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爲何不直接攻打美國本土?

一名見證沙盒戰爭的人

1941年12月7日是美國永遠的國恥日,這一天美國海軍遭受到滅頂之災。日本則舉國皆狂,認為消滅不可一世的美國也非不可能之事。

然而就在4天之後,駐守在太平洋一個叫“威客”小島上的幾百美軍海軍陸戰隊,就給了此刻猖狂已極的日軍一個迎頭痛擊,讓日軍也嚐到失敗的滋味,威客島之戰堪稱日軍太平洋戰爭的首敗!而12月11日也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上的光榮日!連個小島都打不下來,還談什麼攻擊本土?

(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軍巨大損失)

威客島是夏威夷以西2300英里的一個太平洋環礁,是一個海軍天然避風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日軍在突襲珍珠港之後,就立馬想趁勢佔領威客島。於是就派出一支由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巡邏艇和2艘運輸船組成的日本艦隊,搭載著450名陸戰隊員氣勢洶洶的直撲威克島。

威客島上的美軍只有12架野貓戰鬥機,447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幾十個海軍通訊兵。另外還保留著3個岸防炮陣地,每個陣地上另外配備12門高射炮,力量不大。

剛剛幾乎全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日軍覺得威客島只不過是諜小菜,一次全方面攻擊就足夠讓膽小如鼠的美軍乖乖投降。

戰鬥一開始,日本繼續使用“偷襲”戰術,幾十架日本戰機突臨威客上空轟炸,炸燬了8架停在地面的美國戰鬥機(四架美機巡邏去了)。然後艦隊抵近,準備派出日本陸戰隊登島結束戰鬥。

孰料早就被日本人的卑鄙激怒急於報仇的威客島美軍,日軍艦隊剛剛駛入射程,就一頓猛烈炮轟,當即炸沉日軍“疾風號”驅逐艦,重傷“夕張號”巡洋艦。

剛才躲出去的4架美機,毫不畏懼自己寡不敵眾,勇敢的向日本艦隊實施攻擊,又炸沉日軍“如月”驅逐艦。

美軍地面部隊也對乘小船企圖登島的日本陸戰隊迎頭痛擊,打的日軍落花流水,狼狽撤退。

日軍至此不得不接受失敗,倉皇回國。

威客島的勝利極大振奮了由於珍珠港事件中重大打擊下陷入混亂和恐慌的美國同胞的勝利信心,因此威客島美軍的事蹟很快就被好萊塢搬上銀幕,成為美國最早一部二戰電影。參考文章:威客島之戰


戰爭史

這個原因很簡單,日本的本土大本營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打到美國的本土上去。

二戰時期,實際上日本對於是否要發動對美國的戰爭,都是十分猶豫的,因為在二戰早期,有不少日本人對於美國的戰爭潛力都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

二戰期間從1932-1939年,日本年度進口鋁的18%、鉛的45%、石油與石油產品的75%、銅的90%、廢鋼鐵的70%來自美國;1937-1939年,美國對日出口的70%以上是軍用物資和戰略原料,總額達5.1億美元;日本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中,石油與石油產品佔37.4%、機床和設備佔20.8%、軍事技術裝備和陸海軍裝備佔21.7%;而在日本總的石油燃料中,其中70%依賴美國進口。

從以上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來,日本早期發動對華戰爭所花費的物資基本上都是從日本進口的。

而這些進口的物資,都是美國人在各種限制之下賣出來的並不重要的物資。比如賣出來的鋼鐵都是廢鋼鐵,石油都是難以煉化的重油等等。

但是日本人就是靠著這樣的物資,都可以在中國橫衝直撞,日本人當然由此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國戰爭潛力有多大。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山本五十六是非常清楚美國的戰爭潛力的,因此曾經極力阻止日本本土對美國開戰。甚至當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之後,山本五十六還發出了“日本完了”這種消極的言論。

