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喚來七都兩百鄉賢,助力溫州高質量發展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七都溫州中心效果圖 圖片來自網絡

時間割不斷親情,

空間阻不絕鄉誼。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6月27日和28日兩天,200餘位全球各地溫州鹿城七都籍工商界、科技界、人文界等領域的鄉賢,懷著“家書”,啟程奔赴家鄉七都。

他們共敘鄉親情意,共鑑家鄉聚變,於6月29日舉辦溫州首個鄉賢聯誼會成立大會等活動,為溫州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七都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繁華溫州稀貴的城中島,現共有26500名七都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分佈在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七都鄉賢 “財智”雙全,他們中既有成功的企企業家,又有在文化、藝術、科學、醫療領域頗具建樹的專家學者。如收購全球最大的啤酒及飲料標籤印刷企業依洛庫瑪的著名企業家黃素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翁玉林、中華眼科學會副主席瞿佳教授、著名書法家陳忠康博士等,都是七都人。並且,七都籍新生代鄉賢人才輩出,高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潔、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黃家靜等年輕的金融家都是七都人。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七都風光 嚴豔影 攝

鹿城七都街道為了進一步凝聚鄉賢力量,全力幫助、支持籌建鄉賢聯誼會,併發出了一封家書——《在外鄉賢,七都邀您走歸眙眙!》 :故鄉永遠是在外遊子最大的牽掛,亦是情之所依、心之所寄的最美家園。猶記得,甌江橋頭辭故里,幾番風雨闖遠洋,終成世界公民……今七都大地,春風化雨,萬物生長。從樟裡文化村到前沙村的‘花海經濟’,從溫州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到田園綜合體,沿著七都大道一路沿線發展,高樓雄起,幽居鋪地。市民樂享田園低碳慢生活,島民創富驚喜多,七都發展之勢銳不可當。望四海七都鄉賢、企業家,同心同德,撥冗蒞臨。藉此一會,暢敘鄉情友情,青梅煮酒,凝聚共識,共舉項目、共興七都,共話家鄉發展之大計。"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七都籍著名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翁玉林教授回鄉探親 圖片來自網絡

家書激起了眾多在外七都人的濃濃鄉情。“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來臨之際,家鄉成立溫州首個鄉賢聯誼會,讓在外打拼的七都精英們能榮歸故里,助推家鄉發展,我覺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浙江浩博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鬍龍妹表示,她將帶高科技項目迴歸。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七都燈塔 封旭攝

東莞中南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振南說,“希望這次鄉賢聯誼會成立,能凝聚海內外七都人力量,為家鄉今後的發展做更多貢獻。”夏振南是七都樟裡村人,1985年赴香港創業,如今其公司主要在廣東發展。近年來,夏振南每年清明節都會回七都,他說家鄉的變化十分巨大,不但路變寬了,綠化變好了,而且文化味濃,既宜商又宜居。

七都街道黨工委書記葉恆堅說,新鄉賢在鄉村建設中有著特殊作用,也是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請鄉賢、企業家回家鄉考察,搭平臺、建舞臺,進一步增強其回鄉投資、創業興業的決心,發揮鄉賢的更大作用,一起助力溫州實現更平衡、更充分、更全面的發展。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陳輝 攝

評論

高質量發展,鄉賢文化是種力量

一封新家書,兩百新鄉賢。小小七都,把遊走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七都人的鄉愁,“勾”了出來。

鄉情的魅力如此。而基於鄉情的新七都,今天本身的發展魅力,也是足夠“勾魂”。今天的七都,那麼美,那麼魅,從七都走向世界角角落落的新鄉賢,想見證,想分享,想參與建設與發展,這種傳統血脈與現代文化的“基因”契合,促成了中國著名僑鄉、溫州繁華城中島的新盛事。

煮酒話盛世,鄉音道七都。改革開放四十年,七都從一座小小的沙洲島嶼,長成了省級“生態鎮”,長成了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背後離不開鄉賢達人的情感支撐和財智支持。走出去的26500名七都僑胞,是與七都形影不離、相得益彰的一道風景。走出七都的七都人,以七都為傲。留在七都堅守與建設的七都人,以走出去的鄉賢為榮。七都是所有七都人的起步之地,也是魂牽夢縈之地。七都人不管在哪裡,都在共同建設,共同分享。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溫州,是走在時代潮頭的一個群體,那麼七都便是溫州四十年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而今的七都,與溫州共發展,與時代共奮進,再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站在了新時代的潮頭。百尺竿頭,謀求更進一步,尋求更大發展,七都乃至溫州的發展離不開新一代鄉賢的出謀劃策,也渴望新鄉賢的科技、金融等新資源的助力。

一封家書,脈脈鄉情,卻又像新時代再立潮頭的急急令。一聲呼喚,遊子歸來。不論是名聞遐邇的企業家,還是各行各業的名家大家,都約在今天回家,把酒話鄉情,舉杯話發展。

鄉情鄉愁是紐帶,鄉賢是力量。把新鄉賢匯聚起來,把鄉賢的資源整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把鄉賢文化的力量凝聚起來。這是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時代發展的創新。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歷史時期,在溫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尋找新鄉賢文化與新時代發展一脈相承的價值與價值觀,整個溫州乃至中國社會,都在探索鄉賢文化的復興之路。這也正是新鄉賢文化被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的關鍵所在。

讓新鄉賢參與到鄉鎮的建設與發展中來,用鄉情作紐帶,用發展作姿態,用分享作形態,共發展、共治理、共建設、共分享。七都在新鄉賢文化的探索上,再次與溫州一起,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溫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鄉賢達人反哺桑梓的動人故事從未間斷過。溫商走遍世界,未必個個都會葉落歸根,但情繫溫州、魂歸故里的鄉情,卻是濃到化不開的。家鄉好,才是真的好。

我從七都來,我是七都人;我從溫州來,我是溫州人。這是溫州鄉賢文化最具力量的特徵。把新鄉賢文化營造起來,既是溫州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溫州新鄉賢情感寄託的需要。七都一封家書喚回新鄉賢齊齊歸,便是最好的印證。

助力是相互的。當新鄉賢的情感與傳統家園的發展,找到了精神默契的機緣點,便能譜寫出詩畫般相得益彰的美好。

(本報評論員)

一封家书唤来七都两百乡贤,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