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遇见你

置身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孤独。

一个人做饭、吃饭;一个人在家里上网看电影,和自己说晚安;加班后的夜晚,一个人回家的路……

但是,孤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是,你的朋友圈、你的通讯录都躺着几百甚至几千个人名,距离从远到近,性别有男有女,你却完全没有接近、倾诉的欲望。

你找不到灵魂互相契合,能够真正抵达彼此内心的朋友。

我一直想遇见你

在《刺猬的优雅》中,小女孩芭洛玛就处于这样的境况之中。

她拥有外人看起来很不错的家庭,住在高级公寓,父亲是议员,功成名就;母亲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主妇,每天就在家种种花草,会会客。

可是,芭洛玛并不喜欢这一切,成年人就像鱼缸里的鱼,终其一生都在为名利熙来攘往,追逐毫无意义的事情,醉生梦死。

我一直想遇见你

芭洛玛感到格格不入,落落寡欢,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直到,她无意中发现楼下的门房,桌面上放着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满屋子里都是书。

门房名叫荷妮,50多岁,矮矮胖胖,神态冷漠,从外表看来再普通不过。然而,芭洛玛却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人,也许和自己是一类人。

在芭洛玛看来,平凡的荷妮最不平凡,因为她的灵魂是书,她的心灵无比丰满富足。芭洛玛对荷妮说:“您不是个普通的门房,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处。”

我一直想遇见你

无独有偶,新来的房客小津先生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发现”了荷妮。

在房东把小津先生介绍给荷妮认识的过程中,荷妮顺口引用了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的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小津先生不假思索接上了下一句:“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他们素不相识,但在这一来一往中却已经对上了“暗号”,读书人的“暗号”。

我一直想遇见你

我一直想遇见你

就这样,芭洛玛、荷妮、小津先生的友谊之路被开启。

这三个人,无论职业、经历、个性都很不一样,却因为书籍,因为阅读,因为共同的精神取向,而互相认识、喜爱、理解。

阅读,是他们识别彼此灵魂、通向彼此心灵的桥梁。

阅读,让他们找到同伴,不再孤独。

我一直想遇见你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小波与李银河,他们的相识就起源于阅读。

因为看了王小波的处女作《绿毛水怪》,李银河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本手抄本小说是我和小波的媒人。小说中显现出来一个美好的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记得我当时心中暗想:这是一个和我心灵相通的人,我和这个人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

。”

两人认识之后,王小波经常找李银河借书、还书。可以想象,这两个对文学、哲学都有浓厚兴趣的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自然也会有很多与阅读相关。

对于李银河来说,王小波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有趣,不按常理出牌,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浪漫到骨子里”。而如果没有李银河,当时只是一枚普通工人的王小波几乎不可能会出国,不可能会在国外读很多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英文原著,认识那么多对他有帮助的人。没有李银河,王小波也许仍然会被我们认识,但他的路一定会崎岖很多。

两个有趣的灵魂不仅因为阅读而相遇,走在一起,并且互相鼓劲,共同提升,成为肉体和精神都高度融合的情侣。

我一直想遇见你

写到这里,想起前几天,有个读者留言说:

“我觉得花边每次的文章都写进了我心里去了,可我觉得现实世界里,根本不是那样子。”

可是,现实和灵魂的世界又为什么要一样呢?

就像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在电影《刺猬的优雅》中,小津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身份”。

一种献给现实,一种献给灵魂。

阅读,就是灵魂的舞台。而最知心的朋友,自然是知晓你的真正兴趣所在,可以和你的灵魂共舞的人,就像芭洛玛、荷妮、小津先生,就像王小波和李银河。

我一直想遇见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