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一個需要深度探究的前瞻性行業

7月7日,土壤修復領域將迎來全新時刻。由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聯合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等科研機構、研發單位、生產企業、種植基地、投融資機構以及從事土壤修復技術研發與生產實踐的專家、企業家、新農人及資本運作方,共同探討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大計,共創產業未來!

要形成一個健康的產業發展態勢,首先要建立規則,要明確企業的參與方式和參與動力,要明白我們的所處的技術狀態,更要明白我們所面對的土壤現狀和形勢。這次大會雲集政府、協會、科研(包括國外機構)、企業、資本、終端、媒體等對土壤修復問題進行細化分類研究討論,對企業項目進行現場路演點評,把優質項目與優質資本進行嫁接,構建明朗的宣傳思路,引導土壤修復產業更快更穩發展。

專家報告分門別類

優質項目集體呈現

與會專家將分別從我國土壤現狀及發展,微生物與土壤治理修復、土壤養分現狀、黑土地土壤治理和維護以及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修復等多個細分領域進行專業深度報告,為與會企業下一步產品研發、推廣和土壤改良和修復服務提供專業引導。

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解決企業參與的動力問題(即資本)、技術問題和認知問題,是2018年7月7日舉行的“土壤修復技術與產業化發展大會暨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儀式”的核心要義,圍繞以上三大問題,給出一個產業發展的答案。

再次,打響土壤修復認知戰。土壤問題刻不容緩,土壤問題需要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終端土地耕種者對土壤問題的認知程度,對種植長遠性的規劃程度,決定了接下來土壤修復尤其是耕地質量提升的開展深度和速度。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完善,農民獲得了完整的產權結構, 土地產權歸屬清晰,加之政府、科研和企業機構的宣傳推進,終端認知終將越來越科學和穩定,土壤修復落地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

土壤修復的參與,

我們面臨怎樣的外部環境?

在耕地方面,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佈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我國重金屬中重度汙染或超標的點位比例佔2.5%,覆蓋面積達到3488萬畝。輕度輕度汙染或超標的點位比例佔5.7%,覆蓋面積7900萬畝,汙染或超標耕地主要分佈在南方的湘鄂皖贛區、閩粵瓊區和西南區。

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問題即是課題,土壤修復產業會成為環保領域的黑馬,但是要進入土壤修復領域面臨的現實狀況是複雜的,,政府、科研、企業、終端壓力巨大。同時,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逐漸認識到土壤汙染的危害,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情況下,土壤汙染治理和土壤修復行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一方面,必須守住耕地數量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堅決守住18.65億畝的耕地紅線;另一方面,必須守住耕地質量底線,加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加強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全面提升耕地質量。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這一計劃的發佈可以說是這個土壤修復事業的里程碑事件。根據“土十條”規劃目標,到203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2017年2月,國土資源部、發改委發佈《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規劃》提出將“貫徹保護環境國策,積極推進土地復墾和土地生態整治”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在各類土地整治活動中明確要求採取生態化土地整治措施。在耕地方面,《規劃》確保要建成4億畝高標準農田,力爭建成6億畝,全國基本農田整治率達到60%。建造4-6億畝高標準農田總投資0.72-1.08萬億。

2017年底,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18年,在對草案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土壤汙染防治法有望快速出臺。歷經兩次審議形成的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二審稿,已經對諸如摸清土壤汙染現狀,開展土壤汙染詳查;明確汙染責任主體、明確防治原則;技術路線的選擇和技術標準的規範;以及如何正確發揮政府、市場關係,確保汙染治理和預防行為的長期可持續等作了規定,土壤環境立法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土壤修復正起步,

萬億市場在前方,

如何參與進去活得下來?

