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阿富汗被稱爲帝國墳場?

一t一

對於阿富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個貧窮落後的中亞內陸小國,在一個多世紀裡,先後有英、蘇聯和美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大國也不能將阿富汗馴服。

1839年至1919年,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了和沙俄為爭奪中亞的控制權,先後三次發動了對阿戰爭,不過,都敗給了阿富汗。

1979年,蘇聯為了實現在阿富汗的利益,發動了持續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在這場持久戰中,蘇聯耗資200多億美元,傷亡近5萬人,損失慘重。最終,蘇聯於1988年撤離阿富汗而草草收場。

2001年,本拉登製造了911恐襲,美國以“反恐”為由,出兵阿富汗。這場持續十幾年的戰爭最後的結局仍是美國撤兵退場。

阿富汗長期都處於戰亂動盪之中,聯合國最新消息顯示,2018年前三個月,阿富汗境內的反政府武裝襲擊、軍方清剿行動等各類武裝衝突共造成了2000多名平名傷亡。

按理說,阿富汗如此貧弱,而且內部混亂不堪,外來勢力很容易攻破阿富汗的防守,何況是像英蘇美這樣的世界大國。可是,阿富汗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這些外來的大國勢力在它面前也只能抓耳撓腮,乾瞪眼。

難道,阿富汗真的有真主的庇佑?它為何能將這些大國一個個拖入泥沼?

雲石君將從地緣角度來做分析。

阿富汗深居亞洲內陸腹心地帶,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500萬。從東北橫貫西南的興都庫什山脈,將東亞和南亞從地緣上分割。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四,僅有以馬紮裡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和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為低地平原地形。阿富汗是大陸性氣候,全年乾燥少雨,環境惡劣,境內可開發土地有限。

而深居內陸的阿富汗,沒有任何出海口,周邊被高原、山脈、荒漠團團包圍,十分閉塞。

另外,阿富汗與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地帶都相距較遠。雖然,東邊近鄰華夏文明,但也只是和遠離華夏文明核心區的新疆有相對較近的關聯。北邊更是難以承接以東歐為核心的俄羅斯文明。南邊與以恆河為核心的南亞文明又有阻隔。在西邊,雖然緊挨著伊朗,但距離以新月沃地為核心的伊斯蘭文明還是相距甚遠。這種格局決定了阿富汗難以有效的接收其它主要文明的輻射。

內部地緣實力非常有效,外部又難以受到其它文明的影響,註定了阿富汗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

不過,就是一個這樣自身條件惡劣的國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大國爭得頭破血流呢?

這還得從阿富汗的地緣格局說起。阿富汗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處於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地帶。這種中心位置決定了其會淪為其它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區。任何一方地緣勢力,若能佔據阿富汗,便有了通道向其他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進而威脅到這些地緣勢力。

這就很容易理解,貧弱的阿富汗自古以來成為各大地緣勢力的逐鹿場。

由於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所以在農耕時代,這裡成為伊斯蘭文明的範圍;而到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阿富汗展開爭奪。兩次世界大戰後,日不落帝國解體,英國勢力退出,俄羅斯便成為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農耕時代,阿富汗是伊斯蘭文明的控制範圍。到了近代,英國想依靠阿富汗將影響力從南亞向北擴散,而俄羅斯又想以阿富汗為跳板,從北亞和中亞向南擴展。不過,因為地緣關係上的疏離,使得伊斯蘭,或者是英國、俄羅斯,難以大強度的對阿富汗施加影響力。

雖然,伊斯蘭將阿富汗納入自身勢力範圍,也僅侷限在文化上,但是,在政治上,伊斯蘭本身長期四分五裂,很難控制這個邊緣板塊。

對英國而言,雖然有南亞作支撐,不過其本部核心勢力遠在西歐,這種地緣極度疏離決定了其很難將自己的影響力輻射到阿富汗這個內陸之地。

而俄羅斯由於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核心區位於東歐,決定了由西向東,由東歐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中亞遠離東歐本部,又偏離了俄國矩形國土的方向,阿富汗更是相距俄羅斯甚遠,更加遠離俄羅斯的地緣主軸,難以有效受到俄羅斯的地緣影響。

