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去哪了?——75所中國高校博士畢業去向揭祕!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本文轉自學術志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該研究使用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了我國博士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就業去向分佈、就業單位分佈、就業地域分佈及就業行業分佈情況,並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中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

— 基於 2014 屆 75 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分析 —

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在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邁進,培養質量與發展質量的共同提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為培養質量和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生就業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博士生居於國民教育培養體系頂端,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這一群體的就業狀況和就業質量直接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已有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調查和研究大多集中在本科畢業生層面,專門針對博士生就業的研究相對較少,由於缺乏國家層面的、公開的統計數據,對博士生就業狀況的整體性分析尤為少見。

本文以最新公佈的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為分析樣本(文中分析樣本不足75所是由於部分高校缺失博士生就業相關數據所致),對博士生就業狀況和特點進行定量分析和總體研判,以期為未來我國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博士畢業生數與總體就業率

將代表性高校博士畢業生數按照[1,200]、[201,500]、[501,1000]及[1001,1600]的劃分原則分為四個區間,分別記為A、B、C、D,可以看出博士生培養規模與高校類型的對應關係

如圖1所示,

A區間的主要為藝術類、部分財經類、部分工科類院校,還有部分東部工科類、林業類院校和中西部工科類、財經政法類、農業類及師範類院校,這一區間院校的博士生培養規模相對較小,年均在200人以下,為“小規模”博士生培養單位;

B區間的主要包括東部工科類、師範類院校和中西部綜合類院校,這一區間院校的博士生培養規模年均在200人至500人之間,為“中等規模”博士生培養單位;

C區間的包括東部綜合類、師範類、農業類院校及西部工科類院校,這一區間院校的博士生培養規模年均在500人至1000人之間,為“大規模”博士生培養單位;

而D區間的均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博士生年均規模在1000人以上,為“超大規模”博士生培養單位;C區間和D區間高校是我國博士生培養的主體機構。

將博士生總體就業率(%)按照[80,90)、[90,95)、[95,97)、[97,100]的劃分原則分為四個區間,同樣記為A、B、C、D,可以大體反映博士生總體就業率與高校類型的對應關係。

從圖1中可知,總體就業率落入A區間的有湖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3所院校;

落入B區間的有陝西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5所院校;

落入C區間的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4所高校;

而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絕大部分高校均落入D區間。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圖1 代表性高校2014屆博士畢業生數與博士生總體就業率

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可以將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分為升學(包括國內升學和出國留學)、簽約就業、靈活就業和待就業四種類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具體就業去向分佈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總體而言,博士生就業去向具有如下兩個特徵:

(1)隨著學術勞動力市場的日漸飽和,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均要求博士畢業生具有博士後工作經歷,因此有相當比例的博士畢業生在國內或出國從事博士後工作

2014年,我國當年博士後進站人員有14964人(其中國際博士後497人),這些新進站博士後人員相當一部分是當年的應屆博士畢業生,其中部分東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博士畢業生從事博士後工作的比例較高。

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山東大學的博士畢業生進入國內博士後工作站的比例分別為16.03%、17.50%、11.05%和22.84%;比例超過10%的高校還有北京師範大學(10.47%)、中國石油大學(華東)(18.06%)、華東師範大學(10.2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18.93%)和西安交通大學(11.20%)。

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博士畢業生選擇出國從事博士後研究,比例最高的6所大學分別為北京大學(12.85%)、清華大學(9.80%)、復旦大學(6.49%)、山東大學(6.44%)、東華大學(5.76%)和浙江大學(5.26%),這六所高校均位於東部發達地區。我國的青年千人計劃等人才引進政策要求候選人具有國外留學經歷,這是促使博士畢業生出國從事博士後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2)藝術類、師範類高校靈活就業率普遍高於工科類高校。例如,靈活就業率居於前列的高校有中央音樂學院(17.85%)、北京大學(10.93%)和北京師範大學(9.01%);而靈活就業率居於末位的有西安交通大學(0.3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0.59%)、浙江大學(1.20%)、上海交通大學(1.89%)和華中科技大學(1.81%)等高校。

博士畢業生簽約單位性質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並結合研究需要,將博士畢業生簽約單位性質具體分為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單位、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其他企業)、部隊以及其他(包括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等8種類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簽約單位性質分佈情況如表2所示。總體而言,博士生簽約單位性質分佈具有如下五個特徵:

(1)財經、政法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顯著高於工科類院校。

例如,中國政法大學(26.35%)、西南財經大學(13.22%)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27%)的這一比例均顯著高於其他工科類院校。綜合類高校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呈現出“兩個極端”趨勢—— 一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相對較高,如中國人民大學(15.04%)、清華大學(10%)和廈門大學(9.50%)等高校;而另一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卻極低,位列分析樣本的最末端,如山東大學(1.39%)、浙江大學(1.28%)、復旦大學(1.09%)和中山大學(0.79%)等高校。

