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在香港受「冷落」,移動支付能否「撼動」西方金融體系?

文/東方亦落

去年5月,支付寶宣佈推出香港版“支付寶HK”。一年多過去,支付寶HK已在香港擁有了150萬註冊用戶。然而,由於文化環境、商業環境、支付習慣、數據隱私等多維度因素,使得在大陸風生水起的移動支付在香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雖然遇到了諸多阻力,但並不能因此否定移動支付是未來支付趨勢這一事實。在金融體系西方化的香港,移動支付的進入更多起到了“試金石”的作用,為其打入海外市場“打頭陣”,以便對長遠的發展加以有事實依據的規劃。

一、在大陸風生水起的移動支付緣何在香港遇冷?

如今,移動支付可以說是無所不在,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第四季度,移動支付應用在內地處理的消費額高達37.7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28%,其中支付寶處理額度比率佔54%,微信佔38%。

微信支付、支付寶可以說是橫掃移動支付市場,也培養起了大陸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習慣。但當這種方式進入香港,卻遭受了“冷落”。

支付寶在香港受“冷落”,移動支付能否“撼動”西方金融體系?

對於移動支付進入香港遇冷,不是簡單用一句“水土不服”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其實,移動支付也並非起源於大陸。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二維碼技術就已形成,日韓地區較早使用該技術,直到2010年底才傳入中國。而移動支付能在中國如此普及,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國不存在金融巨頭壁壘。中國的五大行除了常規業務和注重穩定安全之外基本不參與其他,這給嘗試與創新提供了有利環境。如今中國的移動支付與歐美國家相反,存款支付為主而信貸支付少。這就使企業不必承擔高額信用成本,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額外成本也近似於零。

此外,中國人對新產品、新創意的包容性極大,或許是因為經歷過下崗大潮,中國人對舊產品的更新也持有這種態度。而低物流成本與發達的網絡社交也成為促進移動支付發展的因素。加之此前沒有如國外那般形成刷卡和支票等支付習慣,因此移動支付一經推出便迅速普及,成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新的支付習慣。

而香港的金融體系與內地不同,由於歷史原因與政策原因,其整個金融體系成熟且西方化,所以其支付體系亦是如此。

香港有成熟的信用卡體系,並且信用卡有許多優惠活動,積分、送禮品都屬常見。這在爭取用戶方面是極為有效的手段,在大陸我們也經常能見到一些機構推廣信用卡時附帶的優惠與活動。用戶習慣已經養成,所以香港用戶對於新推出的支付系統並無迫切感,移動支付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像在內地一般的盛況。

除了成熟的信用卡體系之外,大陸的移動支付業務進入香港也需和本土業務競爭。例如香港支付市場中盛行的儲值支付服務“八達通”。該業務最便捷的地方就在於其基於NFC技術基礎能夠實現迅速付款,只要將充值後的八達通放在讀寫器上即可完成,並且八達通擁有自動充值服務,綁定信用卡很方便,還可以在多個場景下使用。

支付寶在香港受“冷落”,移動支付能否“撼動”西方金融體系?

所以一張八達通能做到的事情,沒有必要再換成剛剛入場的移動支付。況且支付寶HK實質上是“閹割版”,只能綁定信用卡和到便利店充錢至賬號以及完成轉賬。借唄花唄根本沒有,水電費不能繳納,想用必須先充錢,而這些功能香港用戶在信用卡和八達通上就能享受。

在大陸,水電機構與移動支付達成合作較為容易。但香港都是獨立供電,想做一個統一的繳費平臺,需要挨家去談。然而這根本不現實,因為這些公司之間都是強烈的競爭關係,所以很難做到統一繳費平臺。而且還涉及到平臺兼容性與用戶體驗等多方面問題,無形中就又增強了阻力。

此外,香港地區的用戶對個人數據隱私的擔憂遠高於大陸用戶。許多人都對支付寶強大的數據收集能力表示擔憂,害怕自己的個人信息會被內地支付寶共享。一項調查顯示,香港1049人中有超過55%的人表示擔心個人數據會通過使用移動支付的方式洩露。