日本與美國橫跨著一個太平洋,想要打過去,完全不可能。

在日本本土與美國本土之間,橫跨著一個太平洋。這樣廣袤的戰略縱深,哪怕是日本人再狂妄,也是不敢去想象的。

當時日本大本營的作戰思路是先立足於中國,等滅亡中國政權之後,再開始南下與英、法、美爭奪東南亞和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使得美國的艦隊在太平洋上缺乏足夠的物資補給,利用太平洋上的廣袤縱深來阻止美國軍艦對日本的進攻,最後是佔領澳大利亞,這很明顯就是一個防禦戰略。

不過日本人算盤打得挺響。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做的事情簡直就是以蛇吞象,根本就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實施該項戰略。

首先在中國戰場上,日本軍隊就陷入了困境。雖然打的KMT軍隊節節敗退,但是始終都沒有滅亡KMT中央政權,同時佔領區也是到處都是烽火,根本就無法實現完全佔領。

其次,在日本拿下東南亞各國之後,由於這些國家深處雨林地區,交通極為不便,而且東南亞戰區始終無法攻入印度,這就導致日本需要在緬甸地區部署大量的部隊,以防止駐印度英軍進行反撲。

第三就是太平洋諸島。為了防止美軍奪島,也同樣需要日軍在各個島嶼大量的部署軍隊進行駐守。

如此一來,這三個地方就變成了消耗日本軍事實力的無底洞,把日本軍隊給活活的拖死。所以當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本擴張的腳步基本上就已經到了極限。所以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再去考慮進攻美國本土了。


有書博物館


二戰時期的日本雖然膽大狂妄,但也沒瘋到異想天開的地步,直接攻打美國本土,這純粹是痴人說夢。

日本的戰略目標是控制東南亞,奪取那裡的橡膠,天然氣等戰略資源,這個戰略目標不可避免的將與美國發生碰撞,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就是先下手為強,先把美軍的主力艦隊消滅打殘,從而在以後的戰爭中佔據優勢,或者是戰爭前期佔據優勢,日本人自己也沒有天真的認為,消滅了美太平洋艦隊,就能使美國一蹶不振,無還手之力。


基本就是這個思路,既然以後無可避免的要打,那我就先動手,知道打不死你,先砍掉你一隻手,再不濟,捅你個窟窿放放血也是好的。


山本五十六自己說過,作為一個小偷,應該先學會怎麼逃跑。南雲忠一作為前線總官,對這個思想當然心領神會,所以連第三波攻擊都沒敢發動,趕快率領艦隊逃跑了。

當時珍珠港,美國軍人,後勤人員,警察等共有十萬人左右,是一隻不小的武裝力量,日本如果登陸作戰,那航母艦隊還要加入大量的運兵船,運兵船的航速遠遠低於航母等軍艦,如此龐大的船隊,漫長的航程,肯本不可能達到奇襲的效果,估計連珍珠港的這個戰果都沒有了。

即便是珍珠港的美軍不堪一擊,日本登陸佔領了,後勤補寄怎麼解決,在人家大門口,怎麼可能守得住?

至於說佔領珍珠港以後,鞏固陣地,再一步進攻美國本土,這個腦洞太大,純粹異想天開,沒有討論的意義。


人文茶客

那麼好戰的日本,嚮往大陸的日本為什麼不攻擊美國本土你呢?不可否認,日軍如果登陸美國本土,短時間內,美國必將喪失大片國土,但是美國國土面積太大了擁有極深的戰略空間!日軍很怕重蹈中國的覆轍,開始進攻如潮,後期就陷入戰爭泥潭,而且美國不是中國,有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美國東海岸的五大湖區!讓美國後勁十足!等美國緩過勁來,絕對是日本的噩夢!

還有一點就是,從日本到美國佔線拉的太長,對於日本的實力絕對經不起這種長途作戰的消耗!很可能還沒等美國發力,自己先把自己耗死!打遠不如打進,打強不如打弱,不管是距離還是實力,東南亞無疑是最可口的盤中餐!