(2)高校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一個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畢業生進入高校就業,但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之間呈現出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師範類及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高校比例較高而部分工科類高校這一比例相對較低。

在樣本高校中,博士畢業生進入高校就業比例最高的4所高校分別為陝西師範大學(77.98%)、中南財經政法大學(72.39%)、中南大學(70.52%)和北京師範大學(68.02%),而進入高校就業比例最低的4所高校為上海交通大學(19.57%)、復旦大學(25.31%)、清華大學(30.40%)和浙江大學(34.11%)。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到高校就業比例低的一個原因是醫科類博士畢業生規模較大。例如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博士畢業生有1320人,其中醫學類有462人,佔35%。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3)平均而言,近一成(9.60%)的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科研院所就業,但在不同類型高校之間呈現出較大差異性

博士畢業生進入科研院所就業比例最高的4所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25.70%)、中國海洋大學(18.47%)、中國農業大學(16.98%)和北京大學(15.94%);而該比例最低的4所高校分別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3%)、上海財經大學(2.08%)、復旦大學(4.50%)和中山大學(4.77%)。

(4)大學中若設有醫學院,則這些高校博士畢業生到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較高。

例如,中山大學(47.69%)、上海交通大學(40.86%)、復旦大學(39.75%)、浙江大學(20.19%)、山東大學(19.65%)等高校這一比例均較高。這一方面反映了醫學類博士招生規模比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醫學類博士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其專業吻合度非常高。

(5)企業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另一主要渠道。

平均而言,約有近兩成(18.34%)的博士畢業生進入各類企業工作,但博士生選擇進入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類企業。財經類、工科類高校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師範類高校這一比例則較低。例如,上海財經大學(34.38%)、中央財經大學(33.83%)這一比例均超過30%;天津大學(32.60%)、浙江大學(31.19%)、清華大學(29.20%)、上海交通大學(28.34%)等高校這一比例也在30%左右;而北京師範大學(5.96%)和陝西師範大學(3.70%)這一比例則較低。

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域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並結合研究需要,將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域分佈具體劃分為北京、上海、廣東、其他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等6種類型。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就業地域分佈情況如表3所示。總體而言,博士生就業地域分佈呈現如下四個特徵:

(1)博士生就業地域分佈呈現明顯的“屬地就業”特徵。

例如,北京大學(52.03%)、清華大學(56.10%)、中國人民大學(52.21%)、中央財經大學(58.82%)以及中央戲劇學院(70.00%)等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就業的比例均超過50%;上海交通大學(68.12%)、東華大學(57.50%)和上海財經大學(45.29%)等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在上海就業的平均比例也超過50%;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畢業生選擇在青島就業的比例達到60.69%;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選擇在陝西就業的比例達到57.14%。

西部高校博士畢業生絕大部分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印證了博士生具有“屬地就業”的特徵。例如,四川大學博士畢業生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高達71.53%;蘭州大學博士畢業生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也達到近60%。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2)東部高校博士生就業地域主要集聚在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北上廣等特大型城市。

例如,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生在東部發達地區就業的比例為79.22%,天津大學這一比例達到87.40%,上海交通大學這一比例達到85.54%,山東大學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9.57%。

(3)儘管博士畢業生就業的地域分佈呈現出屬地就業的特徵,但同時其就業也呈現比較明顯的

“溢出”效應

由於中西部地區自身培養博士生的規模較小,因此這些地區也比較積極地從東部發達地區引進博士畢業生,而隨著東部地區學術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相對飽和,很多博士也主動選擇到中西部地區尋求發展。北上廣高校當中,博士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比例最高的依次是北京師範大學(30.71%)、北京科技大學(28.77%)、中國政法大學(22.64%)、中國人民大學(14.60%)、上海交通大學(13.05%),等等。

北京大學的一個課題組在進行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調研時,不少中西部高校提出,他們無法吸引到其他地區的博士人才,因此希望能夠擴大本地區的博士生培養規模。從本文的分析結果來看,這一觀點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確。

事實上這些地區的高校可以利用博士就業的溢出效應,引進東部地區研究型大學的優秀博士畢業生。部分東部高校博士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甚至超過到中部地區就業的比例。例如,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13.28%)明顯超過到中部地區的(7.50%);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呈現出類似的就業區域分佈特徵。

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

受數據可獲性限制,本文僅以國內6所教育部直屬研究型大學為例,對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進行分析,就業行業劃分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標準執行。具體行業分佈情況如圖2所示。總體而言,博士生就業行業分佈呈現如下四個特徵:

(1)教育、科研行業是吸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主體。

這六所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教育、科研行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北京大學(66.25%)、清華大學(60.90%)、上海交通大學(34.53)、南京大學(70.50%)、西安交通大學(60.27%)、復旦大學(27.44%)。這一發現與此前調查結果相類似,表明我國博士就業行業分佈與我國博士生培養目標基本相吻合。

