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得了絕症,是傾家蕩產去醫治還是順其自然,爲什麼?

星如人生

親人得了絕症,如果治療可能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最後還落得個人財兩空,要不要治?我覺得,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會是:要治!而且要努力去治。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自己的至親之人,怎麼可以眼睜睜什麼都不做,看著親人被死神帶走呢?哪怕能夠多拖延一分鐘,多延長一秒鐘,那也是好的啊。只要自己盡力了,就算實在是無法逆轉,那也無愧於心了。

我家鄰居,一個美滿的家庭。男主人公務員,女主人是老師,有兩個可愛的兒子。誰知女主人三十多歲的年紀查出了乳腺癌晚期,已經轉移了。經歷了幾次手術化療,還是沒有留住人。此時男主人已經用盡了所有積蓄,也借了不少外債,家裡的一輛車也賣了。還在考慮賣房子。

在去弔唁的時候,男主人嚎啕大哭,有人安慰他,人死不能復生,錢可以再賺,別傷心了。結果男主人說,我哭的不是錢,是我沒有家了,沒有媳婦了,我的倆孩子沒有媽了,我這個家散了啊!我要錢有什麼用啊!在場的人無不垂淚。

如果要我在金錢和親人之間選擇,我會毫不猶豫捨棄金錢。哪怕我已經知道,到最後的結果是人財兩空,我仍然會盡其所能傾我所有,只因為他是我的親人。我有雙手,有技術,哪怕一貧如洗,將來仍然可以自力更生從頭再來。而我的親人離開了我,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只希望他可以多陪我一天,可以讓我多努力挽留他一會兒,哪怕只有一會兒。

讓我眼睜睜看著親人離開,什麼都不做,我做不到。如果我沒有盡力做到我能做的,那麼將來的無數個日日夜夜,陪伴我度過的也許就只有悔恨。可是這天下哪裡有後悔藥可以賣,再怎麼後悔,斯人已逝,也無法糾正了。

所以,我心甘情願,哪怕傾家蕩產。房子沒了可以租,存款沒了以後再掙,只要能多留你在我身邊一分鐘,也是值得的。


婦產科女司機

說到絕症,通常情況下指的是癌症。有些癌症是不可治癒的,但是有些癌症,尤其是在患病早期發現,有很高的治癒率。就算是晚期癌症,治療和不治療,用什麼治療手段,結果的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些情況下,癌症發現得太晚,發展得太快,已經無法手術無藥可治,但這畢竟是少數。一般來就診的癌症患者,都是可以治療的。

那麼,是傾家蕩產還是順其自然呢?

順其自然,是任由其自然好轉,還是自然死亡?既然是絕症,好起來的可能性並不大,這個意思就是不治了直接等死吧?

在傾家蕩產和直接等死之間,有很寬廣的中間地帶。

首先,要看傾家蕩產的定義。

如果你家裡只有一間茅草房,沒有收入來源或者只有最基本的退休金,沒有存款,那麼生病需要用錢,甚至都沒有家產可用。不過,既然題目是親人生病,我們可以推論病人是有子女的。子女的家產就是現金存款和固定資產:房子汽車。

治療癌症需要花多少錢呢?可以說上不封頂,有手術,有傳統化療方法,有各種靶向藥,還有最新的免疫療法,放療也分為傳統放療和射波刀伽馬刀等新方法。國內治不好可以去美國。看微信上水滴籌的案例,一般癌症治療都要籌款30萬,對於第一期治療,這應該是比較充裕的金額。而且據報道,醫療保險已經覆蓋到10億人以上,也就是絕大多數人患病,都可以得到醫保的支持。有職工醫保的人在當地治療,報銷比例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新農合和異地治療,可能是百分之五十左右。也就是說,平均一個患者需要為癌症負擔五萬到十幾萬,按照這個數字,傾家蕩產可以說有些誇張了。

要說順其自然,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使不治療,癌症病人也並不是很快就死去,這個過程至少要持續幾個月。這段時間除非你對病人不聞不問,否則那種煎熬的過程,絕對不比燒錢好受。常有人說,得了絕症就不治了,遊山玩水環遊世界吃香的喝辣的瀟灑到死,這基本上也是痴人說夢。對腫瘤不加以控制,病人的體力會迅速損耗,玩不動也吃不下,死亡的方式可能是感染,衰竭和意外。如果感染,你要不要送醫院控制感染呢?如果不送,你在家裡能對傷口潰爛,咳嗽不止坐視不顧嗎?衰竭的過程非常漫長,最後病人難以起身,需要餵飯,翻身,如果看不下去還要去醫院做營養支持。而意外,不是一個你所能期待的事情,如果故意製造意外,就涉嫌謀殺了,即使沒人追究,此後的良心過得去嗎? 而採取姑息治療和保守治療,癌症帶來種種併發症,也很難堅持不送醫院,到時候花錢,不一定比常規治療癌症花得少,病人也遭受了更多的痛苦。