而70年代的蘇聯,處於俄羅斯文明鼎盛時期,蘇聯出兵阿富汗,希望通過對該地區的掌控,來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雖然,蘇聯可以用無力輕而易舉摧毀阿富汗,不過由於非常疏離的地緣關係,阻礙了俄羅斯文明輻射影響力的作用,減弱了俄羅斯的控制力。阿富汗如此貧弱,在經濟上難以與俄羅斯有效融合,更多的需要俄羅斯的經濟補貼。而文化上,阿富汗深受伊斯蘭文明的影響,與俄羅斯文明融合更是不易。如此一來,蘇聯只能通過政治軍事的高壓政策,來控制阿富汗。

但是,像政治軍事這樣的高壓政策,就是一根大棍子,鞭策力強,但容易讓人疼,沒有經濟文化這樣的胡蘿蔔的激勵,阿富汗的反抗情緒自然不低。

而以山地為主的地緣結構,也大大削弱了蘇聯控制阿富汗的力量。

就算阿富汗難以同化,不過以蘇聯的實力,只要肯投入資源和時間,也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不過,阿富汗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其它大國勢力不願意看到其落入蘇聯之手,比如中國和美國。

當時,中國雖然國力不濟,但好歹是世界一流地緣大國,只有多花時日,就有將地緣實力變現做大做強的可能,再說,中國還是中亞的近鄰。而遠在西半球的美國,雖然地緣關係十分疏離,但它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雖然,此時的中美不能直接干涉阿富汗,但側面施加影響力還是可以的。美國向阿富汗大量輸入了美金和武器,用於阿富汗土著勢力抵抗蘇聯。而本拉登這樣的伊斯蘭勢力以意識形態的方式也在趁機而入。

美、中、伊對阿富汗的援助雖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牽制了蘇聯,再加上蘇聯本身內部的各種矛盾,致使蘇聯撤退阿富汗狼狽退場。

阿富汗的特殊的地緣條件,以及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共同決定了任何一方外來勢力入侵阿富汗都不會取得絕對的優勢,相反,還要被長期耗在這片貧瘠之地,被拖入“帝國墳場”的深淵。

而本拉登以阿富汗為根基後,發動了911恐襲後,美國進軍阿富汗。就算這時,世界上再無可以抗衡美國的國家,美國也有超強實力遏制中、俄、伊等周邊勢力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的情況下,美國依舊沒能取得對阿富汗的最終勝利。

那麼,為什麼美國要攻打阿富汗?為什麼美國也難逃“帝國墳場”的噩夢?


雲石君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乃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

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

從蘇聯人、英國人直到2000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大帝,眾多外來的征服者們,都成為興都庫什山的匆匆過客❕


歷史上,沒有一個外來征服者能長久的留在阿富汗,近處以來,兩大疆域最廣闊的強國~~英國、蘇聯均不能成功染指阿富汗❕

美國已經在阿富汗耗了11年,戰事依然懸而未決❕

美國在付出了2871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的代價之後,終於決定撤軍1❕

隨著奧巴馬政府上臺以後,美國忌憚於大英帝國、前蘇聯在阿富汗師老無功的前車之鑑,越來越急擺脫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

“帝國墳場”的傳說不脛而走,越炒越熱,不但在全球媒體、學術圈頻頻提及這個這個名詞,網絡上也越傳越神❕

如今,美國似乎即將成為這個“帝國墳場”中最新的一員❕

從古至今,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而今的美國,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還把對方拖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色帝國~~蘇聯❕


阿富汗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被無數次征服和佔領❕

但歲月更替,曾經征服過阿富汗的帝國一個接一個地落幕,阿富汗也贏得了“帝國墳場”的名號❕


四都火雞

通常指阿富汗。“帝國”不一定指君主制國家,而是象徵勢力強大的國家“帝國墳場”這個名號早就有了。帝國墳場真正的意思是一旦敗走阿富汗就將迎來帝國的衰落。從古至今,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而今的美國。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還把對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色帝國蘇聯。

1 歷史上企圖吞併阿富汗的國家

1. 波斯帝國統治時期(前6世紀中期-前330年)

2. 亞歷山大帝國統治時期(前330年-前312年)

3. 塞琉古王國統治時期(前312年-約前250年)

4. 巴克特里亞王國(約前250年-約前135年)

5. 大月氏、 大夏、 罽賓(前2世紀-8世紀)

