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丨中國開發「第二油田」 積極發展煤制氣產業

黑乎乎的煤炭,正為中國豐富油料、天然氣供應帶來新的希望。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卻較為匱乏。去年(2017年),進口原油4億多噸、天然氣946億立方米,進口量、對外依存度呈連年增長態勢。大量使用煤炭則帶來霧霾等環境問題。因此,潔淨利用煤炭、豐富油氣供應方式意義重大。

“我國的天然氣市場需求量大,項目投產以來,液化天然氣儲存罐就沒滿過。”內蒙古匯能煤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強說。

匯能煤制氣項目是我國第二個獲准建設的煤制天然氣示範項目,年產4億立方米天然氣的一期工程於2015年9月達產。今年5月,年產16億立方米的二期工程也開始建設。據劉建強介紹,該公司生產的合成天然氣的甲烷含量可達97%,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耗煤約2.2噸,耗水不足7噸,均優於最初的設計值。

2017年底,僅內蒙古獲得核准的煤制氣產能就達到280億立方米。加之內蒙古優秀的煤制油產能,正讓煤田成為中國的“第二油田”。

儘管技術日漸成熟,我國出於市場競爭力、環保等考慮,目前在發展煤制氣產業上仍然持審慎態度。“現在技術仍處於產業化示範階段,項目審批極為嚴格。”伊泰集團董事長張東海說。

記者瞭解到,現有的煤制氣項目均配套建設了汙水處理廠,生產汙水經過嚴格處理後循環使用,以保護環境,節約用水。

與其他工廠一樣,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是煤制氣企業面臨的課題。

在距離神華百萬噸煤直接制油工廠10餘公里的地方,建有中國首個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科研項目,作為工廠的配套環保工程。至今,已經有30多萬噸二氧化碳被捕集和注入地下1500米以下的鹽水層封存。

以二氧化碳作“氣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等清潔燃料……各種資源化應用和減排二氧化碳的新技術也在推廣或研究之中。

“技術的飛躍,將促進我國乃至世界的煤炭潔淨利用產業發展,讓煤炭在更長的時間裡造福人類。”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副總工程師胡慶斌說。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國能源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月報、年報)、《中國能源互聯網報告》、《能源研究》(月刊)、《能源週報》、《中國天然氣市場運行監測週報》、《中國天然氣市場運行監測月報》等刊物徵訂通道皆已經開啟,訂閱請關注中能智庫並回復“訂閱”,或電話010-88825998或發郵件[email protected]申請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