(2)設立醫學院的高校中,博士畢業生去醫療、衛生及生物醫藥行業的比例相對較高。

例如,復旦大學博士畢業生中從事醫療衛生相關工作的比例高達53.89%,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從事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相關行業的比例為42.59%,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從事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比例也達到19.42%。

3)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在政府機構、公共部門及社會組織等行業就業的比例較高,而工科類院校這一比例相對較低。

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這一比例分別為8.59%、10%和8.40%,而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這一比例分別為1.44%和1.34%。

(4)隨著博士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展,博士生的職業選擇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選擇進入非學術性行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較小

從分析案例高校實際情況來看,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選擇還包括金融/銀行/保險業(3.91%)、廣告傳媒/文化藝術體育/出版印刷業(2.97%)、加工製造業(2.50%)、管理諮詢/商業服務業(1.09%)、房地產/建築建設業(0.94%)以及消費零售/貿易/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0.94%)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工科類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製造業、電熱力/燃氣/水生產供應業、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及金融業等行業的比例相對較高。

博士去哪了?——75所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去向揭秘!

圖2 六所代表性高校2014屆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情況

結論與政策意蘊

從就業去向分佈來看,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為博士生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且東部高水平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流動站的比例相對中西部而言更高。

這從博士後基金資助情況可以反映出博士後規模和水平的區域差異,據不完全統計,西部地區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比例連續多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基金申請人數逐年下降,難以有效發揮吸引博士後研究人員為西部等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作用,穩定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隊伍成為國家面臨的緊迫任務。

我國博士後政策實施近30年來,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產生很多優秀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繼續做大做好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招生、資助和配套管理是未來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西部地區在資助強度和資助規模上要適當傾斜,以充分發揮博士後制度對於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和輻射作用。

從就業行業和單位分佈來看,儘管教育和科研行業依然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主體,但博士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選擇進入非學術行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較小。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未來各個領域,特別是科技、教育、醫療衛生、信息、管理等各個領域和行業均非常需要博士畢業生髮揮知識創新的重要作用,而這需要高質量的博士生培養作保障,因此,未來需要繼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博士生質量保障體系和治理體系,對博士生教育進行綜合改革,逐步做好準博士的分流和淘汰,嚴把博士質量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智力資本。

從就業地域分佈來看,總體而言,博士畢業生在畢業院校所屬省份就業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50%,有的甚至接近70%,因此對省級政府部門而言,對博士生教育的投入是物有所值的

很多已有研究均表明,博士生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博士生教育對於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就高校層面而言,中西部高校自身博士生培養規模較小,其培養能力也相對較弱,這些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博士畢業生的區域流動傾向和“知識溢出”效應,加大引進博士人才的力度,提高師資水平,為進一步發展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礎。

面對博士生在就業方面呈現出的這些新特徵,未來我國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點應立足於提升培養質量和發展質量,相關工作部門應幫助博士生做好就業準備,培養單位應提供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博士生教育,以努力促進博士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度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數據中心.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3)[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9.

[2] 汪棟,曾燕萍. 我國博士生就業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 2014(17):19-25.

[3] 2014 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EB/OL].[2015-05-10].http://www.ncss.org.cn/tbch/2014jqggxbysjyzlndbg/.

[4] 2014 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招收情況統計數據[EB/OL].(2015-04 -16). http://res.chinapostdoctor.org.cn/BshWeb/info.shtml?id=9fbff807-7f3c-4dda-907d-5240c760374c.

[5] 範巍,蔡學軍,成龍. 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與趨勢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7):79-8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EB/OL].(2013-10-23).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7] 趙延東,鄧大勝,馬纓,等. 博士畢業生就業取向如何[J].中國人才,2010(4):73-74.

[8] 顧劍秀,羅英姿. 是“管道的洩露”還是“培養的滯後”———從博士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反思我國博士培養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46-53.

[9] 沈文欽,王東芳,趙世奎. 博士就業的多元化趨勢及其政策應對[J].教育學術月刊,2015(2):35-45.

[10] 趙世奎,沈文欽. 博士就業的多元化與我國博士教育目標定位的現實選擇[J].教育與職業,2010(9):14-16.

[11] 佳歡.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實施專項計劃傾斜資助西部地區博士後[N].中國青年報,2015-04-15(4).

[12] 許士榮. 我國博士後政策制定的漸進主義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5):7-12.

[13] 李鋒亮,袁本濤. 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匹配關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3):78-84.

[14] 袁本濤,王傳毅,馮柳青. 基於協整理論的我國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科技協調發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3(9):33-41.

[15] 高耀,張琳,顧劍秀. 中國省域研究生教育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協調度雙層次因素分析與綜合評估———兼論促進區域研究生教育佈局優化的可能路徑[J].復旦教育論壇,2013(3):20-29.

[16] 顧劍秀,羅英姿. 美國博士職業發展———基於三次畢業博士職業發展調查的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5(4):106-116.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臺回覆【Endnote禮包】【Origin禮包】即可領取相應Endnote安裝包Origin安裝包!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