6. 貴霜王國(公元1世紀-3世紀)

7. 薩珊王朝統治時期(3世紀-5世紀)

8. 嚈噠(5世紀-568年)

9. 西突厥汗國統治時期(568年-660年)

10.大 唐帝國統治時期(660年-710年)

11. 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710年-822年)

12. 塔希爾王朝統治時期(822年-873年)

13. 薩法爾王朝統治時期(873年-900年)

14. 薩曼王朝統治時期(900年-962年)

15. 伽色尼王朝(962年-1151年)

16. 古爾王朝(1151年-1215年)

17. 花剌子模統治時期(1215年-1220年)

18. 蒙古帝國和 伊利汗國統治時期(1220年-1337年)

19.克爾特王朝(1245年-1389年)

20. 帖木兒王朝(1389年-1507年)

21. 莫臥兒帝國和波斯 薩非王朝統治時期(16世紀-1747年)

可以看到,所有亞洲地區的強大帝國都曾統治過這裡,但都沒有長久。沒有一個帝國能支配這個地區,頂多一時佔領。

在西方歷史上號稱千古一帝的亞歷山大大帝當年在這裡也被游擊隊打的灰頭土臉最後不得不通過聯姻的方式才穩定了當地。而且有說法是在這裡受傷,後來惡化導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的。

中 國曆史上最強盛的大唐也僅在這裡站住了50年,阿富汗對唐朝很重要,在大航海時代以前,阿富汗是出中國西域的第一個落腳點,北邊就是匈奴、 柔然、突厥等缺 乏鐵器的遊牧民族行國,南邊是 孔雀帝國或者蒙古人的莫臥兒帝國,西邊就是通往波斯和 大食的道路。富饒的羅馬帝國將在翻越這高原後,展現在行者眼前。

但隨後,唐朝就遭遇了 怛羅斯之戰的失敗,雖然此次戰事並未對唐朝造成什麼損失,敗因多是因為外族僱傭兵的叛變,可是緊接著就是 安史之亂,強盛的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2 近現代歷史

英國入侵

1747年,阿富汗 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 杜蘭尼王朝,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 杜蘭尼王朝(1747-1826)、巴拉克扎伊(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 英國的入侵 。

英國作 為第一個超級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自然也是對阿富汗垂涎三尺,在侵略 印度和 尼泊爾後,為了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企圖將阿富汗納入 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於1839—1919年間,對阿富汗進行的侵略戰爭。這場幾乎是在和 鴉片戰爭同時的戰爭,結果卻大不相同。

1838 年11月,英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佔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越過興都庫什山後向英軍投降,但阿富汗人民反 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並未停止。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 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

1842年1 月,英軍16500人開始撤退,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佔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但英軍 怕重蹈覆轍,不久即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徹底勝利。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 。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藉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由於阿實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阿軍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 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佔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請求俄國出兵。但沙俄的戰略重點在 歐洲,不願在阿與英國攤牌,因而拒絕出兵。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在喀布爾市郊,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鍁、斧頭、馬刀參加抗英軍作戰,使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佔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佔優勢,戰鬥開始後,抗英軍首先以炮火壓制敵兩翼的炮兵和騎兵,掩護步兵前進。爾後步、騎兵緊密配合,乘勢發起猛攻,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只是援軍趕到才免遭全殲。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捱打,四處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統治者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 。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 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佈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藥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佔有絕對優勢。儘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佔了敵巴格要塞,搶佔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 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準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鬥。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

蘇聯入侵

據說俄羅斯最著名的沙皇 彼得大帝曾 經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險櫃中的遺囑,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佈於世。

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 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

他 揚言:“當俄羅斯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羅斯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彼得大帝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 口,除了印度洋,蘇聯當初向中國“借”旅順也是為了太平洋出海口)

自18世紀末起, 沙皇俄國開始滲透阿富汗,與英國勢力展開較量。

在19世紀 下半葉和20世紀初, 沙皇們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展開大戰。(就是前面的英國入侵阿富汗戰爭,實際上阿富汗背後俄羅斯的幫助也讓英國放不開手 腳)

二戰後歐洲沒落,世界進入美國蘇聯兩強爭霸的環境,所有一切其他力量都是他們之間爭鬥的 棋子。小小的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 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時任阿富汗國王的是查希爾。 查希爾創辦了阿富汗國家銀行,注意發展經濟。在 達烏德任首相期間,阿富汗經濟有長足發展。