其實有一個國家是非常希望日軍直接進攻美國本土的,那就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日本牽制了美國,讓美國無力在支援歐洲盟軍,那麼希特勒絕對不會再歐洲打得這麼艱難,可能等美國打敗日本時,希特勒已經一統歐洲了!

日本絕對不是那種捨己為人的好盟友,沒有進一步腦殘的進攻美國本土!如果真的打了美國本土,估計戰後絕對也沒有這麼好的待遇!


Miss精彩視頻

很簡單,日本根本就沒有這個實力來攻打美國本土,也從來沒有不敢想攻擊美國本土。

隨著二戰的推進,日本越來越瘋狂。但是,美國已經意識到了日本的威脅,不斷加強對日本的制裁,對於石油和橡膠等戰略資源一丁點也不再賣給日本。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戰略資源極為匱乏的國家,美國掐斷日本的石油和橡膠進口,就是直接將日本置於死地。

於是,日本只能將侵略的目光投向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而這裡繞不開的一個國家就是美國。美國海軍稱霸太平洋地區,並且東南亞菲律賓等地就是美國的殖民地。想要佔領這個地方,就必須擊敗美國海軍。因此,日本製定了極為冒險的偷襲珍珠港的行動,意圖壓上日本全部的海軍力量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致命一擊,來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太平洋艦隊趕出太平洋地區。但是,已經徹底失去理智的日本法西斯沒有想到的是,美國的實力太過雄厚了,即使重創太平洋艦隊,對於美國來說也不是什麼大麻煩。並且,在珍珠港的軍艦並不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全部家當,美國在太平洋還有很多海軍基地,還有大量的軍艦。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三艘航母也一艘都不在港內。珍珠港的打擊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暫時失去進攻的實力,但是,用於防守還是有餘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戰爭獠牙立刻顯露,美國以下餃子的速度一個艦隊一個艦隊的下水,不到數月的時間美國太平洋艦隊就緩過。來。日本對於美國來說就像是一隻螞蟻對一頭大象,就算螞蟻拼盡全部力量,也不會對大象造成什麼傷害。當然,這個比喻有些誇張了。

換一個角度來解讀,1940年,不可一世的德軍已經席捲整個歐洲,就差英國沒有攻下了,德國只能通過潛艇的遊獵戰術對美國在大西洋上的船隊進行偷襲。對於美國本土進行進攻,德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美國不斷通過商船加強對英國的支援,但是,德軍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於美國本土絲毫沒有辦法。而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如果二戰德軍的戰鬥力是十,那麼日本鬼子的戰鬥力只有二到五。想要攻擊美國本土,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日本還真做過一個天方夜譚的事,日本的一個學家提出一個荒誕的計劃,計劃通過大量大型的氫氣球掛上炸彈,通過太平洋上空的氣流,將氫氣球吹到美國,用來轟炸美國本土。但是,這些氣球最終大部分不知去向了,有一部分飄到了美國西部的荒漠。最終只炸死了六個美國人。這應該算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失敗的轟炸了吧。




海螺迴音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標誌是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實力,也使二戰再度擴大,日本藉機攻佔了東南亞和南亞大片地區,勢力延展到印度洋地區,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拉入了同盟國陣營,也為日本的覆滅埋下了定時炸彈,那日本當時為什麼沒有一鼓作氣攻打美國本土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美國的實力太恐怖。

日本雖然通過偷襲摧毀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但是美國還有大西洋艦隊以及本土許多的海軍實力,另外最可怕的是美國本土強大的工業實力。在太平洋戰爭的四年時間裡美國一共生產了147艘航母,到二戰末期美國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這樣的恐怖實力在當時的世界是無敵的,日本要是去進攻美國本土,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格,偷襲珍珠港已經耗費了日本大半實力,要是真去進攻美國本土,估計還沒打到海岸線就已經被漫長的太平洋給活活拖死了。

