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搭架子”,是戲曲表演時由幕後答話或聲音效果所表現的常用舞臺手法,在劇本上多標以“內答”“內應”“內打更介”“作風聲介”“戰鼓聲”“馬嘶聲”等舞臺提示。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傳統戲裡“搭架子”有時用在“先聲奪人”的出場設計中,戲曲人物先自舞臺幕後唸白,然後再開始出場。有時用聲響“搭架子”,如聽到輕敲幾下大鑼的“打更”聲。也有以戰鼓聲表示舞臺以外的戰鬥或追兵等,在《獨木關》的“病房”一場,薛禮三番兩次聽到遠處聲響,這是外邊激戰正酣,而慘烈廝殺場面只需用急促的鼓聲表示就可以了,俗稱“鼓架子”。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李逵探母》

“搭臺子”通過後臺配合發出的說白、演唱或聲響,來表現此時的劇中情境。比如很多劇中有舞臺角色招呼渡船、後臺船伕作答,自然表示到了河邊。在《李逵探母》劇中,嗜酒的李逵回家途中聽到吆喝聲:“好酒啊,哦——!”這是賣酒郎在後臺“搭架子”。類似的有很多,像後臺有人發出“哈哈哈——”的笑聲,或是成人發出“喂——呀——”、嬰兒發出“哇——哇”的哭聲等,均是“搭架子”。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打漁殺家》

“搭架子”對配合表現人物性格及其心情非常有用。京劇《打漁殺家》中,女兒肖桂英在家焦急等待爹爹肖恩,舞臺上唱四句[西皮原版],此時胡琴伴奏的“過門兒”里加入“搭架子”,後面傳出眾衙役打肖恩四十大板的呼叫聲“一十,二十……”,把肖恩公堂受打情景交代給觀眾,凸顯了肖桂英擔憂焦慮惆悵的心情。而在《黃鶴樓》中,張飛怨恨諸葛亮讓劉備過江涉險,幕後一句搭架子:“走啊!”突出了他要找孔明算賬的急憤情景,這對人物的心理描述非常到位。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烏龍院》

後臺“搭架子”方便營造街談巷議的繁雜場面,比如京劇《烏龍院》中,宋江前往烏龍院路上有街坊四鄰議論紛紛;《將相和》中藺相如聞聽府外眾人談笑嘲諷之聲,這些都是通過觀眾的聽與想象,表現了熙熙攘攘一大幫人交頭接耳、評頭論足的場面。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草船借箭》

“搭架子”不需要其人登場,化繁為簡,顯得非常簡潔便當,比如《草船借箭》諸葛亮和魯肅舞臺上穩坐船內歡談,後臺有曹操與曹營兵將的對話“搭架子”,就不必讓曹操與曹將出場站臺,這樣反而覺得畫蛇添足。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霸王別姬》

而在《霸王別姬》的“四面楚歌”中,後臺“搭架子”哼唱表現遠處歌聲幽咽,反襯得舞臺上形單影隻,反差更顯強烈。如果讓一幫人烏壓壓登臺大合唱豈不大煞風景?!其空曠淒涼的意境反而蕩然無存。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四進士》

“搭架子”的幕內答話者有時為出場的劇中人,此類答話由扮演者本人擔任,如《武家坡》中王寶釧的內白;《四進士》中楊素貞的內白“異鄉人好苦哇”。有的“搭架子”由後臺專人擔任,或由同劇其他演員兼任,聲音效果則由樂隊擔任。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武家坡》

“搭架子”將一些不必要、可有可無的人物推到幕後,儘量在舞臺上“精兵簡政”,減少冗員,以保證主要角色有充分馳騁舞臺、發揮技藝的餘地。比如曲劇《小姑賢》中誇獎惡婆婆唸經的鄰家大娘以及《武家坡》的鄰居大嫂,這些都是三兩句話過渡劇情的臨時配角,不必扮戲出場。

不知道這個戲曲行話,你敢聲稱自己是戲迷麼?

▲《打嚴嵩》

特別是《打嚴嵩》這出戏,若讓嘉靖皇帝出場,則需加上一大批內侍、朝官,那得增加多少僅為擺場面、可有可無的人物啊?

“搭架子”化繁為簡,符合戲曲“虛擬性”的藝術特徵,保留了傳統舞臺原本的優良基因,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上場人物,避免了人、財、物的浪費,可以很方便地表現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和情境,是節儉而又有效加快表演節奏的巧妙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