蘇聯接替赫魯曉夫的勃列日涅夫更以擴張蘇聯通往印度洋出海口的方針加強對阿富汗社會的滲透,影響其軍政商界,如今日敘利亞影響黎巴嫩一般。

阿富汗政府漸漸失去自主的外交自由甚至政策自由,只要稍微對西方國家有所來往既會被蘇聯政府以各種形式警告甚至發動政變換個親蘇派上臺。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首先是國王 查希爾被首相其堂弟達烏德推翻,其後幾年 達烏德被 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推翻。塔拉基接著又被 哈菲佐拉·阿明推翻。皆是不願聽命蘇聯擺佈而被蘇聯指示發動的。所有這些爭鬥人物除了國王和達烏德之外,其他都出自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一個由塔拉基建立的阿富汗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的不同派別之間。

但 一如英國,蘇聯也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加上 北約各國的背後援助,此後10年,90萬 蘇軍先後進入阿富汗, 用200億美元和4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換得了蘇聯的失敗,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蘇聯部隊於1989年初撤離,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將軍在阿姆河大橋上轉身最後一望阿富汗。如果說英國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國的一個夢 想,蘇聯人支付的卻是帝國本身,兩年以後蘇聯解體,即使是最沒有聯想能力的歷史學家也不會否認 格羅莫夫的最後一步與 葉利欽的第一步之間的聯繫。

美國出兵

軍閥混戰利益爭奪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批伊斯蘭教學校的學生橫空出世,代表最低主流普什圖族人的利益在短短几年裡橫掃全國。他們就是 塔利班。一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嚴謹組織。以建立一個統一和平繁榮的阿富汗為宣傳,以減稅嚴厲戒律為支撐得到廣泛支持。於1997年基本佔領全國。雖然他們的政策比起軍閥正規許多,然而諸如殘暴酷刑,歧視女性,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仇視一切異教的方針使這個國家之後一直活在壓抑和恐怖之中,掌權後的塔利班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 伊斯蘭國家,但執政以來對國家重建並無明顯建樹,主要在於經濟每況愈下,加上疾病流行,使它得到的支持度逐漸下降。直至2001年美國911後美國以打擊藏匿的本·拉登為由推翻塔利班政權 。

然而美國似乎也在重蹈覆轍,從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至2012年,駐阿美軍正面作戰傷亡100多人,被零敲碎打損失了7000人。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奈何不得手裡拿著AK-47甚至百年老槍 的游擊隊,對於阿富汗人來說,戰爭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戰爭對他們來說從未遠離。有些前腳還在放羊的老人一聽到美國人來了,後腳扛著槍就出去了。他們 打仗完全沒有什麼意識形態這麼高深的東西,僅僅是生活習慣。美國人經常發現敵人越打越多,後來問及當地長老,長老聳聳肩說我們只是聽到槍聲就衝過來,看到 你們是外人就開火了。就這麼簡單。