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

在1941年,抗戰正處於相持階段,日本75%的兵力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攻打東南亞已經屬於實力極限,如果再要分兵去攻打美國,只能說分身乏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日本人除非是想撐死自己。

日本人目的不在於美國本土

珍珠港事件的目的並不是攻打美國本土,日本偷襲珍珠港主要是為了削弱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並不是把美國本土作為主攻方向,事實也證明了在太平洋艦隊被摧毀後的六個月內,美軍無法在太平洋地區發揮影響,日軍也一鼓作氣佔領了菲律賓、中南半島和印尼等地區,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石油和橡膠資源。

珍珠港事件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成功。

日本偷襲珍珠港最主要的戰果的就是擊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所有的戰列艦,但是珍珠港上的油庫沒有被擊中,三艘航母也毫髮無損,一艘剛出港,一艘在聖地亞哥維修,一艘在返航路上,如果日本一意孤行,美國還是可以在珍珠港背水一戰的,最後也證明了,日本海軍是被美國航母而不是被戰列艦打敗的,這是日本的幸運也是日本的黴運。

雖然有種種原因導致了日本人無法直接大規模攻擊美國本土,但是當時瘋狂的軍國主義也讓日本人想方設法的襲擊美國本土,這就是戰爭史上奇葩的“飛象行動”。


日本攻擊美國本土的“飛象作戰”

在二戰末期的1944年,面對各個戰場的頹勢,日本人腦洞大開,他們採納了氣象學家荒川秀俊的建議,利用太平洋的西風帶,將氣球改裝後裝上炸彈放出,以期達到轟炸美國本土的目的。這種氣球的原理是這樣的,氣球的吊籃裡裝有30個幾公斤重的沙袋,當氣球飛行高度低於9000米時,由於氣壓的變化,固定沙袋的螺栓會自動解脫,沙袋依次拋落,氣球因減重而升高。飛行高於1.05萬米時,氣囊的一個閥門就會自動打開,排出氫氣,氣球便降低高度,在爆炸時機上,他們通過計算,確定了48小時定時裝置。就這樣他們動員了許多的學生工人加入到炸彈氣球的生產之中,戰爭中一共製造了一萬隻炸彈氣球,放飛了9300只,1000只飛到了美洲地區,大部分降落在人跡罕至的地區,一共取得了美國本土6人死亡的“輝煌戰果”,這大概算是世界上最廉價的“洲際導彈”了吧!


軍史吐槽君

因為攻打美國本土既不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也超出了日本的戰爭實力。

首先來說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在下一步的戰略方向上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北上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另一個就是南下東南亞,從美國、英國、荷蘭手裡奪取東南亞地區。在1939年經過諾門坎戰役的失敗後日本感到對付蘇聯還力有不逮,再加上海軍極力爭取南下,日本的戰略方向開始轉向南方,並拋出了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這一舉動極大的刺激了英美,所以英美尤其是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而在這些制裁裡對日本威脅最大的就是中斷石油供應,當時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就迫使日本不得不向英美宣戰,從而奪取東南亞的控制權,保證戰爭機器的繼續運轉。到了1941年由於英國深陷與德國的戰爭已無暇東顧,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就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取得整個西太平洋的控制權,進而攻佔東南亞。至於接下來美國是否會報復的問題,當時由於美國提倡孤立主義,而且在日本人看來喜歡享樂的美國人是缺乏犧牲精神的,再加上東南亞並非對美國有生死存亡的意義,所以日本判斷只要摧毀了太平洋艦隊,予美國以重創,美國就會向日本讓步,承認日本對東南亞的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自然沒有攻擊美國本土的必要了。

再從戰爭實力對比,截至1941年底戰爭爆發美國和日本的國力對比是8:1,日本人雖有敢於挑戰美國的信心,但畢竟實力的差距擺在那裡,他也不至於蠢到去攻擊美國本土,逼美國人拼命的地步。況且當時日本既要防範蘇聯,中國現場又拖住了他大量部隊,剩下的全去攻佔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了,他哪還有兵力去進攻美國本土那。


