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導讀

所有的工廠管理思想,管理理念都可以應用到極致,必須落到實處,今天通過總結24個字幫助大家理清生產管理的核心內容。

1

任務不斷細化

很多時候,生產管理的各個部門的管理者總講說管理難,管理不好做,其實真正從各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從問題來著手看,就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有給你的下屬和協同部門一個明確的工作任務嗎?”,例如:生產訂單一下發就給到了生產部,沒有細化的工序或者產線的完成時間,只有籠統的粗略的交貨日期。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每天任務就沒有那麼明確,每天做多少就管不了了,總之,1日下單,31日交貨,中間1-31日從物料需求計劃到每天的生產主計劃,到周計劃、日計劃到交貨期分解等等過程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或者有計劃也是一個無效不可執行計劃。

那麼再從每天具體的工作來看,由於沒有計劃或者計劃無效,這個時候就依靠管理人員的經驗和個體的責任心來做事,那毫無疑問,到最後這樣管理出來的結果,往往會不盡人意。

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管理的前期動作一定是要有明確的任務,如果每天沒有明確的任務,沒有明確的計劃,何談管理。我們都知道,西方管理學強調,管理的五項職能就是“計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首先計劃是排在前面的,沒有計劃後續的一系列動作就沒有辦法高效執行。

2

資源提前排查

當有明確的工作計劃和明確的工作任務以後,這個時候就要圍繞計劃和任務來做前期的一系列準備工作。所有準備的工作就包括資源的排程,資源就包括了人機料法環,我們要排查人員夠不夠、設備有沒有調試保養到位、物料有沒有準備好等等,相對應的外圍的作業指導書、品質檢驗標準、加工工藝參數等有沒有做好,這是我們排查的標準。生產運作管理是在生產之前發生的,因為我們發現大量的工作是在產品生產之前做的,生產過程中是針對異常和突發事件進行處理的。我們很多企業都沒有看到這一點,或者模糊的認為就應該是生產前佔50%,生產中佔50%。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生產前的佔比應該在70%以上,生產中佔比應該是305,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生產就像救火,管理團隊就像救火隊,這樣大家做的也就非常辛苦,非常累。這樣整體的生產效率就達不到所核算的那麼高。

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只有所有的人機料法環生產物資排查到位以後,制定可執行的生產計劃,任務可執行,才能保障生產的順利、有序、高效進行。

3

異常快速處理

相信大家都清楚,即使有了可執行的計劃,也不一定會穩定落實,因為我們做工廠的生產管理很多不同的產品,有上千上萬種物料,過程中有很多道工序,甚至每道工序都有一個團隊在管理,那這個時候部門之間的協作,過程中的異常(來料異常、交接異常、作業異常等)都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我經常說中小企業的生產狀態處在一個非穩定態的過程中,設備不穩定、人員不穩定、供應鏈不穩定、加工質量不穩定、客戶資料不穩定、訂單不穩定等等,這樣的狀態是不可迴避的,我們一定要打造一個機制,讓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化趨於穩定。所以,異常一定要快速處理,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快速的去應變。

未來的生產訂單一定是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定製化程度高的,不再像以前一樣,特別是電子行業,在九幾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基本上一下單就是幾萬幾十萬的單子,現在的個性化的產品,非標的尺寸,對非穩定態的適應度就要求非常高了。所以,異常快速處理是保障生產穩定有序進行的必要機制。

4

動作現場落實

稻盛和夫先生講到“現場有神靈”,我們很多時候不要在辦公室討論和爭論,應該到現場去了解、分析,一到現場很多事情,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到現場去,也就是到問題當中去,只有到現場去才能夠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改善措施、解決問題。

很多中小企業,年產值2-3個億的企業,如果控制不好,就會犯大企業病,動不動天天email在企業飛來飛去,聯絡函來來回回,相信大家只是想通過溝通來解決問題,但要明白,溝通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解決問題的最終還是要現場去解決。說明一點,這個現場是廣義的現場,例如:計劃現場就是PMC部門,品質現場可能是質量部,也可能是實驗室,也可能是加工單元等等。總之,我們要到問題的一線去。

做好工廠的生產管理

最後,我相信,如果大家落實了這四點建議24個字,一定會給工廠的生產管理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