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等獎《賣米》火了,農村人辛苦種地賣米博得網友共鳴

從小就揹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放眼現在的孩子,這句話也只是一句空話,他們沒有見到農民的辛苦,不知道每一粒糧食付出的汗水。

所以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賣米》一夜之間刷屏了。

北大一等獎《賣米》火了,農村人辛苦種地賣米博得網友共鳴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60後、70後、80後、90後的共鳴,是因為它勾起了童年時代的回憶。

那時候的我們多苦啊。

小小年紀就要跟著大人下地幹活,每逢收割麥子,孩子都會跟在後面撿麥子,半天下來也能拾上幾斤,換一個美味的冰棍。

小時候家裡還點著煤油燈。電也是有的,可是都嫌電費貴,能不用就不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人圍著小小的土灶臺,巴巴的看著媽媽從鍋裡舀起麵條,熱騰騰的,是媽媽親手做的。

北大一等獎《賣米》火了,農村人辛苦種地賣米博得網友共鳴

小時候的農村沒有自來水,都是用“壓井”,冬暖夏涼。我經常圍著它轉,用力壓上幾下,就湶湶的湧出地下水,甘甜又清涼。

小時候的玩具從不是花錢買的。想玩就要自己製作。比如可以吹泡泡的肥皂水。在水裡倒上一些洗衣粉,攪拌幾下,用蘆葦趕做個吸管狀的管子,沾一下,吹一口,大大的泡泡就出來飛舞。

秋天的一大樂事就是捕捉蜻蜓。夏天鋪蝴蝶,冬天站在坡道上滑雪,春天跟奶奶一起採“藥草”,曬乾可以賣錢。

北大一等獎《賣米》火了,農村人辛苦種地賣米博得網友共鳴

可是我們又是快樂的。

家人之間的關心和親情充斥在小房子的每個角落。調皮的小夥伴們一起做出的傻事,至今還讓父母們笑掉大牙。上山下水,吃野果採藥草,挖上幾條蚯蚓用自制竹竿去釣魚,剪裁一下酒盒子插上蠟燭製作燈籠......

數不盡的回憶那麼美好,可是時光荏苒,徒留一聲輕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