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核心閱讀

黨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正視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麵臨的突出問題,對新時代“三農”政策適時進行調整和完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準確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段話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高度概括。其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或者總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講從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如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早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不光是提法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內涵上也在不斷深化,反映了13年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變化,也反映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要求。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比較,鄉村振興戰略有3個特點:一是強調繼承基礎上的創新。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的矛盾也有很大不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反映了農業農村發展進入現階段後的新形勢新要求,也反映了廣大農民的熱切期望。二是強調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追求目標。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2億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實現了由人畜耕作為主向機械化耕作為主轉變。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成為實現農業穩產增產的最主要推動力。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呈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農村發展滯後問題日益凸顯。正是出於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考慮,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農村現代化的任務,並將其與農業現代化一併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可以肯定地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將實現的大背景下,推進農村現代化任務必將成為“三農”政策的重要目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農村發展,堅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三是強調“五位一體”抓“三農”工作。過去,我們抓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的經驗較多,但是對生態環境、文化傳承、社會治理等關注不夠。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堅持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把握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著力點

新的20字總要求,從“產業興旺”切入,以“生活富裕”結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農業興、百業旺,鄉村才會有活力。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沒有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適應農業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一是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宜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佈局。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二是堅持融合發展。瞄準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以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現代食品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為引領,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村產業體系全面振興。三是堅持效率優先。今天的農業處於一個高度開放的環境。我們能不能抵禦住外國農產品的衝擊,關鍵要看我們農業的效率和競爭力。解決農業效率問題,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條腿是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但長期以來,這個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揮。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反映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的提升。現階段,農民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發展休閒旅遊養老等新產業,吸引城市消費者,也要求有整潔的村容村貌、優美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條件。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必須把“生態宜居”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突破口和主攻點,儘快改變許多地方農村汙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的髒亂差狀況,給農民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五句話、20字總要求中,“鄉風文明”是唯一沒有變化的一句。形式上的不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上的長期停滯,在有些方面實際上還有倒退。新的歷史時期,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反映了我們黨在鄉村治理理念上的深刻變化。治理更多地強調“法治”,管理更多地強調“人治”;治理強調發揮政府、社會、個人的配合和協調作用,管理主要強調政府的作用。鄉村治理是不是有效,一方面要看這個體系是否有利於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優勢,另一方面要看這個體系是否充分考慮了農村的實際和特點,是否充分考慮了幾千年農耕文化的影響。基於這樣一種考慮,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推動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2017年全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恩格爾係數為31.2%,即將跨越聯合國劃分的30%—40%的相對富裕標準,進入20%—30%的富足標準。這表明,即便按國際標準,把“生活富裕”作為未來鄉村振興的一個目標,也是切實可行的。實現“生活富裕”,最重要的是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勢頭,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此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農民增收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現有增收渠道潛力;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加大對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支持,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快推進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賦予農民充分的財產權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創新收入二次分配機制,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