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汽車看上FCA的兩個理由:規模化與美國市場

現代汽車看上FCA的兩個理由:規模化與美國市場

FCA在美國市場的優勢,也正是現代在美國的劣勢,藉助FCA重振萎靡的美國市場,或許是現代牽手FCA的一個可能。

FCA不缺少新聞,內容也不出乎意料,無非都是被“收購”。

近日據外媒報道,目前現代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鄭夢九(Chung Mong-Koo)正在關注菲亞特-克萊斯勒的股價走勢,他預計該公司股價將在12個月內出現下跌,從而引發競購。

同時,該報道指出年邁的韓國首席執行官渴望在2019年5月前做出這一決定,屆時菲亞特-克萊斯勒將召開年度股東大會,菲亞特-克萊斯勒現任首席執行官馬爾喬內也將退休。

近幾年來,關於FCA的“緋聞”層出不窮,當初以為只是一陣風雨時,想不到後面還有種子選手輪番上場,通用、大眾、福特、PSA、吉利、長城、廣汽等等,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車企中的“高富帥”幾乎都被傳收購FCA,如今終於輪到了現代。

當多數傳聞變成了緋聞,此次“緋聞”卻充滿了大家的各種期待。該新聞一出,旋即被眾多國內媒體解讀為“韓國現代或將收購FCA,或將再造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在一片喧囂之際,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為何現代要聯合FCA?聯合的目的是什麼?聯合的不確定因素又是什麼?

現代汽車看上FCA的兩個理由:規模化與美國市場

韓國現代集團總部

2017年,韓國現代集團包括起亞品牌在內全球共完成銷售725萬臺。儘管絕對值體量龐大,但仍然沒有完成2017年年初制定的825萬臺銷量目標。

所有人都明白現代2017年沒有達到目標的兩大重要原因在於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的相繼重大折戟。

在美國,現代起亞市場份額已經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進一步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美國市場是以SUV以及輕型貨車為主要銷售動力,轎車一直保持著下滑趨勢,主打轎車的現代汽車下滑嚴重。

而在中國,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都面臨著中國自主品牌崛起的強勁威脅。2017年,北京現代百萬銷量止步82萬輛,這是北京現代第一年掉出百萬俱樂部;東風悅達起亞方面,銷量已經連續多月呈現下降態勢。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蘇南永上任伊始便號召內部高管“捐薪”,也側面證明了起亞在華的困境。

“規模的意義在於攤薄成本”有評論聲音認為,現代集團包括起亞的產品在中國和美國先期都是以性價比為優勢進入市場,如果不能維持持續的性價比,在這兩個市場開拓新的增長將更加的困難。

保住市場份額,才能在供應鏈上利用規模優勢降低產品成本,但依靠現代本身的產品恢復原有市場規模幾乎不可能,這是現代考慮聯手FCA的動機之一,上述評論人士認為。

除過對未來市場規模的擔憂,特朗普的上臺讓所有的跨國汽車製造企業對美國市場都保持觀望的態度,令現代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美業務發展規劃。

現代汽車看上FCA的兩個理由:規模化與美國市場

韓國現代起亞汽車集團會長 鄭夢九

相關資料顯示,自特朗普執政後,現代集團一直在加強美國市場的投資。2017年5月,現代宣佈未來五年對美國的投資將增加50%,共計達31億美元,這些資金或將用於建設新的工廠。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現代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的難度增加。有聲音認為,從宏觀角度分析,相比於中國市場,現代重振美國市場的難度要更小。

在美國市場,現代的產品線多為中小型車,並沒有太多SUV或卡車,這是其美國市場不利的因數之一。另一方面,FCA在美國市場卻幾乎放棄了中小型車,依賴於Jeep和道奇Ram卡車獲得成功。

現代和FCA聯手,將有助於雙方在美國市場的規模擴大、產能增值以及幫助現代集團由於特朗普政府關稅改革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

儘管從現實而言,現代集團聯手FCA擁有諸多共贏的結果產生,但是依舊存在著不確定性。

現代汽車看上FCA的兩個理由:規模化與美國市場

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FCA)CEO塞爾吉奧·馬爾喬內

在韓國現代集團之前,已經有眾多的企業向FCA表達了合作的相關願望,最後都未能如願。“FCA資產中,只有Jeep還算是一個有潛力,可以創造利潤的品牌,也是各家企業看中FCA的重要因素”行業觀察人士表示,正是因為Jeep的特殊性,FCA包括FCA後面的阿涅利家族都不願意放手Jeep品牌,其它意向企業也對Jeep之外的FCA其它板塊不感興趣。

與現代合作後,FCA或將和通用一樣,成為一個按照品牌佈局市場的企業。因此,Jeep在美國能夠和現代有多深的合作、FCA是否能夠準確的思考Jeep在與現代合作中的地位,是現代和FCA合作能否成功的核心焦點,該行業觀察人士表示。

兩家公司去年的銷量總計達到1150萬輛。對比來看,2016年大眾集團的銷量排在全球首位,達到1030萬輛,緊隨其後的豐田和通用銷量分別為1020萬和1000萬輛。現代一旦與FCA聯手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

“鄭夢九和馬爾喬內都是汽車企業中的鐵腕管理者,雙方都有將各自企業帶上世界頂尖汽車生產企業的夢想”有聲音認為,雙方都有逐夢世界的勇氣,誰來主導未來,也或許將成為雙方不斷博弈的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