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本孤獨,無感更不堪|心理諮詢

決定本孤獨,無感更不堪|心理諮詢

圖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本訂閱號第304篇原創文章)

決定本孤獨,無感更不堪|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經常面臨來訪者佈下的陷阱,最普遍的一種陷阱是來訪者會有意無意地“哄誘”、說服、請求心理諮詢師為他們做決定。來訪者之所以前來求助諮詢師源於做決定太痛苦了,有時這種痛苦不亞於飽受煎熬的信徒幻想有個上帝將他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有時又像重傷在身的士兵,似乎頻頻向戰友叫喊“給我一個痛快吧!”。然而,一名成熟的心理諮詢師多半不會上這個當,他們明白:“決定是一種孤獨的行動”。這個世界沒有人有權利為別人做決定,為別人的人生負責,而一個人若不尊重感受做決定,往往會誤入歧途。

▌決定之所以痛苦首先源於決定始終伴隨著放棄,人生必須放棄其餘的選項。

來訪者總不免感嘆或讓諮詢師替他們表達心聲:“我(你)知道,一旦做了這個決定就回不了頭了!”用歐文·亞隆的話說,決定的首要特性是“選項互斥”,用老百姓的話說“有得必有失”。14世紀法國哲學家布里丹則用一個極端的隱喻講述了選擇的困境:一頭可憐的驢餓死在兩捆同樣美味的乾草之間。不可逆轉的決定,是一種邊緣處境,使個體從日常的態度轉變為“本體的”態度——進入了密切關注存在的狀態。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個體就會像潛抑死亡一樣發展出潛抑決定的模式。決定迫使一個人接受自身的責任和存在性孤獨,並且威脅著人的終極拯救者信念。

▌有時個體難以做決定,往往源於潛意識中的內疚。

不少來訪者生長在控制型的家庭中,父母經常試圖以成人的標準鎮壓兒童的衝動,那麼兒童的意志就會充滿內疚,體驗到一切的決定都是邪惡的、被禁止的。這樣的個體無法做出決定,他感到沒有做決定的權利。依賴性格和受虐性格的人與父母陷於共生關係,他們有著內疚和決定帶來的特別困擾。埃斯特·梅納克認為,這種來訪者的父母在說:“你不敢成為你自己,你沒有能力成為你自己,你的生存需要我的存在”。在成長過程中,任何自由表達的選擇都是被禁止的,因為這代表違背了父母的命令。

▌有人難以做決定,則是不堪懊悔情感的折磨。

改變的重大決定使個體想到過去的荒廢,想到竟然犧牲了那麼多隻有一次的人生。做出改變的決定是一個痛苦的覺醒時刻,這就意味著要獨自為過去無法改變的悲慘生活負責,也暗示著很久以前本來能夠改變。有人會避免覺醒,不覺醒就可以自我安慰“我的人生無悔”。

決定本孤獨,無感更不堪|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中,有來訪者對是否離婚搖擺不定;有來訪者糾結於是否繼續婚外情;有來訪者猶豫是否與不太滿意的伴侶分手;有來訪者則對換工作患得患失……最後他們總有個訴求就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你(諮詢師)說該怎麼辦呢?”諮詢師通常不會直接針對來訪者列入的選項權衡利弊,商討怎麼選擇!而是往往會說“你到底最想要什麼?”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若不深入探索根本得不到答案,也就是說很多來訪者根本不知道想要什麼。諮詢師通常會建議來訪者,在諮詢期間最好不要做重大的人生決定。

萊斯利·法伯提醒我們:人們通常會在做決定時產生嚴重問題,這是因為人們把施加於“第二類意志”的規勸技巧應用到“第一類意志”。所謂“第二類意志” 就是意識的成分:在事件發生時就有所體驗。這類意志竭力趨近某些特定的對象,功利性是其特質:“我做這個為的是得到那個”。這類意志的目標在一開始就是意識的,通過勸告和訴諸意志力、努力、決心來處理。例如,婚外情者猶豫是否為了情人和配偶離婚,若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利用第二類意志做決定,那可能就會考慮在情人和配偶特質之間作比較,離婚的得與失(財產分配、人際關係的變動、子女問題)是否承受得住,往往會將來訪者變成一頭“布里丹之驢”。

然而,不少來訪者的決定是由“第一類意志”引導的即潛意識引導的,這類意志是潛意識意志。我們往往會發現,人在一生中做出很多重要選擇,並不能在意識層面清晰地體驗到。只是在事後追溯發現自己做出了最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這類意志具有推動的力量,巧妙地避開了直接、即刻的觀察。有人總不免感嘆,他的人生似乎由一種莫名的力量牽引達到他“最想要去的地方“,所以有種命定的感覺。有人感嘆走了太多情感和事業的彎路,實質上所謂彎路往往是他(她)屈從於“第二類意志”,用意識權衡利弊,迎合他人的眼光、功利的考量,唯獨沒有尊重內心最真實的感覺。

心理諮詢的目的是把來訪者帶到能夠自由做出決定的境地,就是解放一個人意志的阻礙。為了協助來訪者有效地表達,諮詢師最先要教的原則是,一個人“擁有”他自己的感覺。感覺生髮真實的願望,願望促成有效行動。願望充滿了意義,人們不會盲目地祈願,願望有選擇性,並有高度的個體差異。如果我們幫助一個人去感受,他的願望的能力就會自動得到促進。故而心理諮詢師總會問來訪者這個經典問題:“你當時有什麼感受?”、“你對此有什麼感受?”,以衝突思維的防禦。如果一個人的願望基於感受之外的東西——例如,理性思考或道德責任,那麼,它們就不再是願望,而是“必須”或“應該”,人與真實自我的交流就被封鎖了,虛假自我做的決定只能是編制一個虛假和困頓不堪的人生。

決定本孤獨,無感更不堪|心理諮詢

歐文·亞龍建議引導來訪者做決定要採取迂迴策略:必須協助來訪者認識到決定不可避免、無處不在。協助來訪者“架構”或看清楚決定,再揭示那個決定的深層含義,以發展來訪者的洞察力,以喚醒他們休眠的意志。從走進諮詢室到做出決定可謂“長路漫漫其修遠”。諮詢師要使得來訪者充分認識到不做決定實質上是對決定的決定,這是一種隱性的鴕鳥策略而已。尤其重要的是,諮詢師要協助來訪者打破決定的對錯觀念,誰都無法保證一次決策一勞永逸,所有人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決定,

諮詢師能做到是最大程度地使來訪者朝向內心最真實的願望,做出當下最有感覺的選擇,這便是接納個體的獨特性和人的侷限性。

—————————————— 心之愛 |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分享 轉載請聯繫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