所以,家人得了癌症,最好的辦法還是量力而為地積極治療。如果不想多花錢,就在當地用國產藥,普通化療,說不定也就好了,繼續為革命工作。如果願意多付出,用靶向藥,參加臨床實驗,去香港使用PD1,也能多活幾年。如果經濟實在困難,試試水滴籌什麼的也是好的。


王丫米

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曾經回答過。

第一、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生命終結的時候,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我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我們有著複雜的感情,但是如果站在人和宇宙的角度來看:死亡未必不是一種新生。

第二、即使是絕症,也未必就是非要在短期內死亡不可。現代科學技術可以讓很多絕症患者儘可能的延長生命週期,而且能夠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有些患者在剛開始被確診癌症等重大疾病時,往往惶惶不可終日,認為自己馬上就要死了。其實這是一種誤區。

第三、到底要不要積極治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患者已經高齡或者發現時已經全身轉移,病情危重,那麼我個人認為治療的重點並不是延長患者的生命,而是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寧願快樂的活三天,也不願痛苦甚至沒有個人意識的活三個月。相反:如果患者比較年輕或者疾病發現的比較早,那麼便應該通過積極的治療來儘可能的延長生命。但,現實卻是很殘酷的。我見過四十多歲發現肺癌,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得不放棄治療等待死亡的。我也見過已經八十多歲,發現時便已經晚期,但是家屬卻不願意放棄,即使患者已經沒有了意識,只是靠著藥物和儀器來維持心跳和呼吸,但是家屬依舊不願放棄。

第四、要結合家庭的具體情況。雖然我們會冠冕堂皇的說每一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的。如果家庭富裕,有條件享受更多的醫療資源,自然是可以適度治療的。如果家庭經濟情況不准許,我想還是應該要結合現實情況的,畢竟活著的人還需要繼續活下去。

第五、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內心。過度治療就是尊重生命嗎?放棄治療就是不尊重生命嗎?這個問題我們幾千年來都沒有搞明白,以後也不可能搞明白。無論如何,只要你盡力了,若干年後自己的內心不會追悔莫及,又有什麼決定是不能做的呢。認認真真的過好每一天,努力讓親人過著有生活質量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一支多巴胺

我曾經歷過多位親人得癌症去世,也曾經在老年病房工作過,經常參與搶救垂危患者,親身體會到在絕症面前人的那種無力感。記得有一位50多歲得了卵巢癌晚期的銀行高管和我講,她曾經去國外治療半年,出現了掉頭髮、貧血等藥物副作用,最後還是轉移了,她講的時候那種絕望的語氣和眼神讓人難忘。所以得了絕症如果選擇治療就會面臨長期用藥、要承擔化療藥品的副作用、高額醫藥費和護理費等現實問題;如果順其自然不治療,患者本人可能有被遺棄感,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親人也可能會覺得特別內疚,自責沒有傾盡全力。所以親人得了絕症無論選擇繼續治療還是順其自然不治療都左右為難,當然如何治療最好還是由患者、家屬和醫生共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對於像癌症晚期這類無法治癒的絕症,醫學已經無力迴天,治療的原則就是對症治療,發熱用退熱藥、貧血就輸血、胃癌不能吃食物就在十二指腸留置胃管打流食等對症處置。不會涉及那種幾十萬特別高的醫療費,所以醫療費用大部分家庭都可以承擔的起。我所瞭解的大部分患者本人和他們的親屬,也都是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選擇積極對症治療,沒有賣房賣地的傾家蕩產去給患者治病。

而且現在我國醫保制度已經覆蓋了城市和農村的大部分人群,對症治療的大部分療費用醫保局也能承擔50%以上,農村的新農合報銷的醫療費更多,所以大部分絕症患者家庭還是不需要傾家蕩產給患者治療的。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為了防止以後因病致貧,我們平時除按時繳納國家醫保社保的醫療保險外,最好還要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給自己和家人一份保障。

孫玉紅/副主任護師/二級公共營養師/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疾控婦幼保健中心第九期母乳餵養諮詢師/哈爾濱市護理學會社區護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營養百事通

於情,即便傾家蕩產,也不應該放棄一線生機,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沒有了可以再賺,但是親人離開,就是兩眼再不得相見,何其悲哀!

於理,即便傾其所有,債臺高築,也無法挽留親人姓名,最後很可能會落得人財兩空,剩下的便是生者的牽掛與落魄。

左右何其難!

如果可以,真是希望,世間沒有絕症,但在疾病和死亡面前,現代醫學往往也無力迴天。人們面對選擇,永遠都是很糾結,但人生,就是一個做不完的選擇題,面對生死,也一樣!