可以看到,多維度因素形成了移動支付在香港推行的阻力。不過,香港用戶其實對港版支付寶存在一些誤解。其實就香港的人口狀況而言,支付寶HK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一個不錯的水平。而且移動支付入港之舉,可能也是其進入西方市場的“試金石”。

二、移動支付入港是進入西方的“試金石”,推行海外仍有空間

關於個人隱私,運營支付寶HK的首席執行官Jennifer Tan表示,與內地支付寶要求用戶提交個人身份資料不同,港版支付寶並不需要太多個人信息,只需用戶的手機號即可。這一點在個人隱私越來越容易被暴露的信息時代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而且就香港的人口狀況而言,其實支付寶HK的用戶數狀況還是不錯的。

在香港,總人口數量在700萬左右,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在2016年達到116.3萬,佔總人口數的15.9%。而根據大陸的經驗來看,移動支付這種與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緊密關聯的新鮮事物,一般會在年輕用戶中率先普及。700萬的人口數除去100多萬的老年人,還能獲得150萬的註冊用戶,支付寶HK其實也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支付寶在香港受“冷落”,移動支付能否“撼動”西方金融體系?

此外,移動支付入港的目的其實不僅僅在於在香港市場中掙得席位,更是進入西方市場的一次試探。擁有成熟西式金融系統的香港能否憑藉銀行、信用卡和原有的支付方式“抵擋”來自內地移動支付的“入侵”,對做移動支付的企業評估和考量西方金融市場的狀況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

對於如何在西式金融系統中爭得位置,內地移動支付應用也頗費了一番心思,也讓香港甚至是海外的相關企業和機構都隱隱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

一直以來,香港的出租車只接受現金付款,但支付寶和微信於去年推出了一系列關於出租車司機的獎勵政策,所以二維碼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香港的出租車上。對於此種狀況,八達通進行了“反擊”,也專門針對出租車推出了二維碼,還為司機研發了一款能夠用手機直接掃描自家智能卡的應用。

金融方面,香港金融局也正在開發一款數字支付系統,對接銀行與八達通等儲值卡。該項名為“快速支付系統”的業務預計在9月份推出。金融界的緊張並非無跡可尋,在螞蟻金服啟動國際擴張戰略之後,首個目標就是東南亞地區。在無法獲得銀行服務的人中尋找機會,做細分市場,已與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建立了合作關係,為其提供轉賬、貸款等服務。香港距離東南亞極近,所以引起香港金融界的擔憂也實屬正常。

在東南亞,其最大的銀行DBS Group Holdings(星展集團)也在盡力抵擋來自中國內地的移動支付應用的“攻擊”。從2012年~2016年,該集團共投入了約35億美元開發與升級支付應用。對於中國移動支付的進入,星展集團CEO Piyush Gupta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處於戰爭的前線”。

而在數千英里之外,美國也正為了迎接中國支付應用的進入而緊鑼密鼓地佈局。去年一年間,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等美國大型銀行聯合推出了一項P2P支付應用“Zelle”,信用卡公司也有意提升了獎勵計劃,以便在用戶有更多選擇時增加留存率。

支付寶在香港受“冷落”,移動支付能否“撼動”西方金融體系?

不過,這些手段似乎都無法阻擋移動支付普及的趨勢。支付寶已和美國支付處理服務商達成協議,以幫助中國遊客的名義在美國擴張。去年年末,紐約許多出租車上已經出現了支付寶的標誌。

由此看來,內地移動支付應用向香港甚至海外擴張,其實質是移動支付與西方金融系統的“對壘”。雖然會遭受一定程度上的阻力,但仍然不能阻擋移動支付普及的趨勢。從長遠來看,內地的移動支付應用或許能夠“撼動”香港地區及海外的“西方金融體系”,不過在此之前仍需克服許多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