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黃氣色差 養臉不如養脾

臉黃氣色差 養臉不如養脾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皮膚難免會漸漸變得暗淡無光,甚至是出現臉色泛黃,給人一種氣色欠佳的感覺。為了養好臉色,不少女性都會買上一堆護膚品早晚塗抹。其實,光做這些“表面功夫”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從“內調”入手。

臉黃氣色差 養臉不如養脾

臉色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

傳統醫學認為,人的面色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反映了臟腑氣血盛衰及疾病之所在。常少瓊解析,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脾臟有化生、吸收和傳輸營養的生理功能,而這些營養物質就是充養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脾臟還能將這些營養物質傳輸到身體各處,營養五臟六腑,並向上轉輸至頭面部。所以,當脾臟功能好,人的氣血就會充盛,面色也會紅潤有光澤。

第二,脾臟具有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逸出脈外的作用。但當脾失健運,生血不足,老人就會出現頭暈、面色萎黃,唇舌淡白等表現。如果脾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出現皮下出血、瘀斑等。所以說,人面色的好壞,與脾臟的功能密切相關。

臉黃氣色差 養臉不如養脾

養顏健脾要從多方面入手

常少瓊認為,老人想要改善面色,日常可以通過飲食、內服藥物、自我按摩保健等方式進行調理保健。

飲食調養

在飲食上,應根據不同體質,並隨四時氣候而變化,平時應少吃辛辣、肥膩食物,多食用健脾化溼的食材,如薏米、淮山、扁豆、紅豆、五指毛桃、黨參、茅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藥物調養

根據辨證,溼熱蘊脾的老人,症見腹脹納差、小便黃、大便爛、肢體重困、面目肌膚髮黃,且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宜服用清熱祛溼顆粒、五花茶等來清熱祛溼。脾虛夾溼的老人,多症見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睏倦,宜服用四君子丸、參苓白朮丸等來健脾化溼。而症狀複雜者,可以服用嶺南養生膏方,如健脾祛溼膏或個性化定製膏方來進行調養。

拍打脾經

每日的巳時即上午9時到11時是脾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老人可每日在這個時段,沿經絡走向敲打按摩脾經,可激發和調動經氣,調養脾臟來養顏。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足背內側上行,上行沿小腿、大腿內側進入腹部。一般來講,足背內側至大腿內側是最適合敲打的循行部位。

穴位按摩

同時,老人在日常也可以自行按摩足太陰脾經上具有健脾、養血功能的穴位,如三陰交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天樞穴。

具體做法: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上約4橫指寬度,在脛骨內側緣後方,有滋陰補腎的功效。血海穴位於膝上內側,髕骨內上緣2拇指寬度處,有補血調經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指下約4橫指寬度,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有強身保健、健脾胃的功效。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3-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

天樞穴位於腹中部,在臍中旁開兩橫指的寬度,有健脾化溼的功效。按摩時,用雙手拇指點壓,壓到酸脹為度,停頓3-5秒,鬆手,繼續下次點壓,反覆10-15次。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