如果,年事已高,病痛讓親人無法忍受,我想那還是給ta留一點空間和尊嚴。我的一位親人在最後離世的幾個月裡,已經無法翻身,無法進食,終日考注射各種營養液度日,渾身無一處不疼痛,終日無法入眠。整整兩三月,都是在極度的痛苦中度日,家人和病人一樣,眼看親人遭罪,卻也知道多少錢財都無力迴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讓親人早些解脫,也是一種胸懷吧~~

話說回來,如果在救治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希望,如果親人的求生慾望還很強烈,還是要儘可能的延長親人的存活期間,這期間可能會花去高額的醫療費用,可能會讓家人覺得勞碌辛苦,但是能夠陪伴在親人旁邊,哪怕有什麼萬一,也算是心安理得了吧。

和最親近的人,度過每個當下的一天

好好和你最親的人度過每一個在一起的日子吧,不論生病與否,不論初一十五,不論早期晚睡,都好好的在一起,夫妻也好,婆媳也罷,兒女也好,父母也罷,能在一起的時候,就用最好的心態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給自己和親人加一份保障

無論如何,基本的社會醫療保險都是要繳納的,這是社會的福利,在必要的時候,能減輕許多的負擔。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給家人再增加一份保障,大病面前,

好好吃飯,堅持鍛鍊

雖然有些疾病並不一定和吃吃喝喝有關,但是好好吃飯,加強鍛鍊,確實可以有效的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作者 姜丹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食品科學碩士


辰曦媽媽話健康

感謝悟空邀請,前幾天會成都出差講課,正好遇到一件事情:一個好兄弟的岳父在我們四川老家做胃腸鏡的時候,診斷為食管癌;正好在成都軍區總醫院有一個同學做消化科的,還很厲害。就介紹他們去了;做了相關檢查,考慮為中晚期的食管癌,肺部腫瘤(轉移或者原發)。電話聊了很久,目前患者本人狀態還行,還偶爾抽兩支菸。家屬意見兩派:1、聽醫生的,穿刺活檢或者支氣管鏡活檢,進一步明確是否有手術指針;2、帶患者回家,對症處理,吃吃喝喝,到處走走看看。於是問到我該怎麼辦?想了好久,也聊了好久,我總覺得應該有個過程。

  1. 如果確診了絕症,最好還是去大的知名三甲醫院,明確治療方案,是否還有治療的意義;目前,對於很多腫瘤,我們醫生已經有很好的手段可以處理了,很多患者存活時間已經明顯延長。所以,需要找一個專業的醫生,諮詢意見。

  2. 分析醫生的意見,比如手術風險有多高,手術後康復問題,手術是否會影響後續生活問題,如果做了手術,只能天天躺床上,多活一段時間也意義不大。但是如果做了手術,存活率很高,那就需要努力去爭取了。

  3. 尊重患者意見,更需要尊重醫生意見;這個時候,很多人說需要尊重患者意見,但是大家應該知道,這個時候的患者,心態肯定是有問題的,容易出現悲觀情緒等等,所以,做出的判斷肯定不太準確。需要家屬結合醫生的意見,討論。

  4.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經濟情況決定了一定,有錢,肯定沒有問題,什麼治療方案都可以選擇。如果傾家蕩產只是為了讓患者多活幾個月是否值得?如果傾家蕩產,多活1年,是否值得?如果傾家蕩產多活5年,又是否值得?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有的人,可以穿越大半個中國去見你;

    有的人,可以為你放棄一切;

    有的人,也可以背叛你,拿走你的一切;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你的親人,在你的心裡值不值得!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瞭解更多的醫學科普知識。


天天博士講風溼

問題中提到的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臨床工作過程中幾乎會天天遇到,當然也可以看到患者家屬的各種不同的選擇,可以說這一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雖然如此,這一問題卻非常值得深入的思考和討論,以下精靈醫生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帶來了某種不得已的現象,即:疾病本身逐漸脫離了人而存在,甚至於成為了核心,而人性本身卻經常被忽略。本問題提到的就是這一現象具體的體現。臨床上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的家人,甚至於患者本身,眼中看到的只有絕症,而很少關心患者本人的生活狀態與質量。患有絕症後多數情況下,即便花費高昂的醫療費用也只能以延長患者生命時間為目標,但同時付出的是非常低下的生活質量以及延長的患者心理恐懼,與此同時家人傾家蕩產生活拮据,能獲得的可能也只是短暫的心理安慰。

以上這麼說是有大量臨床例證作為支撐的,但精靈醫生主張的也並非是面對絕症毫無作為,被動的聽之任之,而是建議需要從以疾病為主的模式回到以人為本的本位。患有絕症後首先需要更加專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治療的目的需要以獲得此兩者的最佳狀態為治療目標,而非單純的延長生命,家中經濟狀況也是影響此兩者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綜合考慮,如果單純傾家蕩產來換取無質量的生命延長,這是痛苦的延續,結果則是適得其反。