2012年5月2日正在對阿富汗進行突擊訪問的 美國總統 奧巴馬錶示,阿富汗戰爭即將結束。

3原因

地理位置關鍵[圖片]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不僅是 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衝,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 必經之地。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 形,使其成為南亞與中亞和西亞的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阿富汗處於中亞中心地帶,毗鄰多個大國,就使得這裡各種勢力犬牙交錯。互相牽制。如果一個發難,其他的勢力必然在暗地裡使壞。英國,蘇聯,美國都吃虧於此。所以阿富汗經常出現代理人戰爭或者暗戰。(有說法蘇阿戰爭時期美國和蘇聯特種部隊曾經正面交鋒)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複雜阿富汗雖然只有約2993萬(2007年1月人口普查)人口,卻有20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各民族又分為若干個大部族或集團,下面又分成眾多的小部族或家族世系。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各部族間相互隔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部族的內部事務由各自的首領管理,而且大多數部族擁有自己的武裝,矛盾錯綜複雜。阿富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而是部落的聯合,地方權力掌握在各部族長老手裡而非地方長官。就算你打倒了中央政府,依然要面對各地部族的不斷襲擊。民風彪悍尚武阿 富汗民風彪悍善戰,阿富汗既是突厥人維持最原始精神風貌的地方,又是伊斯蘭教傳播的終點之一,二者都是戰鬥意志最強的源泉,蠻族尚武與宗教狂熱結合。阿富 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 之地,幾乎從未和平過五十年,當地人的彪悍已經和一輪輪兇猛入侵者的野心融合在一起。只有阿富汗人和伊斯蘭教能夠控制這個國家。普什圖人可是很好鬥的。巴米揚,普什圖,扎哈拉,每一個民族都混合了蒙古遠征軍和 突厥 帖木兒的血統,都是在血腥的殘殺裡頑強倖存的,能夠迫使他們屈服的外來統治者微乎其微。地形複雜,後勤供應難阿富汗的地形也是難辦之處,阿富汗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脈橫陳境內,是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風蝕地貌同 時造就了縱橫交錯的巖洞與峭壁,構造詭異。除了當地人以外無人知曉。丘吉爾年輕時曾經在此調查,被複雜的地形搞得焦頭爛額。即使是利用高科技的衛星地圖手段,也沒有 一幅地圖可以準確描繪出阿富汗,尤其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地形,這裡複雜的溶洞和地下長廊成為了阿富汗的“ 胡志明小道”。還 有,各大國,各個文明人口經 濟的主要地區都處於溫暖溼潤濱海地帶和海外的島嶼。中亞一帶尤其阿富汗,對於任何一個文明和國家來說,都是距離其人口經濟中心距離遙遠而交通不便。成本很 高。另一方面阿富汗作為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有那個本事和實力能到達那裡的勢力可以說是已經極盛,處在那麼一個成本高昂而又四戰之境,難免過不多久感到力 不從心灰溜溜的退場。雖然侵略軍在兵力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其弱點也十分明顯。首先,勞師遠征,後勤供應不濟,交通補給線長, 易受攻擊,又無法就地籌措作戰物資,難於 支持長期戰爭;其次,對阿地形氣候不適應,不熟悉山地作戰,對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種困難估計不足,在實行外線作戰時,對活躍於深山密林的阿抗英遊擊 隊束手無策,處處被動挨打;第三,長時間作戰使得士兵疲憊,士氣下降。整日提心吊膽。還有一種諷刺的情況,就是每次代理 戰爭結束後,幕後人轉到前臺來想要征服阿富汗時發現,阿富汗人拿著自己給的武器打自己。俄羅斯為幫助阿富汗打英國給了一批武器,等到蘇聯侵阿時,發現這些莫 辛納幹步槍還在用,美國給了阿富汗毒刺,C4等武器打蘇聯,結果發現自己有苦說不出,連IED的技術都是自己教的。還出美元到處買自己當年自己給的毒 刺。大國博弈場也有些說法認為,阿富汗其實只是一條用來向其他帝國發起攻擊或者防止自己帝國遭到攻擊的戰壕。阿富汗沒有值得旁人高看一眼的資源,不會有帝國因為垂涎其地上地下的寶藏而鋌而走險。其地理位置固然號稱重要,其實不過是因為穿越阿富汗可以方便地抵達另一個帝國。然而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有一 點是共同的,即蘇聯人,英國人,美國人一樣對阿富汗本身其實興味索然。他們只是要把阿富汗變成全球爭霸的戰場而已。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

所謂阿富汗是帝國墳場的說法,並不簡單地指入侵阿富汗的大國都在這裡遭遇了嚴重的軍事挫折。英國19世紀三次入侵阿富汗,都剎羽而歸,蘇聯入侵阿富汗,打了十幾年,最後格羅莫夫中將最後一個邁過阿姆河大橋,黯然撤出了阿富汗,美國人雖然仍然在阿富汗駐紮,但已經失去了取勝的信念,甚至連什麼算得上勝利都搞不清楚。更讓人們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大國在入侵阿富汗並最終黯然撤退後,往往國運也開始走下坡路,最明顯的就是蘇聯。因此才有人說入侵阿富汗是任何一個帝國所能犯的最嚴重錯誤,之後的連鎖反應會導致整個帝國的崩潰。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英國的衰落和入侵阿富汗並無關係,在時間上也隔著相當長一個週期。入侵阿富汗是在英國上升階段發生的,失敗以後——其實也談不上是失敗——英國仍然處於上升階段。

