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產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

現代社會穩定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社會結構就是中產的存在。整個社會像個橄欖球型,兩邊少,中間多,並且整個社會的福利向中間傾斜,中產的重要作用就是整個社會的基石,能保證這個基石的穩定,也就確定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

當前中國處於一個轉型期,主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社會富有階層數量迅速出現。但是,可以非常典型的發現,根據官方的說法,中國的中產雖然絕對數量遠遠超過富有階層以及貧窮階層,但是中產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不給予認可,甚至把自己稱為“中慘階級”,罵人都罵:你才中產,你全家都中產。正因為如此,中國的中產的破產的危機感非常沉重,甚至超過很多發達或者同類型國家的水平。

這種危機感主要體現在對未來的不確認性以及對當代社會的無法肯定性。具體表現就是今天時時刻刻都在考慮未來的教育、醫療、養老,今天工作的成長、職務的提升、工資的水平。當未來已來的時候,想到的是更加遙遠的未來。由於生活在極度焦慮中,相鄰或者同事朋友之間很難建立信任,彼此的差距特別容易被放大,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天雖然都在辛苦工作,但總覺得要被社會拋棄,或者輸在了起跑線之後。

近日,韓寒一篇評論在微博網間火了起來。

中國的中產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

韓寒表示,他是極討厭這種標題的,他覺得這是在販賣焦慮,甚至是在製造恐慌。對於文中“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的觀點,韓寒認為,“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在西方一些國家,中產階級與其說是用金錢來判斷他們的身份,不如說是一種對生活的感覺,包括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對社區的貢獻,對國家所有環境的意見和態度。所以,很多藍領工人也可以稱為是中產,因為在勞動至上的社會里,他們的地位和所謂的白領、金領地位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工作職能差別。所以你會看到整個社會不會因為隔壁比我多了一輛豪華車而進行無畏的攀比,不會因為孩子身上多了一件奢侈品而坐立不安。恰恰相反,國家鼓勵中產多為社會做貢獻,通過在社區服務,對國家政策的鞭策體現自己的價值。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同樣看到是一張華人的臉,生活在其他中產穩定的國家,他們的笑容,生活態度,方式,思想都是那麼的陽光,自信。

然而這一切,在中國,傳統告訴我們,這是不可以的,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基本條件怎麼能輸給鄰居、輸給同事、輸給同學、甚至輸給路上的陌生人。輸贏觀在孩子從託兒所讀書的時候就奉為圭皋日日加持。我們甚至無法理解一些國家一而再將企業員工的法定工作時間減少,甚至立法約束加班的行為。因為有錢不掙,這不傻麼?

中國的中產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

《摩拜創始人創始人套現15億》的文章恰恰就是這樣的一篇令人產生永遠技不如人,我不如你的令人深感世界坍塌的末日感。這樣的場景下,如何能夠鼓勵中產掏出一些時間去主動為社會做些志願者或者服務工作呢?因為那叫浪費!浪費我的時間,浪費我的光陰,更浪費我的生命!

浪費了這麼多,你給錢麼?

每逢佳節本應該是全家團圓,現在變成同學,親戚鬥窮比富的場合,結婚的時候滿身佩戴的金銀珠寶、陪嫁迎娶各種房產證,汽車鑰匙,聽到周圍嘖嘖稱讚的時候內心那種比天高的滿足感,何嘗不是這樣的中產焦慮症的表現?

創業不是為了人類技術的進步,而是為了那些可以變現的鉅額財富,一陣風來的時候,豬都可以吹上天,而不在乎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巨大浪費和混亂。這也何嘗不是這樣的中產焦慮症的表現?

很多社會學家,將中國中產的中產焦慮歸結為收入分配不合理。所以提出來從貧窮想中產轉化,中產向富餘轉化的收入階梯理論。但我認為,中國中產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收入分配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因為收入再多也不嫌棄多。在東西差距、南北差距說不定是永遠存在;城鄉差異也將長時間帶來社會矛盾的當前,其根源是橄欖形社會構建的基礎社會思想匱乏的問題。缺乏認同感,不知道回饋社會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價值和道理;缺乏社會主要模範群體,沒有榜樣的力量;而法律在此時也沒有跟進,對願意體現中產力量的社會行為沒有給予認同和法律的支持。而這背後的公民文化提升更是不可忽視的一股總力量。


竊認為,這才是中國中產的大問題,也是中國走向未來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