精靈醫生

【2018-03-17 中華醫學科普回答】如題,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那個好那個不好,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各家有各家的考慮,絕症也是相對的,世界上像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先生得的漸凍人綜合徵已經算是絕症了吧,目前還沒有治療的辦法,前段時間北大的黃博士也是同樣的疾病。最後霍金終年76歲,黃博士30歲出頭。

這裡不去考慮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究竟能治癒多少疾病,單單是一些很常見的疾病,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個正確的態度去認識去理解去接受。不是每一種疾病都可以治癒,前段時間有篇博文說的是人生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插管的另一種是沒有插管的。筆者見過很多在重症監護室插著各種管子,生活完全沒有質量,現代人逐漸對死亡有了一些認識,認識到疾病是衰老的一種表現形式。上了年歲的老人別說是癌症、腫瘤這些晚期的疾病,就是像平時大家常常遇到的慢阻肺、心力衰竭、胰腺炎、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血管病,或者說是普通的感冒、普通的肺炎,在老年人那裡就會進展非常快也非常嚴重,後果往往是呼吸、心臟、腎臟等多個器官功能衰竭。之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引起大家的廣泛共鳴,說的不光是作者本身的遭遇,更多人其實讀到了類似的心酸,辛辛苦苦攢的錢在大病重病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結局還往往不盡如人意。說到底是對死亡的認識不夠。當醫學的進步已經可以換肝換腎換肺,為什麼還會死人呢?這是因為人是一個整體,不是一個器官,因此,心臟、肝臟、肺、腎臟都會相互影響。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中華醫學科普平臺”頭條號,獲取更多專業原創醫學科普知識,本條為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中華醫學科普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問題中“絕症”指的是什麼沒有表述清楚,這個很重要,也很關鍵。

以癌症為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旦被確診為癌症,就認為是無路可走了,無論花多少錢都不會治癒,所以才有很多關於癌症治療的爭議。

其實,如果的確是家庭困難,而親人患的是晚期癌症,沒有了治癒的可能,我個人也不贊成傾家蕩產去拼命救治,因為結局不可避免,即使再孝順,也要兼顧到以後的家庭生活。放棄治療不代表不孝順,而是一種理性對待。在這個階段,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有時比積極的抗腫瘤治療更重要。

但是癌症的診斷,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晚期,有很多患者發現較早,或通過積極治療可以達到長期生存甚至

臨床治癒,這種情況下輕易放棄治療就是極為不妥的。即使家庭困難,也不能成為放棄治療的理由。

比如,最常見的乳腺癌,因為絕大多數能夠較早發現,通過手術、放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手段,達到臨床治癒的比比皆是。而如果因為是“絕症”,在診斷初期就放棄了治療,那就不單單是經濟困難問題的了,而是一個典型的無知+無畏。

有的癌症,因為對化療極為敏感,即使是診斷即為晚期,也可以通過化療達到痊癒。比如:絨癌。在現代腫瘤內科治療開始之前,絨癌的死亡率基本達到100%,但因為該病對化療極為敏感,所以很多絨癌患者已經出現了多發轉移,如果能夠做到規範化療,相當一部分患者仍然可以達到臨床痊癒。

所以,雖然診斷的是“絕症”,但是通過積極治療有機會達到長期生存和臨床治癒的患者,是不能輕易放棄治療的,即使是舉債治療,我個人認為也值得的,畢竟生命大於一切。

如果一定要抱怨藥費太貴,不能承受,那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了,不能把自己的經濟困難當成抱怨社會和放棄治療的理由。


深藍醫生

0402

絕症不代表不能醫治,順其自然不代表放棄。

作為急診醫生,我認為所謂的絕症是慢性衰竭性疾病終末期、或者惡性腫瘤伴多發轉移晚期這類疾病。這時候,是不顧一切的去醫治還是放棄回家等著,可能都不是好的選擇。

其實,很多疾病,即使到了絕症,仍有相對應的治療手段,這些手段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也不見得就會傾家蕩產。對於終末期疾病的治療,以緩解症狀、舒適治療為主,不會採用激進而昂貴的藥物,費用不會太高。

而那種絕對的順其自然,有時是比較殘忍的。因為疾病自然的進程中,諸如腫瘤轉移有時伴有難以忍受的疼痛,需要藥物去舒緩,讓患者能相對舒服,而不是活活熬死。

無論是不顧一切的去做無意義的積極救治還是完全的順氣自然,這都是我們對疾病、對死亡沒有完整認識的表現。因此,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接受,學會告別,而這個過程應該是充滿著親人之間濃濃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