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吐奶是什麼原因?

古堡王子

育姐接下來說的這個畫面,我想爸媽們肯定都深有同感:本來跟寶寶玩的好好的,突然被他“吐奶攻擊”徹底打敗了…..

“寶寶吃多吃少都吐奶,是咋回事?”

“寶寶一般幾個月會不再吐奶?”

“為什麼我家寶寶拍過嗝了還會吐奶? ”

確實,寶寶吐奶一直是家長迫切想解決的問題之一,拍嗝、減少餵奶量、少食多餐等措施可能會緩解當時的吐奶症狀,卻沒辦法真正杜絕該現象。其實想要徹底解決吐奶問題,靠的不僅僅是防吐奶措施,最重要的一點還有時間!

寶寶為什麼容易吐奶?

寶寶之所以會吐奶,是因為他的體內有一扇門,叫……賁門!這扇門連接的是食道和胃。人類在進食時,食物會從口腔進入食道,再穿過賁門抵達胃部。到達胃這一站後,賁門就會通過收縮,來防止胃裡面的食物逆流回食道。

但是因為寶寶還小,賁門發育在性能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呢,所以進到寶寶胃裡的奶水才會逆流回食道,最終被吐了出來。

大部分寶寶吐奶都是由於這個生理原因,如果吐奶沒有影響到寶寶的生長情況和體重增長,那麼等待寶寶發育成熟,不妨也是一種解決辦法。生理性吐奶一般在寶寶4-6月齡後會逐漸緩解啦,媽媽們不用太著急。

這些情況的吐奶可能預示寶寶生病啦!

一些經常學習的媽媽都知道,與“生理性”對應的就是“病理性”。病理性吐奶是指在病症狀況下出現的吐奶現象。前面我們說過,大部分寶寶的吐奶都是生理性的,會隨著機體的發育成熟逐漸緩解,但也有一部分寶寶的吐奶可是預示著疾病的誕生哦~

這麼可怕?那我們怎麼才能分清自家寶寶是不是病理性吐奶呢?

3.如果寶寶頻繁且大量的吐奶,尤其是進奶後嘔吐,而吃其他的食物沒有吐奶的話,就應該考慮是不是過敏的問題,因為過敏急性的反應也是吐奶。另外,腸絞痛、腸脹氣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同樣會引發寶寶吐奶,所以家長需要予以重視。

如果你家寶寶有上述任何3種情況之一,這可就不能再等啦,帶寶寶儘快就醫檢查病因吧!

如何緩解寶寶的生理性吐奶呢?

其實,大部分寶寶吐奶都是生理性的,只要寶寶精神好,體重增長良好,也不耽誤寶寶的吃和玩,那麼家長不必緊張。但如果寶寶吐的太多也是件麻煩事,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寶寶緩解一些呢?

1.要少量多次餵養,尤其是不能讓寶寶吃太飽,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2.每次不要讓寶寶吃太快或太飽,用剪刀手控制奶頭流速,吃完奶豎起來拍嗝豎抱一會兒;

3.每次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以幫助寶寶胃中的空氣排出;

4.餵奶結束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最好讓寶寶豎立20到30分鐘,或是讓寶寶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躺下時則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5.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6.奶瓶開孔要適中,過小寶寶在用力吸吮時就會導致空氣與奶水被一起吸進去;過大寶寶來不及吞嚥,易被奶水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

總之總之,生理性的吐奶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消化道發育的完善和輔食的添加、食物變稠變厚等原因,吐奶現象都會逐漸減少。

但是,如果寶寶吐奶頻繁劇烈且體重增長不理想、精神差、並伴隨有其他症狀,那大家就別再“傻等”了,需要趕快帶寶寶就醫檢查一下!


