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高考作文新趨勢:重視內容輕形式,反對模板和套路

2018上海高考作文新趨勢:重視內容輕形式,反對模板和套路

2018上海高考作文詳情: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2018上海高考作文新趨勢:重視內容輕形式,反對模板和套路

2018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是一道很溫暖的題目,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從需要到被需要到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價值,體現了命題者對“00後”的殷殷期待。

落實立德樹人,堅持育人導向

高考不僅是選才的一道關,更是育人的一堂課。專家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注重引導學生思考自身與他人、為己與為人、自我價值與社會生活等辯證關係,以提高自我境界,體現人生價值,促進生命成長,很好地回答了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體現出“利他、利國、利天下”的思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最高需求層次是自我價值實現。材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為學生的理性思考搭建起考察生命意義和理解人生價值的立交橋,引導學生對個人和他人的關係進行深層思考。不同的思考層面凸顯出思維品質的高低,在“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中追尋自我價值,增進幸福體驗。

注重理性思辨,考查思維邏輯

今年作文題的語言形式令人回味,題目用了複句,三個分句關係不是平面的、單向的,而是具有多重意味的。不僅關注自身需要,也關注他人需要,在滿足他人需要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也”字後採用被動句式,引導“00後”孩子從關注自我需求到關注外部世界,再回歸到自我內心,從自我到社會,從社會到自我,在這樣的循環往復過程中認識自我,從而得到心靈的歷練,學生寫作的過程即為精神成長的過程。

材料有利於激發思考,避免套題。“被需要”作為一箇中性詞概念,值得追問和思考。可以關注“被需要”滿足他人需求,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從而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崇高;也可以批判性地思考“被需要”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僅僅為了自身利益?會不會在“被需要”中迷失自己,從而體現思維的深刻性。

貼近現實生活,體現海派風格

題目體現了貼近現實生活、注重理性思辨的命題特點,讓學生有話可說,顯示出一定的開放性、包容度。在彰顯海派風格的同時,體現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文化自信,並且實現了回應現實社會思潮時所必需的全球視野,注重考察學生的思維素養。

整體而言,2018年高考作文題不僅綜合考察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水平,而且對考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塑造、加強。“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及“體現自己的價值”交織構成了多重的思辨空間。學生在執筆寫作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思想和文化的積累,呈現自身真實的心靈和境界,有助於高校擢選高水平人才,有助於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2018上海高考作文新趨勢:重視內容輕形式,反對模板和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