實際上,大帝國入侵阿富汗和這些帝國的滅亡沒有直接關係。而他們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之所以堅持不下去,也不是因為在戰場上無法抵禦當地武裝的反擊,最後不得不撤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最終認識到,他們無法在阿富汗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並且實現當初入侵阿富汗時的戰略目標。他們的戰略目標主要是藉助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實現地緣政治目標,英國是為了抵禦住俄羅斯的南下,蘇聯的目標其實更小,很大程度上是擔心在阿富汗的投入無法保持,南下印度洋云云其實更多是美國人對蘇聯動機的分析,而不是蘇聯自己的戰略意圖。美國人入侵阿富汗,報復基地組織和利用阿富汗撬動中亞局勢的考量都有。但不管怎樣,他們的意圖都需要以穩定住阿富汗為前提。而這個前提,他們始終無法實現。最終,這些大國發現在阿富汗堅持下去的成本超過了可能取得的收益,經過計量,決定放棄阿富汗。

阿富汗在歷史上是很強大,但那是在19世紀以前,工業化時代以後,強大的阿富汗軍隊縱橫南亞已經成為歷史。對於今天的世界大國來說,關鍵的教訓是不要盲目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搞定阿富汗,並以此為基地去搞別人。阿富汗可以被打敗,但沒人能搞定他們。搞不定這些憎恨所有外國人的阿富汗地方力量,阿富汗所謂“亞洲心臟”也就不值得追求了。


葉海林

答案是:從古至今世界上的強大帝國和超級大國,都沒有徹底征服過阿富汗,讓他們憎恨,折服和傷心而退。


阿富汗國旗


阿富汗在古今戰爭歷史上,被人們習慣稱為“帝國墳場”、“強國傷心地"和“大國絞肉機”等。

阿富汗全稱: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喀布爾,面積6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256萬(2O15年統計),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使用語言為普什圖語和達里語等,GDP2OO多億美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阿富汗的民族構成主要以普什圖族為最多,其次為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哈薩拉族、土庫曼族等。


阿富汗地理位置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洲西南部,伊朗高原東北部,是中亞的一個內陸國家。西部與伊朗接壤,北部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連,東部與中國和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區,有爭議)相鄰,南部與巴基斯坦相接。

阿富汗地區在世界古代歷史上,曾經是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沙皇帝國、蒙古帝國和大唐帝國等爭奪、控制、佔領和侵略的戰略要地。


阿富汗人

在近代和現代世界歷史上,又有日不落的英國、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對阿富汗進行瘋狂的軍事佔領和侵略。但是他們都妄想徹底征服阿富汗,現在只有美國還繼續苦苦掙扎不斷增兵,不吸取沉痛的歷史教訓,結果是不可能像美國想像的那樣“美好”,等侍美國的將是要麼主動撒軍,要麼被動撒軍。

那麼是什麼重要原因,讓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的哪?其重要原因是:

1,阿富汗人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敢彪悍的民族特性。


英國侵略軍

在1839年~1919年的80多年裡,英國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的控制權,擴大殖民地範圍,先後三次入侵阿富汗,動用3~5萬不等的兵力,最後在阿富汗人民的英勇頑強抵抗下,英軍每次入侵阿富汗幾乎都是全軍覆滅,慘敗收場。

1921年11月22日英阿兩國停火談判,簽訂了協議,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超級強國,都沒有戰勝弱小的阿富汗,可見阿富汗人民是一個具有堅強意志、勇敢彪悍的民族。


英阿戰爭

2,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徵,是極其的特殊。

蘇聯為了支持阿富汗親蘇的卡爾邁勒政府上臺,在1979年12月27日開始大規模入侵阿富汗,至1989年2月15日開始全面撒軍,在近1O年的時間裡,蘇聯動用了15O多萬的各軍兵種部隊,傷亡5萬多人,損失2OO多億美元的代價,最後以徹底慘敗撒軍收場。阿蘇戰爭最終成了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勃列日涅夫:蘇阿戰爭的指揮者



蘇聯慘敗的重要原因除了第一點以外,就是因為蘇聯的現代化、機械比軍兵種無用武之力,在阿富汗以高山狹谷,溝壑縱橫佔8O%,河谷平原佔20%交通不變,後勤給養難以補充的不利條件下,阿富汗人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徵,頑強抵抗使蘇聯人徹底失敗。

