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流量考智商:電信

目前在一些消費者看來,電信與聯通的資費在整體上比移動要便宜。他們認為同樣一筆錢在電信/聯通那裡能買到比移動更多的流量/語音(尤其是定位中低端的產品)。所以對於追求性價比的人群而言,用一臺雙卡雙待手機、一張資費調整到最低檔的老移動卡以及一張電信/聯通新卡是最優的組合,能幫他們以較低的費用享受最優的通信服務。

筆者計劃以此為契機,給大夥聊一聊這事兒的前前後後。

見天地

這套的背後操作,是以下面幾點為前提:

1、行業格局影響行業策略

由於移動處於優勢地位,所以電信、聯通只能向客戶讓渡更多的優惠,形成差異化競爭。目前移動的4G用戶達到8.8億,佔總4G用戶的70%,優勢十分明顯。只要這個格局沒變化,電信與聯通的手機資費就會與移動產生差距,這種套利的空間就會存在。

2、騰訊對於社交的壟斷&網絡中立

曾經,騰訊與通訊運營商各自為戰,前者掌控PC端的社交,後者掌控手機端的社交,可謂河水不犯井水。但是進入了3G時代後,微信的崛起使得騰訊的社交能量由PC端漫延到手機,手機號作為一個移動屬性的社交節點被蠶食,相當一部分的社交關係被遷移。此外,對於使用微信等APP的手機用戶而言,使用哪家運營商的流量根本沒有區別,用同等價錢買到更多流量,何樂而不為呢?

3、國產手機的崛起

雙卡雙待是深圳華強北山寨機的微創新,但是卻大大地降低了擁有第二張手機卡的成本——因為你可以少買一臺。此外小米、華為等廠家帶起了一波千元機的節奏,又進一步地降低了購機的門檻,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的大格局也得益於此。

見自己

其實,這一切的背後不過是對第二卡槽的爭奪罷了。

在這一波操作裡面,對於舊手機號的處理需要十分謹慎,畢竟裡面捆綁著許多如銀行、支付寶、社保等重要個人信息以及一部分的社交資源,所以許多用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把以前的套餐降到最低標準(例如移動的8元套餐)。此事件至此還是中性的,然而經過網絡輿論的發酵後,就湧現了移動“8元保號”的梗。

我們在度娘上搜索“8元保號”顯示了77500個結果,使用高級指令篩選出以這個作為文章關鍵字的信息後,剩下了1250個結果。雖然這個段子的傳播情況還不是很廣,不過從品牌經營的角度看,這種帶諷刺性質的梗還是需要適當地化解。

平心而論,這一波移動還真是躺槍。因為8元檔次的飛享作為移動入門套餐,與其它運營商的入門套餐相比確實誠意滿滿。畢竟這年頭什麼都漲,只有運營商的服務費在下降。

買流量考智商:電信/聯通真比移動便宜?

這個槽點的出現,僅僅是因為第二卡槽的爭奪所帶來的副產品。為了應對競爭,移動也推出了贈送流量、副卡、綁定寬帶等方式來增加客戶粘性,穩住自己在4G領域的地位。

見眾生

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輪迴的故事。

不久,移動的追趕者展開了新一輪衝擊,在業內頗有口碑的王曉初從電信調入聯通後,打出的其中一張牌就是與互聯網公司合作。

在資本以及產品方面與互聯網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其中最生猛的產品莫過於與騰訊合作的的大王卡,這種通過與國內頂尖互聯網公司合作提供定向流量的置換資源方式在2017年風靡一時。而根據聯通研究院公佈的消息,騰訊王卡的總用戶也達到了5000萬。電信也適時跟進,9月與阿里合作推出大魚卡,12月整合網易與百度的資源,使得網易白金卡與大聖卡也能用免流量使用對方的APP。

第二張牌就是推出不限量套餐主攻高端市場。這些年來,體量最靠後的那家一直是最敢於創新與突破的,處於領先位置的往往是靜觀其變,看到好的方式才予以跟進追擊,畢竟與互聯網合作以及不限量並沒有絕對的門檻,互聯網公司不會把自己綁定在任何一個運營商上,大體上還是在流量單價那裡做文章。

這似乎就是一個輪迴了,還是劇情大同小異的那種。當然,這裡不涉及任何的是非對錯,因為這就是商業。

其實,更重要的是國內電信市場已經沒有多少增量空間,任何一家運營商的發展意味著其它兩個運營商市場份額的下降。存量經營是個兩難問題,面對競爭對手以降低流量單價為武器的進攻,如果不跟進就意味著客戶流失,可是降價又可能是增量不增收,但是用戶的增長又不能貿然減少在網絡領域的投入。筆者在網絡上看到不少這樣的罵聲:某某簡直是行業的破壞者,十年如一日的低價模式,連累兄弟;或者是某某仗勢欺人,白送這個那個,拉低行業ARPU……呵呵,在一個存量市場裡面,上有利潤要求,下有工資盤制約,前有KPI考核,後有財務看管——這遊戲可太難了,真的。

破局

有人把希望寄託在5G上,但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雖然5G的標準已經擬訂得差不多了,部分地市也開始部署試驗網,但是用一秒鐘下載好一部藍光電影真的比用一分鐘下載好實用很多嗎?假如喬布斯定義的智能手機是3G/4G時代的主要應用載體,那麼在5G時代眾望所歸的又有什麼呢?難道還要用十年前的產品來撐場?假如是的話,那不也變成一個輪迴了嗎?

在以前,通信是一個有巨大需求的市場,運營商把網絡建好後就不愁收益了。而現在面對雲計算、5G、物聯網、VoLTE等一堆新技術,還不知道在哪一塊發力是好。與其等設備商告知,還倒不如親自下場探索或是投資相關產業鏈公司,例如移動就成立了終端公司、物聯網公司、政企公司等,這或許也是為發力5G做一種儲備吧。

未來是發展還是輪迴,我們還要繼續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