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據統計,我國約43.75%土壤修復項目規模較小,集中在5000萬以下。2億以上相對大規模項目比例僅佔18.75%。與美國和歐洲分別已修復30283處和80700處汙染場地項目相比,我國已修復的場地數不超過500個,土壤修復市場尚處萌芽階段,但發展態勢良好。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產值佔環保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大約為0.5%。而美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在2000年左右進入高速發展期,土壤修復的資金佔GDP的比重保持在 0.4%以上,佔環保產業總產值的 30%左右。

但是,據相關測算來看,綜合耕地、工業用地、礦區用地及其他用地規模,按照土壤修復平均2萬元/畝計算,保守估計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已經超過1萬億元。相關企業如何切入土壤修復產業,並獲得良性發展,這是本次土壤修復大會將重點討論和探尋的。

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土壤修復,從一開始的曲高和寡,到現在的參與者眾,從政府獨力引導到社會力量主動探索,從一開始的技術單一到現在的完整多樣,土壤修復走過了一個艱辛的歷程。而這個過程催生了很多優質的項目,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企業,也立起了很多行業榜樣。行業需要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這對於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規,科研機構完善技術支撐,後續企業調整發展思路具有重大意義,本次會議我們要讓國內外土壤修復領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走上舞臺,去分享去展示。

另外,土壤修復需要有一個更加開放、普適的平臺,因此,本次大會在專家領導的指導下,特地推出《土壤修復技術與產業化發展》創刊號。創刊號面向全國甚至國際發出徵文公告,廣邀土壤修復領域的優質項目、技術、產品和理論,集中編纂,形成一個專業的交流、對接和展示平臺,讓更多好技術、好產品脫穎而出,獲得政策、資本的關注,取得進一步發展。

土壤修復大會專家還提出了,構建應用型協同技術創新中心,實現土壤修復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的思路。以應用技術研發為目的,建立企業主導,高校、科研院所協同的技術創新中心,整合集成創新資源,組建國家級土壤修復協同技術創新中心,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自主創新專項,開展耕地土壤汙染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攻克產業重大關鍵核心應用型技術。

而本次大會眾多企業還將現場分享如何創新耕地治理模式,培育專業化土壤修復主體,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治理模式的優質經驗。專家表示,這些企業的經驗可以更加深入的指導和鼓勵更多企業利用自身資本、技術產品、修復模式負責耕地治理,形成“企業主導,社會監督”的組織方式;延伸土壤修復產業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土壤修復全產業鏈服務治理模式。

跨界融合的中醫農業

或成為土壤修復重要路徑

土壤修復技術與產業化發展大會暨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儀式非常引入關注的就是“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的正式成立。這是一個全新的組織,倡導全新的中醫農業的理念,該聯盟的成立充分彰顯的是跨界融合的精神和對歷史的借鑑和對現實的反思。

國際中醫農業聯盟作為致力於中醫農業發展的公益性平臺,是由中國農科院相關科研單位、相關國際機構駐京辦事處、中國農科院老科協、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鋤禾網、英國劍橋諮詢有限公司、漢魂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廣泛磋商和籌備的基礎上共同發起成立的。該聯盟集合了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行業內頂尖的科學家和大量的科研技術成果。

據瞭解,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多位代表專門提出議案呼籲發展中醫農業。土壤修復大會專家表示,中醫農業是國家倡導的生態農業和綠色發展的加強版和高級模式,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中醫農業”可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汙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中醫農業”將成為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瞭解,本次大會將有國內十幾家中醫農業領域的科研、企業和專業人士到會。他們將現場演示發展中醫農業發展的成果和思路,立體客觀展現跨界融合給農業發展帶來的新動能和新局面。

相關領導對土壤修復大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這將是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一個大平臺,為更多優質項目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贏得合作的絕佳機會。同時,這個大平臺具備了兼容幷包的開放性,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機構甚至不同國度的,但一樣致力於土壤修復偉大事業的機構和個體在此聚合,思想交流碰撞,資源互通整合,技術取長補短,必將形成合力託舉之勢,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將迎來發展的巔峰時刻,參與其中的所有企業也將獲得更多啟示。

土壤修復,一個需要深度探究的前瞻性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