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說雍正在正史上的名聲不太好?

轉身de距離53294756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在歷史上原本是比較低調的,但得益於最近幾年影視劇的熱播,雍正帝以“四爺”之名走進千家萬戶,形象也是非常正面。

但雍正帝在正史上的形象還是比較模糊,悅史君認為這與普通人不瞭解正史,野史流言傳播太廣有關。

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的皇四子。

康熙帝晚年,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在兩立兩廢后徹底出局,諸皇子積極謀奪儲位,形成“九子奪嫡”局面。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去世,和碩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受遺詔繼位,之前參與奪嫡的皇八弟多羅貝勒愛新覺羅·胤禩、皇十四弟愛新覺羅·胤禵等人,死的死囚的囚,下場都很不好。

除了清除政敵,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還對康熙帝晚年的積弊大行改革,整頓吏治、清查虧空、設立軍機處等,當然,雍正帝跟父親康熙帝和兒子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一樣,也大興文字獄。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在位期間他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

應該說,這麼看下來,大家應該都能知道這是一位好皇帝,悅史君也拿出正史上對雍正帝的評價,給大家看看。

康熙帝死後,留下一紙遺詔讓皇四子和碩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繼位,其中有這樣一句:“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可見康熙帝對這個兒子的滿意。

第二,《清史稿》定論

清朝滅亡後,民國很多學者編纂了《清史稿》,在《世宗本紀》中這樣評價雍正帝:“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這裡指出雍正帝治國“嚴明”,“知政要”,尤其重視吏治,總體是肯定的。

第三,第八代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評價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七世孫、第八代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是史學家,他對雍正帝的評價是:“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餘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遊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國帑豐盈,人民富庶”,這真是一代明君的標準啊。

第四,清史專家蕭一山評價

蕭一山認為:“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

這也是非常肯定了。

第五,歷史學家孟森評價

孟森認為:“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這個高度算是特厲害了。

由此可見,雍正帝在正史上是清一色的好評,至於有人認為他名聲不太好,悅史君給兩個參考。

歷史學家孟森指出“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唯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高,好名圖治,於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適落此人手,雖於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說得是人們對雍正帝繼位的懷疑,這也是“九子奪嫡”及之後兄弟們悲催結局帶來的種種猜測。

清史專家蕭一山指出“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說的是雍正帝的改革讓很多人不滿,而他積勞成疾去世,也被傳成了“暴崩”,這是流言的另外一個原因。

至於“康乾盛世”,那是因為雍正帝的統治只有13年,而他的父親康熙帝61年,兒子乾隆帝60年,祖孫倆都做了很多事,自然就把雍正帝的名頭直接歸併了。

總體來說,悅史君認為雍正帝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這是因為,雍正在位的時候,實行了“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三條新政。

這三條新政,明顯是針對官僚和地主階級。而這部分人,原本就是社會的統治階層。現在,原屬於統治階級的他們反而被雍正“剝削”了。清朝處於封建專制的頂峰,他們不敢武力反抗雍正的統治,就轉向“罵雍正”!打不過你,我就罵你!這叫“君子動口不動手”!

這部分人基本上掌握了封建社會的文化資源,所以,他們編排了各種野史故事來詆譭雍正。給雍正編了“弒父篡位”,“篡改詔書”,“逼死母親”,“被割頭而死”等等的故事。

而老百姓都有獵奇心理,喜歡這些“野史趣聞”,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所以,雍正的名聲一直不是很好。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雍正總是在針對那些封建地主階層啊!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在唐宋以後,封建地主階層逐漸代替門閥士族,成為了中高層政治權力的掌控者。



而皇權也逐漸從與門閥士族的鬥爭轉向與庶族地主階級的鬥爭。有明一代,這種鬥爭往往是以皇權扶植的太監去下場搏鬥的形式展現的。例如馮保,魏忠賢等等。

但是到了清朝,皇帝集權高度集中化,連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都被取消了。再加上軍機處這種秘書辦形式的機構變成常設衙門,皇權與普通中小地主的利益鬥爭變得更加尖銳起來。



而尖銳的表現就在於對於以往歷朝歷代的人丁稅,火耗,浮收等等實際財富的分配上,雍正要把這些原本被地主階級把持的財富收歸中央。

並且,在卡住地主財富源頭的同時,他還大力整頓吏治,狠抓那些貪官汙吏。可以說誰敢向他雍正定下的規矩伸手,他就要剁誰的手。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地主階級的文人又怎麼會給雍正好的評價呢?不狠狠的噴他一頓,還是看在文字獄的面子上啊!

要知道,雍正是被呂留良後人殺的。為啥這麼說呢?還不是潛臺詞說惡人有惡報嘛!


王斌兔斯基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謎團、爭議最大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在奪位鬥爭中的韜晦策略,登位後為推行新政,革除弊端,不得不忍受罵名、運用鐵腕、將阻礙革新的障礙和政敵全部掃除,厲行革新,最後把康熙末年的弊政一一清理,使康熙盛世得以延續下去,形成中國歷史上長達134年的繁榮昌盛時代。

雍正行樂圖。

但是清宮13朝,雍正視乎是最壞的皇帝。雍正的生母是個宮女,在清朝宮女地位十分低下,沒有資格撫養皇子,所以雍正由有身份的女人恩養,但養母又經常更換,寄人籬下的生活對他人格產生不良影響,宮廷的鬥爭也造就了雍正的畸形性格。

圖為雍正硃批。

雍正在奪取和保住皇位時,確實用盡心機,兇暴無比,把兩個弟弟革職為民、並改名為豬和狗,一直折磨到死;他看到幫助他登位的重臣權勢日盛,有威脅他皇權的跡象,便殺掉或永遠圈禁;他又大興文字獄,殘酷迫害反對清政府的知知分子,牽連很多無辜。

圖為雍正泰陵。

從雍正登基突然開始,他身上存在某些疑點,因而後世野史都根據當時謠傳,把他寫成害父逼母、殺兄屠弟、殺戮功臣的暴君。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歷史學家經過多方考證,才認定以上流言都不成立,因此給雍正以正確評價。但不少人因受流傳的野史及由改編的戲劇、曲藝等長期影響,仍難接受。


圖文繪歷史

國史中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相對較清明的時代,雍正是康熙的兒子,乾隆的父親,雖然僅在位13年,卻是奠定康乾盛世基礎,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這13年的勵精圖治,改革整頓,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

既然是改革,勢必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遭到激烈抵抗,最後不僅改革變法草草收場,倡導者也可能落個極其悲劇的下場,商鞅,王安石,張居正莫不如是。

雍正也是積極的改革者,但與以上幾位不同的是雍正身為帝王,擁有絕對無上權威,這不僅保證了改革得以推進,也同樣保證了雍正不用像其他著名改革者一樣被清算。

被觸動既得利益的官僚士紳們既不能挑戰雍正的權威,也不能阻止改革的推進深化,只能在雍正的出身,嫡位,個人品德等方面做足文章,竭盡詆譭嘲諷之能事,以平心中怨望,而民間又是最喜此等宮闈秘事,口口相傳,原本子虛烏有的事也變得活靈活現。


wolf090

就一個問題,官紳一體當差觸及了大多數官僚,士大夫,鄉紳們的利益。這些人是輿論宣傳的主要人群。所以,沒法反抗皇帝的新政,畢竟清政府是很不講理的。沒啥好辦法但可以噁心你。經濟才是最本質上的原因,就是這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