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功德林」是否也被大火燒過?

你的“功德林”是否也被大火燒過?

  佛教講修習六度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這六種修習方法,分別用來對治世間六種不同的習氣。只有漸漸消除、磨滅了我們自身的各種障礙修行的習慣與行為,才能最終到達般若智慧的彼岸。

  在六度波羅蜜中,專門用來對治嗔恨的就是忍辱波羅蜜了。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一切法都是對治法,因為眾生易生憎恨、嗔恚,因此才有了修行忍辱之法去對治與解決。我們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一起,五陰熾盛,加上禪定功夫不夠,便會像一團滾燙的烈焰一般,火燒功德林。

  在佛法中,貪、嗔、痴是不息輪迴的本源。嗔,用世間法來講就是生氣,生氣也就是意味著所修的德行,將被一時的無明所覆蓋,平時誦經唸佛的禪定功夫,在境界來臨時,全都失效了,無法運用,無法對治。《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也提到:“若遇嗔恚者,說醜陋聾殘報。”嗔恚的果報便是醜陋、殘疾,我們講“相由心生”,容易生氣的人,面容怒目,通常是讓人看到就容易產生恐懼。嗔恨,就是無法管好自己的無明火,讓它燃起了恨意,傷害了本有的慈悲心。

  由於我們都是業力凡夫,很容易生起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道理,無明就會導致嗔恨,這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難以避開,躲閃不來,正因為如此,修行者就更要注重忍辱的修持。釋迦牟尼佛曾作忍辱仙人時,被節節肢解,他卻絲毫未生起一絲嗔恚之心,因為這樣的忍辱力,佛陀才能修成證果,到達智慧的彼岸。

  既然修行忍辱是如此重要,那麼修行人應該如何正確修持呢?首要的是要明白以下幾點:

一、諸法本空,了不可得:

  脾氣是空性的,憎恨心是如幻如化的,心意識是生滅不已的,暴跳如雷也是無常的,何必多此一舉,跟境界過意不去,引來與別人結下惡緣呢?

二、功德是功德,脾氣是脾氣,罪過是罪過:

  雖互有牽連,但是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功不能抵過,過不能抵功,因果絲毫不差,始終沒有錯亂,功德林豈有被燒呢?這是勉勵行人要堅守忍辱之道,以達成度脫憎恨之心,乃至暴跳如雷之脾氣,免得八識田中再種下惡因,導致循環不已,其義在此也。

三、發脾氣,生大憎恨,必招惡果:

  除自心腐化之外,亦傷及別人,觸惱他人,如是廣結惡緣,將招來因果循環的後遺症,怨怨相報,這是划不來的,非菩薩道行者所應有的風範,我們應當戒之!

你的“功德林”是否也被大火燒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