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登封王城崗對應爲夏都「陽城」,那同時期的「陶寺」和「石峁」應該對應爲什麼?

華夏先秦史

河南登封王城崗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定位的是早期的禹、啟之都,時代較早。洛陽二里頭文化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定位的是夏都中晚期的都城遺址。這兩個遺址與歷史文獻記載的時間、空間都相符,所以可能性很大。

陶寺,時間早於王城崗與二里頭,且文化類型與一河之隔的中原地區很不一樣,時間與歷史文獻的比照,很可能是堯舜之都,有待驗證。

而石峁,處於陝北黃土高坡,遠離中原文化區,出土的文物印歐草原特徵明顯,很顯然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對照文獻來看,很可能是鬼方(獫狁、犬戎)的遺址。











柱下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思索良多。談到考古學,不僅僅是要進行考古發掘與整理,更多的是要還原當時的社會歷史,那麼對於考古發現的社會性質,或者說是族屬的判定也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針對題目提到的問題,我就自己所掌握的淺薄的知識做以回答,希望大家踴躍討論。

首先,我們來說“陽城”,一般來講,大多數的觀點還是認為登封王城崗為禹都陽城,但是在中國的地名上,稱為“陽城”的也頗多,我們不能僅僅從名字上認為此陽城就是彼陽城。登封王城崗城址,可分為大城和小城,其中大城城牆和城壕的使用年代相當於王城崗龍山文化第三期,正在夏紀年範圍內,我們可以認為,這裡便是禹都陽城。但是,現在又有一種觀點,在沈長雲先生的文章中,他認為禹都陽城應位於濮陽一帶。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那麼在當時的黃泛區主要是位於河濟地區,也就是濮陽一帶,當時這個地方沼澤眾多,多有水患,從地名來看,多為崗、丘等,均是地勢較高的地方生活著古人類,那麼這個地方很有可能是大禹治水的地區。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濮陽又名帝丘,這裡的帝指的是顓頊,而夏后氏則是顓頊的後人,那麼夏都位於此地則也不足為怪。


其次,我們再來看陶寺。近幾年,陶寺的考古工作做得非常多,並且發i西安了大城、墓葬,還有一個目前不知道具體用途的像祭壇一樣的遺蹟現象,也有人認為這是天文臺,當然具體的我們不做討論。我們來看陶寺的族屬,從考古與文獻材料綜合來看,我們認為陶寺應為陶唐氏族群,並且陶寺應為堯都。

首先,陶唐氏堯的年代應為公元前2297年,而陶寺文化碳十四測年的數據多集中在公元前2400-前1900年,這兩個年代上大致的吻合的。其次,從過陶寺遺址的文化內涵,我們發現這個時期使用陶寺、彩繪器、木器、漆器等,還建造了宮殿、城垣等,墓葬形制等級明顯,這些均體現了當時社會等級的分化,我們從這些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與文獻中記載的堯舜時代的特徵十分接近。再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陶寺所處的位置正是陶唐氏堯的重要活動地區以及堯都平陽所在地區。因此,陶寺應為堯都平陽。


再次,就是近幾年也比較火熱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石峁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頭城,並且是最大的史前時期遺址,可謂震驚。我們仔細觀察石峁遺址發現的陶器、玉器、彩繪等現象,與上面提到的陶寺文化不無關聯,兩者之間曾有過密切的交流與互動,但是否是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我們不得而知。至於石峁的族屬,目前還不甚清楚,有待進一步發現與研究。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陶寺和石峁應對應夏朝的哪個都城,說法我不是很贊同,只是就王城崗、陶寺和石峁做了單個分析,希望大家展開熱烈的討論。


北大爐爐

陶寺要早於二里頭文化200年,和二里頭沒有直接的承接關係,中間還有個東下馮類型。

陶寺早期社會6座王級大墓,隨葬品制度很統一,規制一致。中期和早期沒有直接承接關係。

石峁是來自北方的,後期受到老虎溝文化影響,和朱開溝有一定關係,可能是遷徙了。

具體堯舜等的研究還要等後續研究成果。目前看來是越來越接近了,輪廓越來越清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