3,阿富汗人學習和運用游擊戰術,是最成功的典範之一。

在美國發生911事件以後,於2OO1年1O月7日,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對阿富汗以“反恐"的名義發動了侵略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兵力最多時有15萬多人,今天仍有近萬人,據不完全統計美軍己死亡五千多人,傷二萬多人,損失一千三百多萬億美元。


美軍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憑藉掌握嫻熟的游擊戰術,利用熟悉本地的地形地貌,化整為零,對美軍等北約軍隊採取靈活多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在明處和喑處聲東擊西,小規模襲擊美軍,阿富汗人民給美軍以重創,使美軍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傷亡慘重。

總之,英國人、蘇聯人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都沒有戰勝阿富汗人民,美國今天依靠更加強大的軍事實力,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也不可能徹底戰勝阿富汗人民。


美軍在阿富汗

歷史己經證明了:阿富汗人民是不可戰勝的,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


難得糊塗DAvid

阿富汗為什麼被稱為帝國墳場?因這裡同時埋葬了美、蘇兩大帝國,稱為帝國墳場再合適不過。

阿富汗地處東、中、西、南亞板塊交匯處,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中東的心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12月蘇聯憑藉優勢兵力現代化武器。蘇軍分東西兩路大軍,出動7個師8萬人大舉入侵阿富汗。並在一週內佔領阿富汗大部分城市和交通要道。蘇聯原以為可以用很小的代價就達到控制阿富汗的目的,不想卻被阿富汗人民堅毅不屈,把蘇聯軍隊拖入長達9年多曠日持久的阿富汗人民戰爭的泥潭之中。


歷經九年多的阿富汗戰爭讓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據統計;阿富汗有130萬人喪生,500萬人淪為難民。而蘇聯前後投入總兵力達150萬人,累計傷亡5萬餘人。損失450億盧布。這場戰爭

蘇聯國力大損,國內人民苦不堪言直接導致後來蘇聯的解體。最終以蘇聯撤軍宣告結束。
美國的反恐戰爭

而另外一個世界超級大國美國,2000年9月11日兩架被阿富汗塔利班恐怖組織劫持的民航客機。分別前後相繼撞擊美國位於紐約曼哈頓世貿中心的雙子塔,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此次策動襲擊的阿富汗恐怖組織塔利班頭目“本拉登”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這直接把美國拖入了漫長的阿富汗反恐戰爭泥潭。


美國隨即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戰,2001年10月7日美英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北方聯盟接觸,達成協議共同清剿塔利班。2001年11月9日馬紮裡沙里夫戰役打響。


美國的這場反恐戰爭從2001年~2018年的今天還沒結束,何時結束還是未知數。僅從2011年美國阿富汗戰爭10週年紀念日,美國防部稱;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已經花費3232億美元,平均每天花費1億美元。五角大樓表示阿富汗戰爭已經導致33877人死亡,2200名美軍陣亡。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到目前為止已經花費5萬億美元。導致美國全球影響力下滑。




世界在等待


憤怒野虎

阿富汗可以說是近代受到侵略最多的國家,然而卻是個個都慘失敗而歸,所有帝國墳場之稱。

前面的英國到現在美國,都在該地遭到了強力的抵抗並損失慘重。前蘇聯實力可以與美國抗衡,可到了阿富汗就舉步維艱,幾年的入侵讓其最終自動逃離。

美國雖然是現在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但卻在阿富汗戰爭中深深地陷入泥潭。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說,美國進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阿富汗的各地都幾乎都是被各種人民組織所控制,百年來這樣的情況從未改變過。再加上阿富汗是山地國家,許多高精端武器派不上用場。而當地人萬眾一心,對地形地貌瞭如指掌,誰來誰吃虧。

前蘇聯那麼強大,還是災了。美國雖然現在還嘴硬,但我敢斷定,最終必將自行逃離。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一點不假,不信大家都將拭目以待。


幸福地帶2

帝國墳場”這個名號早就有了。帝國墳場真正的意思是一旦敗走阿富汗就將迎來帝國的衰落。

從古至今,從

亞歷山大

大帝到

成吉思汗

,從

大英帝國

到而今的美國。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還把對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色帝國蘇聯。


愛上生活愛時尚

蘇聯美國這樣的帝國都走麥城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