育兒網

習慣性吐奶的寶寶也是存在的

在1個月到2個月寶寶當中,還有一些是習慣性吐奶的寶寶。他們基本上是從出生後半個月就開始吐奶,尤其是男寶寶比較多。寶寶身體不發熱且精神狀態較好,吐奶前沒有痛苦的表情,突然就“呼”地吐了出來。吐過之後,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就是習慣性吐奶,一般3個月,遲一些的5~6個月後就會自愈。

提醒:
如果媽媽給寶寶餵奶時不抱著寶寶,寶寶吐奶的情況比較多見。因此,媽媽給寶寶餵奶最好要把寶寶抱起來,喂完奶後將他上身直立,直到拍出嗝為止。
爺爺奶奶看到寶寶無論怎樣改變母乳餵養方法和人工餵養的餵養量,都不能使其吐奶情況得到控制,十分的擔心。其實,只要寶寶精神狀態好、大便沒有什麼變化,生長髮育沒有問題就沒事。

吐奶後別忘了餵奶

寶寶吐奶的量有多有少,如果吐奶很多的話,寶寶很容易餓,可能間隔不到3小時就會因想吃奶而苦惱,這種情況要及時餵奶。而且,對於6月以內的寶寶應按需要餵養。但對於人工餵養的寶寶,如果從添加配方奶粉就經常吐奶,應試著減少配方奶粉的量或更換品牌的試試。

搭壁拍嗝和麵對面拍嗝

媽媽給寶寶餵奶後,要及時給寶寶拍嗝,可以採用搭臂拍嗝方法。

(1)兩隻手抱住寶寶的腋下,讓寶寶橫坐在媽媽大腿上。

(2)寶寶的重心前傾,媽媽將左手臂搭好毛巾,同時從寶寶的腋下穿過,環抱住肩膀,支撐寶寶的體重,並讓寶寶的手臂搭在媽媽的左手上。寶寶面部朝外拍嗝。

面對面拍嗝

(1)媽媽雙腿併攏,讓寶寶端坐在大腿上和媽媽面對面。

(2)一隻手從側面環繞住寶寶的後背,另一隻手拍寶寶後背。

這種姿勢的好處是媽媽和寶寶面對面,能夠了解寶寶的情況,看清寶寶的面部表情變化。需要注意的是,特別小的寶寶不能坐,依然要採用俯肩拍嗝法。

什麼情況下控制母乳量

在母乳餵養的寶寶當中,過1個月之後仍經常吐奶

多發生在母乳分泌旺盛期,每次吃奶不把兩側乳房都吃淨。

和上個月相比,寶寶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了,且體重增加明顯,每天增加40克以上時,應控制一下餵母乳的量。

推膻中,改善寶寶嘔吐

顫中穴位於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媽媽用拇指橈側緣從寶寶天突穴(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向下直推至膻中穴,50~100次,有利氣寬胸,改善寶寶嘔吐的功效。

寶寶吐出來的奶流入耳朵怎麼辦

吐奶的寶寶有時候吐出來的奶會流入耳朵裡,媽媽因此擔心引發中耳炎。其實,不必過於擔心,流入耳朵裡的奶,可以用消毒棉吸出來,但不能用不乾淨的布擦,否則會損傷耳道的入口而引起外耳炎。

此外,為了不使吐出的奶流入氣管,對於經常吐奶的寶寶,可以讓其側臥。

哪種情況需要馬上就醫

如果寶寶吐奶呈噴射狀,吐物有力地濺到床上或地上,則是病態,應及時就醫。

豬豬俠朱茜

我家孩子一兩個月的時候也是吐奶,但是孩子什麼問題都沒有,精神和飲食也不受影響,後天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後,知道了大體原因。

1、 新生兒的胃是水平狀,容量小,賁門松,通俗一點說就是這種情況下容易兜不住奶水,所以經常會吐奶。

2、 嬰兒吃的東西太多,超出胃容量時,比較容易吐奶;

3、 嬰兒情緒激動,或運動過於激烈時,也容易吐奶;

緩解吐奶的方法:

1、適當減少餵養量、控制餵養及間隔時間。胃內容量過大可誘發胃食道返流的發生。餵養量應掌握在平素餵養量的2/3。為保證吃進的奶汁有充分的時間由胃內排入腸中,應間隔2.5~3小時餵養一次。

2、避免孩子的腹壓過高。腹壓增高會擠壓胃部,誘發吐奶。孩子的尿褲不要過緊,不要過勤更換尿褲,更換尿褲時不要將腿抬得過高。另外,不要過緊地擁抱孩子;不要逗引剛吃完奶的孩子。這些都可避免腹壓增高。

