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說到端午節就不得不先說說屈原了,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皇親國戚叫作屈平,他祖上母姓為羋,父為熊氏。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瑕的後代,公子瑕為官時被分封到屈邑去做首領,因此被人稱為屈瑕,從此屈瑕的後代才以 “屈”為氏。說屈平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一說他的字為“原”,世人皆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屈原。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屈原這麼個純純的皇室宗親,自然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但他可不是大眾眼中的紈絝子弟。從小屈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十一歲時便有了“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的美談。傳說他閒暇時間,自己跑到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洞裡鑽研知識,後期在詩歌方面的造詣很多都依仗這段時間對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屈原年少有為,更是在少年時期就展現出自己的軍事和管理才能,受到楚懷王的關注,從此走上了仕途。屈原從一個縣丞到左徒,一路用才能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出任左徒也就開始了是主管內政和外交的工作,聯合齊國的合縱戰略便是他積極主張並親自去齊國談判的。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那個時候的屈原可是楚懷王眼中的紅人,但是楚懷王越是欣賞屈原的才華,越是委以重任,屈原就越被同僚羨慕嫉妒。屈原情商不高,一心只想著國泰民安,根本沒照顧到周邊的人際關係,因此無形中得罪了不少對他心生不滿的大臣和公子。這些排擠屈原的官員逮到機會就在楚懷王身邊稟報屈原哪裡又恃才傲物了,哪裡又功高蓋主了。三人成虎,楚懷王真的就開始討厭屈原了。可是當時職場中為屈原抱打不平的聲音太微弱了,因此楚懷王厭惡屈原的心思越來越重。 恰好那時號稱有三寸不爛之舌的秦國使者張儀出訪楚國,他疏通大臣靳尚和寵妃鄭袖,楚懷王更是受到了張儀的影響,堅決不聽從屈原等人的勸告,還把屈原攆出朝堂,甚至後來將他降職為三閭大夫。從為國出謀劃策的外交官到主管祭祀和教育的閒差,屈原一落千丈,連跟楚懷王彙報工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屈原更憂心忡忡自己的母國遲早成為其他國家的盤中餐,寫下了千古名篇《離騷》,其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體現出他為了探求真理的決心。屈原離開朝堂不久,楚懷王因不聽其之前的勸告被秦國囚禁,楚襄王繼位,屈原更加被排擠流放在外。

屈原流放之時一如既往地憂國憂民,意志消沉不修邊幅,一點沒有了往日玉樹臨風朝氣蓬勃的風采。一個漁夫看見他就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你不是三閭大夫麼?怎麼到這來了?”)屈原說:“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勸他說: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後,抱石沉於汨羅江中。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命喪黃泉,但他卻留下了“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不朽名篇,更開創了楚辭的先河。


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晉代《襄陽風俗記》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世人為了紀念不隨波逐流的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並形成了當天投食在水中祭奠他的習俗,更為他立祠供奉以示敬仰。時至今日端午節當天很多國家都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戴香包、踏青掛艾草等習俗,端午節還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們的文化遺產。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成為了中華兒女千年追求真理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