大的掠盜。

土匪種地、彈棉花隱姓埋名長達8年,只為得到清朝寶藏

清東陵

土匪種地、彈棉花隱姓埋名長達8年,只為得到清朝寶藏

清東陵

1928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因軍餉拮据,駐地河北遵化與清東陵一山之隔,鬼迷心竅地以剿匪為名進軍清東陵,後以軍事演習做掩飾大肆盜取清東陵財富。先後喪心病狂的炸開慈溪、乾隆墓地,因聽說順治生前出家在五臺山為僧,該陵裡的棺系空棺,挖掘康熙墓地時湧出黃水迫不得已而停止,順治和康熙墓陵才得以倖存。這七天七夜的瘋狂行為使孫殿英一躍成為盜墓史上“標杆”。陵寢中稀世珍寶、歷史文物的販賣流通國外使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和人類的智慧結晶遭到了空前絕後的破壞,這七天七夜對中國歷史文物界來說不亞於一個“七七事變”。

土匪種地、彈棉花隱姓埋名長達8年,只為得到清朝寶藏

慈溪棺槨

相對於孫殿英的盜墓,1945年以盜匪王紹義為首的盜墓團伙,是經過長時間籌劃、動員來完成的。1928年孫殿英剿匪進軍清東陵就是剿的王紹義,年少時做過陵工的王紹義一直對墓葬的珠寶財富垂涎欲滴,不曾想為孫殿英做了嫁衣。

1933年溥儀坐上了“滿洲國”傀儡皇帝,為了不讓清東陵重蹈覆轍,在清東陵設置了“東陵地區管理處警察署”,確保了清東陵一段安寧的時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日軍和“滿洲軍”紛紛向長城以北潰逃,清東陵再一次像一個衣衫襤褸、膚如凝脂美少女一樣展現在如狼似渴盜匪面前。

自1937年定居東陵附近新立村的王紹義一直虎視眈眈的注視著清東陵。他和兩個兒子種地為生,農閒時彈棉花補貼家用,暗地裡依然與周邊的地痞、地方基層幹部勾結時刻謀劃著清東陵這個寶藏。

1945年隱姓埋名8年的他拉攏八路軍十七團敵工部部長張盡忠、薊縣八區區長介儒、公安助理郭正等人,又以附近十五個村鎮200多人為基層力量對清東陵進行了一場最大規模的盜陵事件。

一道道石門被炸藥炸開,一座座地宮被掘破,一具具帝后棺槨被劈爛,昔日肅穆萬分的清東陵幾乎成了一片廢墟。他們入蝗蟲一般掠過康熙的景陵、咸豐的定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東陵和同治的惠陵。

案件發生後公安部門因犯案群眾較多,實行鎮壓與寬大結合,從犯只要如數交出所得珍寶贓物,就既往不咎。被盜的墓陵由於年代交久,沒有詳細的記錄可查,民眾只上交一些無關輕重的金戒指、翡翠、鼻菸壺、瑪瑙、玉石就不了了之了。其中最珍貴的屬康熙墓裡的一個九龍杯了。

土匪種地、彈棉花隱姓埋名長達8年,只為得到清朝寶藏

九龍杯

主犯之一的張盡忠被軍統特務抓捕,押往北平審訊,不久病死獄中。王紹義幾次逃過抓捕,直到1951年被抓,期間他曾用康熙陵中的一個鼻菸壺換了兩鬥玉米,玉如意賣了五斗玉米…

莊重安詳的清東陵在動亂的年代陰差陽錯的遭受了兩次浩劫,人們的貪婪、野蠻讓無數的民族瑰寶流落,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了不可估量的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