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作者 | 眷爾

圖片 | 來源網絡

出處 | 眷爾(juanerzl)


小時候,爸爸帶我去軋神仙

騎著自行車,要半個多小時

就好像出一趟蘇州城

前幾日,閶門內下塘成立青創社

我又一次踏進這條老街

所以今天的老街故事

我帶你走一走這六座古橋

看一看狀元家的門樓遺蹟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閶門內下塘東起河沿街,西接閶門橫街。不像一般的小巷,它很長,六座古橋橫跨其中,一直通到老閶門。老蘇州人喜歡走街串巷,所以這裡凝聚著蘇州人2500多年生息休養、悲歡離合的歷史。

第一座橋:過軍橋

它位於河沿街和閶門內下塘的交叉路口。據說因為當年吳王帶隊曾路過此橋向北出齊門伐齊國,所以留下這“過軍橋”的名稱。老蘇州更多的是記著它曾經的名字,叫多亭橋。橋上沒有任何的註明,但當你看到修棕棚小攤的時候,就到了閶門內下塘1號了。

小時候我家裡的床,就是棕棚床。那時候還沒有席夢思,棕棚都是純手工。木頭的床框先搭好,打一根粗橫樑,然後在裡邊“穿針引線”——用棕線編織床面,這是一道費勁的苦差事,因為每穿過一次棕線,都要用鉤子匝一匝,扣緊,這樣才能讓棕面編織得更為緊密,使用壽命才會長。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陸狀元家位於閶門內下塘街10號。如今散落民居。

一個門裡,出了兩個狀元,這是個稀奇的大事兒。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如今只能走這條備弄了

如今眼前你看到的這條小弄堂,其實是條備弄。古代的時候,丫鬟侍女進出,就走這條小弄堂。而陸狀元家的大門,現在已經被水泥牆擋住,有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了。我們只能通過裡邊的一磚一瓦,透出狀元家當年的殷實盛況。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如今還能看見狀元家遺存的兩個磚雕門樓,看著“福祿光明”四字,蒼勁有力,落款是彭啟豐。彭啟豐也是一屆狀元,應該是在這兩個陸之間的歲月中寫的,至少證明這陸彭兩家的關係鐵鐵的。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四五進是連體走馬樓,雖然有些落敗,但當年的華麗卻能一窺而見。

有幸的是,我遇到住在這裡的倪阿姨,他們的家是曾經陸狀元的府邸正廳。她把我領進家門,指了指“嘉祉”二字。這倆字,意為猶福祉。《國語·周語下》韋昭注說:“祉,福也……以其能以善福殷富天下,生育萬物。”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 “嘉祉”二字 ▲

關於陸狀元家的三兩事兒,你可以戳→ 老地方 | 一門倆狀元,陸宅好風水 詳細瞭解。

第二座橋:崇真宮橋

崇真宮橋因崇真宮而得名。橋面石板,坡道為三寸石子和碎石組成。而現今,橋頭仍有“真澤泉”的兩眼古井。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沿著閶門內下塘繼續行走,就能看見崇安裡。崇安裡是曹滄洲的侄子曹惕寅的宅子,也行醫治病。這青磚樓房的雅緻感覺,如今看看,還能回味一二。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第三座橋:中市橋

這裡還有一個永豐倉船埠,明朝天順八年(1464)初建,現為民居。在中市橋上,我們能看見一派水韻風光。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雖然很多故居都成為了遺蹟,但大冬天還能看見老蘇州人坐在橋頭,裹緊棉襖。一杯茶,一根菸,不懼嚴寒,來一場“象棋廝殺”,瞧這股認真勁兒!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閶門內下塘的西段,也就是從中市橋開始到閶門橫街,相對就熱鬧一些了。

沿路你還能看見老蘇州人寫的門牌和號碼,文革時期老蘇州人的一些字都簡化了。看,他們會將“塘”寫成了“壙”。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第四座橋:虹橋

虹橋,是閶門內下塘別出心裁的一座橋了。橋面整體粉刷過,變成了一抹明亮的黃色。而緊挨著這座橋頭,就是前一段時間我剛去的桃花塢青創社。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閶門內下塘132號,福濟觀,也就是蘇州人的神仙廟。其實最早的時候,軋神仙——蘇州人的狂歡節——可不在石路,而在這裡。

解放初期每逢陰曆四月十四這裡就有廟會,人聲鼎沸,蘇州人傾城出動。好像軋一軋,就能交上仙氣一樣。沿路還可以買一些花花草草、神仙烏龜之類的。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如今在這裡,還有一座供奉臺,老蘇州人遲遲不願拿走或扔掉。畢竟這才是最珍貴的回憶了,所以每到過年或者一些重大節日,一些迷信的老蘇州人也還會在這裡燒燒香。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門口的神仙廟官井,整整有130年曆史。我們還能在井外壁上清晰看見“神仙廟”的字樣。

繼續沿著閶門內下塘走一走吧,這比東段總是熱鬧一些。周邊開了些熟菜店,沿路都掛著蘇式香腸,細繩一紮,晾衣架上一掛,一串串的,新鮮飽滿。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第五座橋:張廣橋

張廣橋現在已經新建了,這一路段都在修建改造。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第六座橋:至德橋(又稱:泰伯廟橋)

沿著小路一直向西,就到了泰伯廟。泰伯廟原來是個菜市場,叫“廟橋菜場”。蘇州人叫它“廟橋頭”。而孔子也曾讚歎泰伯說: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所以這一“至德”便由此而來。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不過,吳文化的不斷傳承讓它又一次整修一新,如今菜場已經搬走了,泰伯廟也免費給遊客參觀。旁邊的吳門書道館,有興趣也可以參觀一下。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中間的那位是泰伯

305號聲聲曼是一家青年書店,適合文藝青年的地兒!再往前走走,就快到閶門內下塘底了,走兩步就能看見老閶門了。

蘇州印象|閶門內下塘:散落的古蹟還原蘇州昔日的榮光

這六座橋伴隨著蘇州人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春秋,雖然河水流淌一去不復返,但當我們佇立橋上尋古訪跡,這些經久不衰的記憶與歲月,會伴隨著這支離破碎的遺蹟一點點在還原真實,且歷歷在目。


| 版權 / 本文首發情調蘇州(isuzhoume)


— END —

| 頭條號創始人 / 眷爾:原名張靚,90後新銳作家,編劇,省作協會員,蘇州眷爾文化傳播工作室創始人,圖書策劃人。短篇小說刊登《意林》《讀者文摘》等雜誌圖書起步,已出版個人專著《若愛,請許我今世今生》《蝴蝶飛不過那片海》《絕代雙姝:林徽因向左,陸小曼向右》等。已主編、策劃圖書達百萬餘字。編劇電影《二寶駕到》已上線。微博:眷爾er。

好啦,你的點贊和分享朋友圈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呢,對於本次推送內容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我想和你聊一聊~

晚安

我思念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