3、應保證孩子每次吃奶後打2~3個嗝,但不能因為促進打嗝而影響孩子的吃奶進程。家長一定要記住,控制吃奶量和避免尿褲過緊比打嗝更重要。

4、吃奶後,將孩子上身抬高且右側臥,保持這樣的體位至少30分鐘。


陪伴成長

在生後的第一年中,約6%的嬰幼兒對牛奶蛋白過敏,2%~3%出現臨床症狀,發病高峰在1歲以前。

過敏已成為全球嬰幼兒的公共健康問題。嬰幼兒及兒童發病率較成人高,過敏性疾患的表現會發生階段性變化,各系統持續地出現不同的過敏症狀,而食物過敏通常是這一進程的第一步。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史是嬰兒和兒童發生過敏的突出危險因素。

大多數食物過敏反應都發生在2歲以內

食物過敏指人體對一種或數種食物蛋白不能產生或者保持免疫耐受。

在兒童中,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雞蛋、花生、大豆、堅果、魚、貝類食物和小麥。

牛奶是生後第一年內最常見的過敏原。雞蛋是一種2歲以下兒童常見的食物過敏原,雞蛋白比蛋黃更容易致敏。花生是最常引起兒童和成人過敏的食物種類之一,大豆蛋白在兒童中易導致食物過敏,在成人則罕見。堅果在成年人中是主要的食物過敏原,而兒童中較少見。堅果通常包括杏仁、巴西堅果、腰果、榛子、山胡桃果仁、美洲山核桃、松子、開心果和胡桃。這些堅果在體內常見交叉反應。魚(例如金槍魚、三文魚、鱈魚等)是可以導致兒童和成年人過敏的食物。海產品(蝸牛、蚌類、牡蠣、扇貝、蛤、魷魚、章魚、蝦、蟹、貝類等)是成年人常見的過敏原,但在兒童中相對不常見,小麥和其他穀類是在兒童中相對最少見的一種食物過敏原。

寶貝長大後對某些食物過敏的現象可能會消失

大約85%曾對奶、蛋、大豆和小麥等食物過敏的孩子到上學的年齡時,這些食物過敏症就消失了。而對花生、堅果、魚和甲殼類水產等食物過敏的現象則更有可能伴隨孩子一生。即使是這樣,在2歲以下對花生出現過敏的孩子中,大約有20%到上學的年齡也會擺脫對這種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分為兩大類型

按攝取食物後出現臨床反應的時間,可將食物過敏分為兩大類型。

● 速髮型反應發生在攝取食物後數分鐘內,典型的速發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口腔刺痛、瘙癢、嘔吐和腹瀉、氣喘、喘鳴、咳嗽、無力。

● 遲髮型反應發生在攝取食物後幾小時到幾天內,遲髮型反應主要包括胃腸道和皮膚反應。食物過敏反應可能很輕微,也可能很嚴重。

食物過敏有時候症狀會反映在消化道

口過敏綜合徵:寶貝感覺可從輕微嘴部麻木到喉部緊縮感,水果引起的口過敏綜合徵較多見,給水果剝皮或煮熟可避免。

食物過敏性胃炎或腸炎:進食後出現胃部不適、脹氣、返酸、腹痛等表現。

嗜酸細胞性食道炎:進食障礙、對於討厭的固體食物寶貝可能會嘔吐、緊閉嘴巴不願進食、拒絕牛奶或只在熟睡時才進食牛奶、不願意嘗試新食物。

結腸或直腸炎:早發便秘,排便困難,肛周皮疹,腹瀉。

預防3要點

1

母乳餵養兒如有過敏,媽咪應迴避相關食物。對於牛奶、雞蛋或花生過敏的寶貝,所有包含這些抗原的食物都應迴避。

2

過敏高風險嬰兒出生1年內最好母乳餵養,母乳不足時,可用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代替,生後6個月內不食用固型食物;1歲之內不食用乳製品;2歲之內不食用蛋類;3歲之內不食用花生、堅果類和魚類。

3

明確的牛奶蛋白過敏嬰兒要選擇無過敏原配方奶餵養,如氨基酸組方的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餵養;輔食添加要遵循過敏原迴避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