明心見性真如來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來談談看法吧:

當時的日本國力完全不具備與美國進行全面對抗的實力,這一點,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的日本軍界高級將領都是清楚的。因此,當時對美作戰戰略問題上,日本高層就形成了兩個主導性意見,一個是講和,外交策略;另一個就是發動突然性的海上襲擊戰(但並不是偷襲),一戰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

當時,無論哪一種,都沒有設想過要登陸美國本土。美國的地理優勢在“海權論”時代實在是太好了,東西兩側都有一個大洋作為天然屏障。日本要想攻擊美國本土,需要跨越近10000km的海面投放幾十萬人的部隊和裝備,這對於日本國力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對美作戰方面一直持反對態度,即使在日本高層做出對美作戰的決定之後,他也只是表示,如果襲擊珍珠港戰役成功,也不過是贏得了三五年的時間而已,而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起來,日本是完全扛不住的。

所以,對於登陸美國本土這件事情,在海權為主的時代,還是不太可能。即使今天,也不太可能。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老鷹航空

其實日本是有打算在美國西海岸登陸作戰的

前提是要先得到海上的絕對控制權,不然這邊登陸了,海上補給被掐斷,那隻能有去無回了。所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本打算偷襲珍珠港來為自己在太平洋爭取些時間)在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還沒來得及調整,美國的機器就開始運轉起來,武器造的飛快……快到就好像空襲珍珠港的航母剛回去加了趟補給,等回來發現美國這邊新戰艦就已經下水對他作戰了。

中途島戰役後,日本的海軍被打垮,從此太平洋歸美國管,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控制的島嶼逐步被美軍“解放”,這時候別說進攻美國本土了,守著本土也只能靠著他們所謂的“玉碎”了。


爐石大忽悠

不能,也不想。

日本的國力是非常有限的,本土資源匱乏,極度依賴船舶運輸資源。但是因為窮,商船的噸位又很少。不要登陸美國,哪怕是運輸地面部隊進行太平洋地區的奪島戰役,日軍也很難保證登陸部隊的補給與支援。這一點在瓜島戰役期間體現的淋漓盡致。登陸瓜島的日軍沒飯吃,缺子彈,絕大多數傷亡都是因為傳染病和飢餓造成的,實際的戰鬥損失很小。後來美國實行跳島戰術期間幾乎每一個島嶼上的日軍都是這樣。

這是日本不能登陸美國本土。

接下來說說不想。

日本太平洋戰爭主要是因為:德國在歐洲開始攻打波蘭,以及西線戰役時期,日本玩起了一戰時的老套路,就是去侵吞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如此一來美國人肯定不是傻子不會坐視不理。雖然1940年時根據日本得到的消息美國不會很快對日禁運,但是因為日本的步步緊逼,美國很快就對日禁運了。並且根據美日談判中美國提出的要求:日本要歸還所有侵吞的英法殖民地,而且在中國方面還要撤兵,回覆到918事變之前的狀態。這肯定日本人是沒法接受的。但是美國對日禁運以後,日本很多儲備資源都只能滿足1年左右的消耗。咋辦呢?當時在各大戰場上蝗軍天下無敵,讓裕仁膨脹炸了,竟然要對美開戰。裕仁覺得,當時歐洲方面戰爭形勢很好,德國能把蘇聯打死,這樣一來日本可以在南太平洋安心擴張,未來滿洲和中國都是日本的。然後就對美開戰了。

也就是說對美開戰的目的其實是在南太平洋擴張,裕仁沒有蠢到想打美國本土這種地步。而在決定對美開戰的御前會議上,裕仁吟誦了一首歌,是明治天皇對俄開戰前夕唱的:“四海之內本皆兄弟,奈何風波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